-
分餐制?合餐制?
山東省發布了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提出 「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模式,為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很好的實踐。下一步,全國愛衛辦和各部門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時也會及時的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廣。
-
防控新冠肺火疫情,催生酒店分餐制
酒店就餐呼喚公筷公勺(主島城正餐企業普遍認可,餐飲及健康專家呼籲分餐制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陶寺遺址的發現,不僅將食案的歷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國出現的源頭,古代分餐制的發展與這種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小食案是禮制化分餐制的產物。 唐代敦煌四七三窟壁畫,是一副聚餐圖,長方形食桌上兩側就是高足條凳,每個人面前都是屬於自己的一碟餐食,這實際上是非常像西餐的「分餐制」。
-
「公筷公勺」新風尚 西安多家餐廳分餐制受歡迎
疫情之下,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西安市積極推廣分餐模式,響應「推廣公筷公勺、倡導文明餐飲」倡議,推行分餐制,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已成一種新時尚。分餐制 可極大降低疾病傳播率那麼分餐制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從科學角度來看,合餐非常容易導致疾病的傳染,像B肝、幽門螺桿菌、流感等,都可能通過唾液傳播,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患有此類疾病,其他就餐者就有很大的感染風險。
-
疫情第二波,公筷公勺「分餐制」會興起嗎?
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多個公開場合呼籲分餐制和公勺公筷。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上海代表團建議:在全國推廣「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此建議由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秘書長陳靖提交,共有36位代表聯名,是代表聯名「上書」最多的一個提案。
-
推行分餐制難在哪?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培養習慣
事實上,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呼籲使用公筷,後來也被很多餐廳採用,但隨著疫情好轉又銷聲匿跡。此次疫情發生後,鍾南山再次強調使用公筷及家庭衛生消毒的重要性。因為,很多感染者就是通過聚餐、合餐這類密切接觸途徑而感染的。「合餐」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鄭澤傑籌資三千萬元續拍《迫在眉睫2》
6月14日上午,由浙江石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出品,金華七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拍攝的校園·愛情·青春·創業·勵志影片——《迫在眉睫之躁動年代》(簡稱《迫2》)作品研討會暨啟動儀式在杭州良渚花千谷舉行。 據了解,選擇在婺城當農民的鄭澤傑因拍攝一部《迫在眉睫》而聞名。「我拍這個不是為了賺錢,希望大家通過這個電影能夠關注生態環境。」
-
推廣公筷公勺,從消除對「分餐制」的誤解開始
「分餐制,是不是就不能吃火鍋了?」「小火鍋。」「那是不是大火鍋就吃不了了?」「可以用公筷公勺啊!」簡單的對話,解開了我對於「分餐制」所有的疑惑,相信這也是很多對「分餐制」有誤解的人,需要理清的邏輯關係。說到「分餐制」,很多人自然而然會帶入西方「一人一份餐」「自己吃自己的」,甚至是分桌而食、全然分開的刻板印象。實則不然。
-
分餐制與中華傳統文化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帶著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新華網文化頻道近期特別專訪了相關領域的文化專家,請他們梳理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解讀各個朝代的餐飲習慣,講講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會食制」、最後又為何演變成今日的「合餐制」,並從共同呼籲疫情過後「分餐不分愛」的倡議出發,談談全民實施「分餐制」的必要性。
-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發倡議書實行「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
2月17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發出倡議書,呼籲海內外中餐業、中國餐飲業、廣大中餐消費者,培養健康飲食習慣,阻斷餐桌上的疾病傳染路徑,共創中華餐桌文明,實行「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助力健康中國行動,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社科院《藍皮書》 實施房地產稅和遺產稅迫在眉睫
社科院《藍皮書》 實施房地產稅和遺產稅迫在眉睫 第一財經網站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不讓分餐制推行難
因為疫情,各類隔離辦法展現在人們視野當中,當然引起民眾好感的政策之一的分餐制,在多個省份被大為推行。但推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分餐制似乎又消失了。究其原因,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有動力;消費者也不甚在意。
-
陸離: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傳統
《韓熙載夜宴圖》中分餐與共食並存疫情期間,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的呼籲,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起了熱烈討論。有部分網友認為,合餐共食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飲食習慣,分餐制難以適應。果真如此嗎?合餐進食成為中國人主流的飲食方式,其實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宋代以前,比這更古老的分餐制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傳統。席地而坐 分案而食民以食為天,飲食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和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
-
分餐制如何「分」 專家建議分餐制不宜強制推行
一個涉及健康與衛生安全分餐的話題被人們不約而同地提出:5月20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分餐制經營服務規範》標準,提出餐飲業分餐制的定義、形式和規範要求;5月27日,中國飯店協會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並將該標準正式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為「強制性國家標準」;6月1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召開「分餐研討會」,認為分餐應大力提倡,但不宜制訂強制性國家標準。
-
中國分餐制簡史:你擁護公筷母勺嗎?
