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誕生於1902年的西北師範大學,歷經抗戰時期的輾轉遷徙,最終紮根在絲路重鎮蘭州。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自強不息,並勇擔時代使命,做至誠報國的奮鬥者、西北社會教育的拓荒者、植根西北的辛勤建設者、優質師範教育再向西推進一千多公裡的先行者。新時代,西北師範大學將繼續傳承和弘揚先輩們的西遷精神,服務西北,胸懷全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西北師範大學;西遷精神;服務西北
偉大精神引領偉大新時代,精神也是大學的根基和血脈,西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西北師大)作為一所把根緊緊扎在西北廣袤大地上的師範高校,一代代西北師大人用勤勞苦幹、自強不息的毅力,讓祖國西北部的這朵教育之花頑強綻放,並在時代變遷中不忘初心,踐行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勇做建設西北的中流砥柱。
至誠報國的奮鬥者
伴隨著抗戰烽火,從燕山腳下輾轉來到黃河之濱的西北師大師生深深地體會到國破家亡的滋味。面對破碎的山河,西北師大人把心繫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強烈情懷化作堅實的愛國行動。
西北師大西遷蘭州,不僅使其免遭戰火蹂躪,保存了民族文化根基,而且也使我國的高等師範教育向西推進了一千多公裡,這種舉動本身就是一次愛國行動。遷入蘭州後,憂國憂民的西北師大人時刻關注著戰局進展,「報紙欄下經常站著不少男女同學,手執地圖,眼看報紙,或默讀或討論,情緒至為緊張」,[1]「食堂裡、野地裡、樹蔭下都成為討論時事的場所」。[2]讀書不忘救國,西北師大到處洋溢著愛國熱情。因此,當抗戰後期國民政府發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時,西北師大師生積極響應,報國之心不減前方將士。
西北師大文書曹成貴率先給徵集委員會主任李蒸上《請纓書》,內容慷慨激昂,令人振奮:「竊成貴心存殺敵,志切報國,久有從軍之志…… ,特此首先報名,期與敵人拼命於戰場,為民族爭光榮,幸而不死,凱旋歸來,再效力於鈞座,懇祈準予報名,以全此志是感!」[3]更讓人感動的是,張雲波教授也積極響應從軍,其因超過從軍上限35歲的年齡,最終沒有得到批准,但其請纓殺敵的壯志值得敬佩。截至1944年底,西北師大從軍學生達133人,為甘肅各高校之冠,超出預配額的三倍。就整個甘肅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而言,按照國民政府的預定,甘肅徵集名額為1,000人~3,000人,但後來爭相報名者甚多,以致報名數額達到15,000餘名,經體檢合格者6,000餘名,遠遠超過原有的配額。[4]這種青年從軍熱潮的出現,西北師大人起了重要的帶頭作用。
1949年春,甘肅省政府企圖通過發行300萬銀元的「建設公債」,籌措內戰經費。當消息傳出後,輿論譁然。西北師大學生率先行動,一些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開始醞釀採取公開的反抗行動。1949年3月29日晨,西北師大東操場上集合了500多人的遊行隊伍,大家舉著橫幅向城內進發。一路上高喊「甘肅人民站起來,反對剝削政策」「打倒剝削人民的貪官」等口號。後與蘭州大學等其他大中專學校的學生匯合,形成了上千人的遊行隊伍。遊行活動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他們為學生準備了茶水、紙張、筆墨和粉筆。遊行隊伍行進到省政府廣場時,派代表向省政府遞交《抗議書》和《我們的要求》,限24小時內答覆,並開展散發傳單、發表演講、書寫標語、高呼口號等示威活動,呼籲各界共同起來鬥爭,運動達到高潮。同年3月31日,甘肅省政府接受停止發行建設公債的要求。[5]
「三·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取得勝利,鼓舞了人民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的信心。臨洮、靖遠、張掖、武威、民勤等地相繼爆發了「抗糧、抗丁、抗捐」的反壓迫鬥爭。青海的王亞森等人組織了反對馬家軍閥的鬥爭,當時青海民眾用「花兒」形式唱道:「蘭州的學生們反了,老百姓跟上(者)來了;不當壯丁不納糧,三百萬公債(哈)免了。」[6]後來,西北師大在文科樓前豎立了「三·二九」學生運動紀念碑。
