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文明風當「勁吹」

2020-12-14 瀟湘晨報

作者:宴陽

近日,北京疾控發布餐廳防疫指引,提出顧客外出就餐,就餐時提倡使用公勺公筷,實行分餐制,言行舉止得體,遵守餐廳相關防疫措施等。(11月11日《北京日報》)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以飲食多元而得名「會吃」,且受「鴻門宴」「杯酒釋兵權」等的語境渲染,一頓飯也能吃成為人處世的「局」。從這裡面引申附會出的面子、交情、人際等附贅,已經和健康、文明、節儉等有關吃喝的核心考量拉開了距離。其實,在古代,「分餐制」這一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共餐制」從宋朝之後才始流行,至今也不過1000多年歷史。眼下,疫情使人們對用餐安全愈加重視,分餐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由此,官方率先勒緊腰帶讓飯桌上新風勁吹,拋開所謂的「人情」「面子」,將這種衛生文明、飲食有度的用餐習慣堅持下去,大有必要,應當支持。

一提及分餐,許多人即聯想到西餐,認為這是西方人特有的飲食方式。實則不然,如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磚中,均可見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畫面,卻沒有多人圍桌歡鬧的合餐場景。即使是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上下階層普遍實行分餐制也都是近代以來才開始出現。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驚人的傳播速度,讓人們開始反思公共衛生以及我國民族飲食習慣。現階段,我國的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全球疫情還在持續蔓延,人們的分餐意識現在就開始淡薄,慢慢回到合餐方式上,實屬不該。

拋開突發性的新冠肺炎,從其他疾病防控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也不能只是「一陣風」,而必要作為健康生活習慣培養起來,保存下去。合餐方式如此粗獷、不衛生的形式,在就餐過程中難免會使各類疾病病原傳播到同桌食客的身體裡,造成病毒的傳播,從而危害他人的身體健康。無論是出於對禮儀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個人健康的考慮,甚至出於對下次全球疫情爆發的預防,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分餐制是一種良好的就餐方式,值得推廣使用和大力提倡。

