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雲×濮存昕 世紀朵雲 收錄於話題#戲劇1個
「您好,我是演員濮存昕。」我們在原創話劇《林則徐》排演間隙,撥通了濮存昕的電話。與這樣一位演員,該從何聊起呢?
「戲劇書店,多好玩兒啊。」濮存昕說,他的語言沒什麼「大」詞,平常如是。談到閱讀,他說,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臺的讀書欄目記者拉住他,非要他說一句讀書感悟,他急中生智,真給說出來了:「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每讀一本書,就像青蛙上到井口張望一下。我們要看世界,看古今,看人類,只有去讀書。」
「濮哥」當然是忙碌的,戲劇與閱讀兩樁事,在他的生活中併線前行:演完《林則徐》,接下去排《吳王金戈越王劍》,當然要再讀白樺先生的作品了;明年下半年9月還要當導演,排新版《雷雨》,得讀曹禺了,「什麼書都得看」。談起具體的書目,他信手拈來,切中肯綮, 「《莎士比亞的政治》,對我演李爾王特別有幫助」;從戲劇發散到小說,他首推《白鹿原》,因為那是「年輕人了解黃土高原的中國近代史」的最佳讀本;無意中透露,最近淘了本石揮談創作的小書,頗有得色。
明天,朵雲書院·戲劇店即將揭開面紗。揭幕之際,我們與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演員濮存昕聊了聊戲劇、閱讀與書店。
濮存昕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著名演員
Q
您理想中一個以戲劇為主題的書店,會是什麼樣子?從選書到線下活動,您會特別關注哪方面?
濮存昕:在北京這邊,我只知道我們北京人藝有個戲劇書店。那我想戲劇書店,它的主要書籍(選擇)方向應該是一個「大戲劇」的概念。戲劇是什麼?(我認為)戲劇應該是形象的文學吧?戲劇不同於娛樂、感官上的愉悅而已,它應該更是思想的延伸,因為戲劇是由語言組成的,它就是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故事、所言所行。所以我覺得文化的深入,也得思想先行。戲劇最開始是祭祀,是「裝神弄鬼」,以天和神的名義,實行教化,慢慢戲劇走向人間,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勞動。
我就覺得,舞臺之所以是一個故事,就充滿了比我們所見更豐富的世界,戲劇的魅力,在於我們可以在舞臺上看到古今中外,中國人演外國的戲,莎士比亞、契訶夫、果戈裡……戲劇是個很大很大的學科。(選書方面相關)專業方面也好,名人著作、體會、研究(都得有涉及),當然也可以包括影視等。戲劇書店應該更偏重於舞臺藝術。舞臺藝術中國有一百多年了,從李叔同春柳社說起,一直到新中國新戲劇和社會革命史相聯繫,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反映生活的戲劇,一開始都是從戰鬥性和思想性入手,(隨後)慢慢去關注的人性本身。每個人的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言行都不一樣,就是和樹一樣,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根枝條會是一樣的,組在一起才是森林。
上百年來中國與世界戲劇的交流,越來越充足,百花齊放,呈現出不同樣式題材的戲劇。上海的海派戲劇,和北京,特別是北京人藝的戲劇有不同之處。海派戲劇吸收世界戲劇的元素(比較多),像我們現在演的很多現代戲,或者先鋒戲劇,表現主義、思維解構性的戲劇,或者古典戲劇翻新改編解構,在上海就有比較有觀賞基礎的固定觀眾群。將來(我)要去逛上海的戲劇書店,我就會去看當代世界戲劇有哪些比較好的介紹書籍,我還真想去看舞臺藝術大師們的傳記,和對他們戲劇藝術的解讀和理論方面的分析。
戲劇書店,除了有理論書、創作談,介紹劇本也挺好玩的。讀劇本得通過深思熟慮,理解完了去讀,不像讀小說。劇本是語言大師才能創作出的作品,一般的故事誰都會編,段子手多了,但是能把人的語言編得像老舍先生那麼好,不多。老舍先生的語言,純到;白樺先生的語言,講究。白樺先生的作品沒有特別多,下個月(我)就排他的戲了。
我們演員是創作環節的末端,(劇本像個)圈畫圓了,我往裡跳,哎,這就完成了;圈不圓,作品不好,那就不好辦。為什麼我那麼多年不停演出,是因為北京人藝有保留劇目,箱子底還有好多想演沒演過的戲。時隔二十年以上,我們演的很多都是老戲,(為了)開發年輕觀眾我們也著急想要有原創劇本,或者是經典劇本的重新創作、重新解讀、重新表現。戲劇有的時候是個在鏡框內發生的演出,也有可能走出鏡框,包容在觀眾席中間。
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劇照
Q
讓戲劇來到觀眾中間,書店也是個很好的媒介。
