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宴陽
近日,北京疾控發布餐廳防疫指引,提出顧客外出就餐,就餐時提倡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制,言行舉止得體,遵守餐廳相關防疫措施等。(11月11日《北京日報》)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以飲食多元而得名「會吃」,且受「鴻門宴」「杯酒釋兵權」等的語境渲染,一頓飯也能吃成為人處世的「局」。從這裡面引申附會出的面子、交情、人際等附贅,已經和健康、文明、節儉等有關吃喝的核心考量拉開了距離。其實,在古代,「分餐制」這一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共餐制」從宋朝之後才始流行,至今也不過1000多年歷史。眼下,疫情使人們對用餐安全愈加重視,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由此,官方率先勒緊腰帶讓飯桌上新風勁吹,拋開所謂的「人情」「面子」,將這種衛生文明、飲食有度的用餐習慣堅持下去,大有必要,應當支持。
一提及分餐,許多人即聯想到西餐,認為這是西方人特有的飲食方式。實則不然,如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磚中,均可見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畫面,卻沒有多人圍桌歡鬧的合餐場景。即使是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上下階層普遍實行分餐制也都是近代以來才開始出現。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驚人的傳播速度,讓人們開始反思公共衛生以及我國民族飲食習慣。現階段,我國的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全球疫情還在持續蔓延,人們的分餐意識現在就開始淡薄,慢慢回到合餐方式上,實屬不該。
拋開突發性的新冠肺炎,從其他疾病防控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也不能只是「一陣風」,而必要作為健康生活習慣培養起來,保存下去。合餐方式如此粗獷、不衛生的形式,在就餐過程中難免會使各類疾病病原傳播到同桌食客的身體裡,造成病毒的傳播,從而危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無論是出於對禮儀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個人健康的考慮,甚至出於對下次全球疫情爆發的預防,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分餐制是一種良好的就餐方式,值得推廣使用和大力提倡。
客觀來說,中國由來已久的「人情社會」環境下,想要長期推行分餐制確實困難不小。因此,要讓分餐製成為常態,需要將之固化為規定,當分餐模式「上線」,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讓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全覆蓋,同時細化相關措施,形成更多可以跟蹤監管的制度。加大移風易俗的普及宣傳力度,讓消費者能夠真正接受並自覺採取分餐制,讓這種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深入人心,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來源:福建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