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可可和小籠「混搭」?能好吃嗎?
記者一開始也以為自己聽錯了,但當上海古猗園餐廳的香蕉小籠、可可香菇小籠熱氣騰騰地擺到面前時,立刻被其獨特的氣質吸引。
先看香蕉小籠,「臉」就很像香蕉——用菠菜汁調出來的綠皮象徵香蕉葉,南瓜汁調出來的黃皮象徵香蕉皮,自然的白色麵皮象徵香蕉肉,三種顏色的皮恰到好處地黏連在了一起。
一口咬下去,發現香蕉並沒有「喧賓奪主」,反而用自己的清香和順滑綿密的口感包裹住了鮮肉,更映襯出鮮肉的鮮香。
再看可可香菇小籠,長著一張香菇的「臉」——麵皮是用可可粉調出的咖啡色。
用筷子戳開皮,流出湯汁的肉餡裡,真的香菇粒才遲遲「露面」。
既然推出了香蕉小籠、可可香菇小籠,那是不是可以有蘋果小籠、抹茶小籠?餐廳的師傅們笑著搖搖頭。
「小籠是一種傳統且相對標準化的食品,研發新品要比一般人想像的複雜多了。」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李建鋼說,他們還真有過拿蘋果、哈密瓜、菠蘿等水果入餡的想法,但無一例外都倒在了口味上——這些水果上蒸屜後發酸,且甜度較高,和肉餡鹹鮮的味道「打架」,吃起來「不倫不類」。
就算是香蕉,前前後後也琢磨了3個多月,是他們推出的首款水果入餡的小籠。
李建鋼透露,他們選了十幾種香蕉,反覆試驗、推翻,最後才選定了我國南方某產地的香蕉。
這種香蕉入餡蒸製後,不會太甜,但香氣濃鬱,而且口感綿密。採購香蕉時,廚師們很挑剔,只要不生不熟的那種,因為生的香蕉蒸製後有股澀味,熟的香蕉又太甜,「只取其香,而少留其味。」
可可香菇小籠的研發也是一波三折。李建鋼的徒弟陳亦鴻最有發言權:「光是皮就改了三個版本。」從原先的傳統白色麵皮,到進階版的菠菜綠色麵皮,再到這次的可可麵皮。
「我們擔心可可的加入會畫蛇添足。」陳亦鴻介紹說,他們試了幾十次,才找到麵團中摻入可可粉的「黃金比例」,既能讓小籠穿上咖啡色的「香菇裝」,又能讓小籠散發出恰到好處的可可清香,卻又不至於太苦,影響顧客體驗。
3月15日,關門歇業48天的上海古猗園餐廳終於復開。「歇業的這段日子很難熬,幾十個人的團隊要餬口,但回頭看,也讓我們有了沉下心練內功的時間。」李建鋼坦言,一個新品小籠的上市,從構思到最終實現,起碼3個月。
原本主打春節市場的香蕉小籠、可可香菇小籠,更是因為疫情,多精雕細琢了3個月。
市場的反饋,是對師傅們「工匠精神」的肯定。
恢復開業至今,上海古猗園餐廳節假日一天能賣出2000多籠小籠,平日裡也有1000多籠,基本恢復到了以往的水平,其中新品小籠的銷量佔到了四成。
記者注意到,周圍的顧客,只要是舉家出遊的,都會在點幾籠傳統口味小籠的基礎上,嘗試點一份新品。尤其是小孩子,十分喜歡可可香菇小籠,而中老年顧客更偏愛香蕉小籠。
很多人都像記者一樣,一口咬下去,原先的質疑秒變「真香」。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於清代誕生,原名「南翔大肉饅頭」。此後,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在古猗園售賣。
經過不斷改良,形成「皮薄、餡大、汁多、形美」的南翔小籠饅頭,成為滬上名點。2014年,南翔小籠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算上復開後推出的馬蘭頭小籠,今年上海古猗園餐廳已經推出了3款新品,讓該餐廳的「小籠宇宙」成員增至12種,其中包括每年夏天大紅大紫的「荷花小籠」。
「荷花小籠」的餡是豬肉拌藕粒
古猗園此前推出的7種彩色小籠包,分別是:香辣鮮肉小籠(紅色)、蛋黃鮮肉小籠(黃色)、香菇鮮肉小籠(綠色)、五彩小籠(紅色、黃色、綠色的口味如上,白色為鮮肉,黑色為梅乾菜鮮肉)、荷藕鮮肉小籠(白紅綠三色)、銀耳鮮肉小籠(白黃綠三色)、冬筍鮮肉(白綠棕三色)、四色小籠(白紅黃綠四色)
「我們的消費者中,年輕人比重越來越大。市場變化如此之快,企業既要守住傳統,又要嘗試創新,這樣才能抓住消費者。」李建鋼坦言。
據悉,李建鋼帶領團隊從2016年開始研發新品小籠以來,已經是第五個年頭。
「五五購物節」,也有南翔小籠的身影。上海古猗園餐廳派出專業小分隊到嘉定新城西雲樓商業街參加活動,馬蘭頭小籠打五五折。
近期,傳統口味的南翔小籠還將在「叮咚買菜」上推出100份「0元秒殺」活動。
傳統的小吃,積極用轉型擁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