1950年冬,當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興起之後,時任校長李化方教授毫不猶豫地帶頭送子參軍,他以實際行動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參軍熱潮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7]鄭文教授退休後仍住在舊房子裡,沒有把工資用來購買新房子,而是用來出書,先後出版了十幾部著作。他說:「有人說我老糊塗了,其實我很清楚。有些教授一退休就不寫東西了,這是很浪費的。但是我要寫,我是人民養大的,我願意將我的畢生獻給我的國家。」[8]匡扶教授,一位多年對黨的熱愛不改初衷的老知識分子,幾經挫折,入黨的意志卻更加堅決,終於在75歲高齡的時候,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在他80歲生日的時候,向黨組織交上1,000元黨費,當他輕撫著黨組織頒發給他的「榮譽證書」時,這位老人淚光盈盈地說:「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候啊!」[9]
西北社會教育的拓荒者
在西北民眾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制約著西北開發和抗戰大局的情況下,西北師大利用自身的優勢承擔喚起民眾,努力推行社會教育的任務,成為西北社會教育的拓荒者。
西北師大的社會教育於1941年1月在城固和蘭州拉開帷幕。社會教育的活動內容主要有抗日宣傳、政治動員、補習教育、合作訓練、甲長訓練、掃除文盲、衛生宣傳、開設診療所、破除迷信、提倡新生活、開辦遊藝室、開設民眾代筆處和設立婦女識字班等。[10] 西北師大在城固期間,社會教育活動主要在邯留鄉開展,截至1941年7月,歷時半年,成績突出。掃除文盲社教組共招收學生208人;[11]保甲長訓練共訓練甲長28人;[12]合作訓練共培訓合作社社員和職員255人;[13]民眾問事處諮詢兵役法規、合作組織辦法、軍糧攤派及國家時事者共200餘人,民眾代表處給200餘鄉民寫信、寫呈文及寫對聯;簡易診療所共診治禿瘡、疥瘡、普通破傷等250餘人;遊藝室供青年學生、農民及合作社社員來打桌球、下象棋、奏各種樂器等共500餘人;閱覽室借書者共計380餘人、鄉民體育場有1,000餘人來打鞦韆。[14]
遷到蘭州辦學後,社會教育地點選在孔家崖和十裡店。1943年的社會教育活動,辦補習班三種,其中兒童班共7班,250餘人;婦女班2班,50餘人;成人班100餘人。[15]1944年8月,舉辦兒童、中學、婦女和成人四種補習班,其中,十裡店共招收160名學員,孔家崖共招收學員250餘人。[16]孔家崖社教工作隊還創辦民眾周報,開設民眾閱覽處,使民眾明了一些基本的政治知識,知道人民和國家的關係。[17]同時,社教工作隊注意創新工作形式,邀請甘肅省科學教育館來十裡店放映幻燈,吸引大量觀眾。
一系列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受益民眾的理解和支持,成績斐然。國民政府教育部兩次來電嘉獎,當時,《甘肅民國日報》及中央通訊社都曾報導過西北師院開展社教工作的消息,稱讚他們是西北教育的拓荒者,普及文化的傳播人。[18]
植根西北的辛勤建設者
西北師大西遷蘭州,肩負「吾道西行」的使命,心繫祖國,開拓創業,成為開發大西北的先行者,給西北帶來新氣象。
抗戰時期,西北國防地位陡增,西北更以其中華民族發祥地的地位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的一劑良藥。有識之士都將目光投向了這片熱土,暢談開發西北的重要性。[19]鑑此,校長李蒸殷切希望畢業生能參與到西北建設的大業中來。他說:「開發西北為抗戰建國之第一急務,開發工作首賴教育,諸君畢業之後,當以西北為服務領域,下定決心,爭先恐後,同在西北工作,以符政府分區設立師範學院之本意,一以奉行中央開發西北國策,切不可仍蹈故常,競赴通都大邑,求交通之便利,圖個人之安逸,而忘國家民族之大計。」[20]據統計,從1938年到1946年,西北師大共畢業學生1,316人,[21]他們大部分投身於西北建設,成為建設西北的生力軍。
為了建設西北,李蒸認為西北各省要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最重要者為人才之培植與延攬。由教育建設途徑以培養人才自為根本之圖,但短時期內難望有大量成就,所以設法招致各地人才來西北工作,實為當務之急」。[22]當時,聘請人才困難重重,但是李蒸卻以自己的真情實意和人格魅力聘請了國內一批名流蒞院,如黎錦熙、袁敦禮、張舜琴、諶亞達、王鳳崗、趙進義、劉拓、郭毓彬、李建勳、齊國梁、王非曼等。[23]這些知名學者的到來,不僅為學校發展增添了動力,而且也為建設西北提供了智力支持。
西北師大還肩負著陝、甘、寧、青、新、豫、綏七省的現任教師進修,中等教育和小學教育改進等方面的任務。李蒸對此高度重視,把其當做西北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教育事業的促進,可分質與量兩方面,質的方面首先須注意師資訓練,中小學師資的專業訓練,應為西北文化建設之根本」。[24]為此,西北師大先後成立了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中等學校教育進修班和地方教育輔導委員會等機構,積極為地方教育事業貢獻才智、成效甚彰。[25]