有人卻說,「早就該學習西方的分餐制了」「這才是文明就餐的正確打開方式,是要改變幾千年互吃口水的陋習了。」事實上,分餐、公筷並不是西方獨有的飲食方式。中國人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是採用的分餐制。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後來的合餐制呢?看來,有必要對中國分餐制的前世今生做一次細緻的復盤了。
-
中烹協姜俊賢:中餐分餐制要從推廣「公筷公勺」入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5日訊 受疫情影響,包括分餐制在內的餐桌文明的話題備受關注。對此,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今日在出席2020「兩會議食廳」活動時表示,普及推廣分餐制,最簡便易行的辦法應該從推廣公筷公勺開始。他同時呼籲,餐飲企業要支持踐行分餐,為消費者分餐提供必要的服務。姜俊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也引發了公眾對於餐桌文明的討論。
-
且看「分餐制」與「合餐制」的歷史演變
只因張文宏一個靈魂拷問「的文章,再次引發是否要推行「分餐制」的熱議。文中張文宏呼籲:「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擔後果」。那是否真要推行分餐呢?其實,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推行「分餐制」的,且看「分餐與合食」的演變史。
-
分餐制文明風當「勁吹」
作者:宴陽近日,北京疾控發布餐廳防疫指引,提出顧客外出就餐,就餐時提倡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制,言行舉止得體,遵守餐廳相關防疫措施等。其實,在古代,「分餐制」這一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共餐制」從宋朝之後才始流行,至今也不過1000多年歷史。眼下,疫情使人們對用餐安全愈加重視,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由此,官方率先勒緊腰帶讓飯桌上新風勁吹,拋開所謂的「人情」「面子」,將這種衛生文明、飲食有度的用餐習慣堅持下去,大有必要,應當支持。
-
分餐制與合餐制的歷史演變
毛群安透露,下一步,全國愛衛辦和各部門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的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的成果,同時也會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分餐制,形成制度。什麼是分餐制?
-
分餐制明明更健康衛生,為何在唐宋以後,逐漸被合餐製取代?
甚至不少人大聲疾呼,希望我國全面實行「分餐制」,一如當年非典疫情之後的景狀。提起「分餐制」,今之不少國人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西餐,甚至認為分餐制是西人的發明。其實從歷史上來看,現代國人所習慣的合餐制,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古老,不過是近千餘年的事情,而中國比這更古老的就餐方式,反而是被今人提倡的分餐制。
-
不要再過分吹捧西方的分餐制了,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前言:自從新冠爆發以來,很多人都在提倡分餐制,分餐制也確實能起到減少疾病傳播的作用,但是不少網友卻動不動就把"分餐制"和"西方更文明"來捆在一起說,有的網友甚至還以一種輕蔑的態度來抨擊我們的"聚餐制",這是完全不了解我們歷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