客觀來說,中國由來已久的「人情社會」環境下,想要長期推行分餐制確實困難不小。因此,要讓分餐製成為常態,需要將之固化為規定,當分餐模式「上線」,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讓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全覆蓋,同時細化相關措施,形成更多可以跟蹤監管的制度。加大移風易俗的普及宣傳力度,讓消費者能夠真正接受並自覺採取分餐制,讓這種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深入人心,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來源:福建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分餐制?合餐制?
    山東省發布了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提出 「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模式,為推廣分餐制提供了很好的實踐。下一步,全國愛衛辦和各部門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時也會及時的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廣。
  • 分餐制如何「分」 專家建議分餐制不宜強制推行
    一個涉及健康與衛生安全分餐的話題被人們不約而同地提出:5月20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分餐制經營服務規範》標準,提出餐飲業分餐制的定義、形式和規範要求;5月27日,中國飯店協會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並將該標準正式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為「強制性國家標準」;6月1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召開「分餐研討會」,認為分餐應大力提倡,但不宜制訂強制性國家標準。
  • 一起來呼籲,分餐制迫在眉睫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以免錯過好文章)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叫分餐制,顧名思義,分餐制就是共同就餐的人員的餐食是互相分開的,誰吃誰的,互不影響,在中國最常見的自助餐,就是分餐制。分餐制在歐美是一種必須的就餐方式。
  • 分餐制與合餐制的歷史演變
    毛群安透露,下一步,全國愛衛辦和各部門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的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的成果,同時也會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分餐制,形成制度。什麼是分餐制?
  • 雲南雙柏:「虎鄉」勁吹文明風
    「虎鄉」勁吹文明風。供圖「以前村裡辦喜事請客擺個五六十桌很常見,造成浪費,也給村民帶來很大負擔。」妥甸鎮上村村民李雪梅告訴記者,自從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民家裡辦紅白事都會事先徵求理事會意見,一切從簡、破除陋習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
  • 恢復分餐制,繼承好傳統!
    如今,在西方國家差不多都實行分餐制:吃飯時每個人面前有一個盤子,裡面盛裝的是自己的食物,如果吃完了還需要其他的食物,就用公用的餐具將相應的食物放到自己的盤子中。然而,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的「專利」,我們的老祖宗就是採用分餐制的,後來逐漸地演化成共餐制,現在是時候重新拾起分餐制了。
  • 新華時評:分餐制不是權宜之計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分餐制不是權宜之計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王雨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制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不少醫學專家和餐飲界人士建議推廣分餐制,認為這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之計,更需藉助公眾關注「舌尖安全」的契機,大力推廣,轉變觀念,打造餐桌新文明。  圍桌合餐是中國人的主要用餐方式,但合餐可能帶來一些疾病傳播。分餐能避免疾病通過餐具傳播,也方便各取所需、合理搭配營養,以及減少浪費。推廣分餐制,不僅可以保衛「舌尖安全」,還可引領就餐新風尚。
  • 從古到今,分餐制為何讓位於合餐制?
    「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擔後果。」4月29日,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表示,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分餐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外邊,分餐制對阻擋疾病的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為什麼要推行分餐制?
    實際上,在我國,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曾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餐廳認為分餐制增加了自身運營成本,動力不足;而消費者也不甚在意。什麼是分餐制?分餐制具有衛生、互不傳染可能攜帶的疾病以及減少浪費等優點。分餐制更注重每個人自負其責、把握分量、吃光所給。通過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這樣一些良好的衛生習慣將可以「走上」餐桌,守護我們的健康。
  • 推行分餐制,時機不容再錯過
    但是,在「非典」過後分餐制卻鮮有人提及。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同樣是因為公共衛生事件導致的話題熱,這次是否會像上次那樣隨著疫情結束而被人忘卻,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推行分餐制不能簡單依靠輿論動員,在社交媒體上吆喝幾聲,話題登上熱搜,這還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回顧這些年推行分餐制的歷程。
  • 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有網友指出,應普及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菌傳播;也有網友認為,合餐制更符合國人習慣和傳統;在今天中國人在飲食方式上是分餐還是合餐,既受到傳統的影響,也是個人的選擇。在此次疫情中,分餐制因為更乾淨衛生、有利於預防疾病被特別提倡。不過讓如此喜歡聚會的中國人放棄合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有網友認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
  • 山東發布全國首部餐飲業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分餐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3月16日,山東率先發布了全國第一部餐飲業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倡導全省餐飲行業實行分餐。什麼是分餐制?分餐制實行的效果怎麼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事實上,舜和酒店集團不只是分餐制標準的實施者,更直接參與了這次我省分餐制標準的。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標準分別提供了適用於各類宴請和宴會的「分餐位上」、適用於大眾餐飲消費的「分餐公勺」、適合於各類快餐經營的「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模式,供不同的餐飲企業選擇。
  • 《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發布實施
    本報訊 日前,《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於6月21日實施。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聚餐場景下的用餐安全衛生受到廣泛關注。多地政府要求復工的餐飲企業在提供餐飲服務時推行分餐制,提供公筷、公勺、公叉等分餐工具。山東、上海等多個省市相繼推出分餐制地方標準。山東省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地方標準,標準的先進性和可操作性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出臺《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地方標準,提煉、固化上海市健康餐飲的經驗和做法,引導廣大市民形成健康的用餐方式。
  • 古代分餐制,是尊卑的體現
    區別於現代的古代分餐制,是尊卑體現在中國人們聚餐吃飯大多數都是再一次吃,雖然有公筷的使用,也是吃一盤菜。當我們去西餐廳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菜都是單獨分開的,一人一份,雖然分餐制在現在並不是很流行,但是分餐制其實是來源於我國古代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古代的分餐制。早在周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擁有了分餐制,這在我們平時所看的影視劇中也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在皇家舉行宴會的時候,都是一人一桌,擺上各個樣式的菜品。
  • 推進分餐制不妨從易到難分階段實施
    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了「分餐制」「公筷、雙筷制」的重要性。其實2003年非典之後,多地曾倡導推行過分餐制,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就餐習慣等各種原因,全面推行分餐制確實存在一定難度。當然也應認識到,讓「分餐制」成為新時尚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與其它場合的分餐制相比,家庭分餐制實施起來可能最難。
  • 推行分餐制 美食防疫兩不誤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記者李國梁 劉延正)4月15日,由中國飯店協會、濟南舜和酒店集團、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等單位起草的《餐飲業分餐制實施規範》團體標準,由中國飯店協會正式發布實施。實行分餐制會給餐飲業帶來哪些影響?在家吃飯是否要實行分餐制?記者專訪了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
  • 當東北「一鍋燉」遇上分餐制
    新華社長春4月10日電 題:當東北「一鍋燉」遇上分餐制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顏麟蘊、許暢  疫情平穩後,吉林省內飯店陸續恢復堂食,這位店長指著一張菜單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貫徹分餐制,店裡將原來的100道菜縮減成36道菜,取消了燉鰈魚等不好進行分餐的菜品。  「過去東北農村家家戶戶只有一口大鍋,菜和主食一鍋燒出,體現了東北人生存的智慧。」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組長曹保明說,這種「一鍋出」「大鍋燉」也能通過分餐食用。
  • 首個分餐制國家標準正式獲批
    本報訊 日前,《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GB/T39002-2020)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並於6月21日正式實施。據了解,該指南是全國正式發布的第一份分餐標準,由中國飯店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等單位聯合起草,對分餐制的定義、實施場景、要素要求、操作規範等做出明確規定,並且界定了分餐制標識樣式。
  • 婚宴分餐制來了
    一位食客對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促進了人們衛生習慣和用餐方式的革新,大家都自覺抵制餐飲浪費的行為了,「這種分餐制婚宴既乾淨衛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新冠疫情的傳播,又能夠有效節約糧食,希望所有餐飲企業都能學習這種分餐制。」
  • 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戰」 分餐制有了「上海標準」
    為了逐步改變大眾餐飲習慣,提高餐飲健康安全水平,今天上午,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圍繞「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這四種分餐模式,重點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務、保障、管理等要求,對分餐時使用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做出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