西北師大人還密切關注西北地方社會經濟建設,開展西北地區史地研究和實地調查工作,以期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為建設西北服務。例如:鄒豹君的《甘肅走廊的重要性》《由地理和地緣方面論蘭州市將來的發展》《蘭州的出海路線》《甘肅走廊在西北建設中的重要性及其自然景觀》和《甘肅走廊的經濟建設和移民問題》;李化方的《我們這一次的社會調查》《隴南一隅的佃農》《河西的高利貸—高利貸是怎樣壓在農民的頭上》和《我所見的甘肅農村》等文章。[26]
此外,西北師大在發掘和傳承西北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黎錦熙主持修成的《城固縣誌》,何士驥的《西北考古紀略》《中國文化起源於西北》,殷祖英的《西北資源問題基本的認識》《論西北文化國防問題》等,都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優質師範教育再向西推進一千多公裡的先行者
西部大開發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給西北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廣闊舞臺,作為西北地區最早的高等師範學府,西北師大義不容辭地發揮自己輻射和帶動西北教育的作用。
西北師大是西北教師教育的搖籃,西北師大人更是自覺肩負時代使命,繼續秉承前輩們的「西遷精神」,把優質的師範教育源源不斷地再向西推進了一千多公裡。2008年,西北師大為響應國家支援新疆建設的號召,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籤署校地合作協議,開展實習支教工作,支援新疆基礎教育。從當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每年都會派出兩批優秀師範生到阿克蘇地區支教,西北師大是第一家到新疆基層地區實習支教的內地大學,也是持續支教時間最長的學校。截至2019年4月,學校共派出22個支教團,共計4,339名學生赴新疆支教。[27]十餘年來,西北師大莘莘學子用我所能,播撒教育的種子,用愛和辛勤付出,化作雨露滋潤著這片大地,讓教育的種子在南疆大地生根發芽,時刻彰顯著西北師大致力於西北地區教育事業的歷史使命。[28]
支教學生的熱情投入,開啟了邊疆孩子對未來的美好嚮往。「西北師大實習支教學生的到來,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對大學的嚮往,極大地鼓舞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溫宿縣第二中學校長朵柱說。通過支教,不僅改善了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而且有利於推動「民族團結一家親」。來自西藏的支教學生阿旺次仁在支教的第一堂課上這樣說:「56個民族『一家親』,在這裡我可以深入了解新疆多民族文化知識,做民族大團結、大繁榮的踐行者。」因為支教,他們愛上這裡。西北師大學生馬萬有於2016年春季參加過新疆支教,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籤了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二中學,而這裡已有15名老師畢業於西北師大。[29]2015年,陳楠支教結束離開時,「孩子們捨不得我,我也很捨不得孩子」,這份牽掛和眷戀,使她畢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再赴新疆」。[30]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9年期間,西北師大共有3,000多名畢業生在新疆自治區就業,其中有實習支教經歷的學生佔了三分之一。[31]
新疆支教十餘載,西北師大學子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出了貢獻也贏得了口碑。「在當地學校,實習支教學生大多承擔著多個年級多門課的教學和教輔工作。他們的到來,有效緩解了阿克蘇地區普通話教師嚴重不足的壓力,他們用紮實的專業素養、嶄新的精神風貌、飽滿的教學熱情、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當地師生的高度讚譽。」[32]阿克蘇地區教育局副局長高仕毅如是說。久久為功,西北師大新疆支教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學校並未止步,未來的道路將更為艱巨。西北師大黨委書記張俊宗說:「全心全意為國家的基礎教育、民族教育服務是西北師範大學的歷史使命。在阿克蘇地區實習支教已經十年了,雙方需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打造支教工作的『升級版』,攜手阿克蘇一起渡過國語師資短缺的難關,不斷推動阿克蘇地區國語教學工作的發展進步,讓未來阿克蘇城市文化中融入更多的師大元素,也讓今後西北師大發展中融入更多的阿克蘇元素,共同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民族團結一家親』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33]
結語
從古都走來,在西北勃發,西北師大曆經風雨而依然欣欣向榮。作為西北地區最早的師範大學,西北師大已經做出了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成就。進入新時代,西北師大將一如既往地紮根西北,秉承「知術欲圓、行旨須直」的校訓和「愛國進步、誠信質樸、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鑄就新時代的新輝煌。(作者:尚季芳 華信輝,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本文系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西北抗戰大後方文獻資料整理研究」(項目批准號:16AZD037);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戰時期西北國際通道資料整理及研究」(項目批准號:19ZDA21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學府風光·師院[N].西北日報,1944-05-14(3).
[2]學府風光·師院[N].西北日報,1944-06-04(3).
[3]請纓書[A].蘭州:甘肅省檔案館,檔號:33-1-507.
[4]從軍青年超過配額,集中各區待命護送[N].甘肅民國日報,1945-01-05(2).
[5][10][19][25]尚季芳.抗戰時期內遷高校與西北地區現代化—以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為中心的考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9,16,17,18.
[6]王明漢,衡均.西北師範大學校史(1939-1989)[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31.
[7][8][9]劉基,丁虎生.西北師大逸事(下)[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254,437,376-377.
[11]朱憲祖.我們的掃除文盲工作[J].建進,1941(7):13.
[12]張開運.我們的甲長訓練工作[J].建進,1941(7):18.
[13]王會文.我們的合作訓練工作[J].建進,1941(7):21.
[14]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鄉村社會教育施教區二十九年度下期報告書[J].建進,1941(7):31.
[15]紀海全.社教漫談[N].甘肅民國日報,1943-08-29(3).
[16][17]閣河祥.孔家崖隊工作述要[N].甘肅民國日報,1944-08-25(4).
[18][20][22][24]李溪橋.李蒸紀念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398,153-154,197,194.
[21]北京師範大學校史編寫組.北京師範大學校史(1902-1982)[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212.
[23]《西北師大校史》編寫組.西北師大校史(1902-2002)[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28.
[26]尚季芳.開發西北教育的急先鋒—抗戰時期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的創辦和業績[J].教育史研究,2005(4):60-64.
[27]李欣瑤.西北師大四千學子「源源不斷」支教新疆[N].甘肅日報,2019-04-05(2).
[28][31][33]尚季芳.千裡支教,「西遷精神」再延續—西北師範大學的邊疆基礎教育情懷[N].中國教育報,2019-10-21(5).
[29][32]李富彥.西北師範大學傳遞十年支教「接力棒」—優質教育再向西行一千公裡[N].中國教育報,2018-04-09 (6).
[30]高雲飛.進入新時代的新師範教育—西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再譜新篇[N].甘肅日報,2018-09-11(1).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