濮存昕:戲劇書店其實是讓貼近戲劇的觀眾,在舞臺之外,有一個接觸戲劇的渠道,這個空間,用閱讀的方式更深入了解我們看過的戲劇。(至於活動)可以嘗試做一些簡明扼要的朗讀劇。2003年還是05年,我在美國看過朗讀劇《莎樂美》,(這個劇)主演不讀劇本,配角、群演讀,加上合唱的輔助,國王是阿爾·帕西諾,皇后比阿爾·帕西諾還棒,穩極了。就四五個主要演員,沒有環境布景,是一個適合聽臺詞的劇本。不用看表演,完全語言真實交流。朗讀劇特別考驗人,你的臺詞得有「動作性」,如果把標點符號模糊化,突出臺詞的意思,通過思想動作、生理調整、交流對位,就像兩個人對話,聽的都是字,是意思。坐讀時候就要有表演進入,就是臺詞動作,感情是附帶的,根本不是演出來的,語言就是思想。
《哈姆雷特》裡有一段獨白:「要是言語來自呼吸,呼吸來自生命,只要我一息猶存,就絕不會讓我的呼吸洩露你對我所說的話。」莎士比亞的哲理多好玩,「語言來自於呼吸」,不會呼吸的演員說臺詞不大好,要呼吸通暢,自由地隨著思想使用語言,呼吸是生命下意識的調整,緊張的演員面對生疏的表達的時候,打磕絆了、支支吾吾了、說錯詞、念倒字了,這都是心理上的問題。劇本不應該被簡單地、按照標點符號朗讀出來的,應該具備獨立創作狀態,讓觀眾閉著眼睛都能感知,就像廣播劇,聽到(的內容)全在情景中,有生理狀態。
這裡還有第二個問題:我們不是在自娛自樂。我們和觀眾在一起,我讀出來,我們一起探討這個,看我讀得對不對。焦菊隱先生《論民族化(提綱)》中,把「欣賞者與創作者共同創造」列為第一條,可以說是他的舞臺審美第一要務。要觀眾聽清、聽懂、聽得有滋味,(演員的)臺詞得有味道,人物有特有性格,(得用)聲音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說詞說意思,別只說詞,演戲要演人。我考證了,這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先生說過的,「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才演戲」。
《哈姆雷特》劇照,來源:《我知道光在哪裡》書影
Q
2020年8月,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上,您當時回憶了和曹禺先生的「交集」,他給您的「震撼」,您是如何通過閱讀和表演,逐漸去理解曹禺先生作品中的「矛盾」?
濮存昕:自傳體特別需要真實,萬方書寫的那種真實,超出了人們的期望。那麼真實,刻骨銘心,她對父親的誤解,拒絕面對,希望將一切遺忘……她把那種痛苦都寫出來了。這並不是那種充滿粉飾的美好家庭訪談,聊聊父母教育經驗,夫妻恩愛攜手到老,只談好的,不談壞的,或者拿自己家裡的事兒賣給媒體。真實的東西要在公眾媒體上寫出來,是給讀者寫還是自己寫,還是給文學寫,文學有這樣的責任,不遺漏歷史,不遺漏人文的任何一個角落。
像萬方把人生中最隱秘,說不出來、最不想說的痛苦,用文學的方式寫出來,我好像以前很少讀到。我覺得寫得很美、很真。美就是真唄。我想像中,或者是印象中曹禺的矛盾性,(從那本書中)可以解釋出來,非常真實地呈現在字裡行間,真是這樣的。我覺得這甚至是一個可以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
左:萬方;右:濮存昕,圖片來源:網絡
Q
之前您也提到中國舞臺藝術開始自李叔同春柳社,在演過的角色裡,您也經常提及弘一法師,您當時閱讀了哪些書來進入角色?演完後,再讀他的書,「回望」會有不同的體會嗎?
濮存昕:最早讀《弘一大師傳》,是中國臺灣作家陳慧劍寫的。一口氣,不止看一遍,至少兩遍,之後又斷斷續續讀過。(這本書在弘一法師)出家之後越寫越好,真正的弘一法師內心是個秘密,就像經文不可譯一樣,我們沒有權利去解讀,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那麼一出(隱秘的曲折),比如(《雷雨》裡)周樸園三十年間一直再想念的侍萍(出現在眼前),啊,索然無味了,但還有情感,還要互相傾訴、互相表白,最終說出了「魯家人不許到周家來」。弘一法師對人生的追求,每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往回走或原地踏步都不是他的想法,往前走必須有所割捨。有人說這是「自私」 、「拋棄別子」 、「沒有人倫常理」。開元寺的道元法師說,弘一法師為什麼出家,用一句話回答你,「不可用有礙的思想去評判無礙的境界」,對很多人,不能用世俗價值觀和功利價值觀評判他/她。還有一種境界,可能類似於探險家、冒險者的追求,要完成極限,弘一法師的人生追求裡,有常理無法解釋的,類似遠行的探險者的精神,要的就是(做一個類似)向布達拉宮長揖而行的信徒,完全沒有世俗價值觀(介入),他為什麼不在家給孩子做飯?不種田不掙工資?
所以我理解了,我要做一輩子演員,應該做一個「全賽季」的球員,不得總冠軍不鬆氣兒,有的球員半場球打得好,某場球超常發揮或者忽高忽低。我們得像是C羅,他和一些球員不同的是生活態度,生活中的自律,永遠保持運動狀態,不去放縱,做一輩子的球員,運動生涯全程保持高水平。在運動生涯完結之前,終場哨沒吹之前,勇往直前,絕不怠慢。演員,要做一輩子的演員也是這樣。
弘一法師(或許也)想做這樣的人,但在他的人生中沒有系統保障他,他東撞西撞,一會兒做戲劇、一會兒做教育、一會兒出報紙,但是都行不通。(這就是)人生的局限性,像走迷宮一樣,到了這兒拐彎了,到了那兒又拐彎了。突然他看到了宗教,他以為自己在宗教中,可以得以心安地做自己的學問。出家後,他不只是一個持戒者,還是一個雲遊者,到一個廟寺就整理和編纂經文,始終就是做學問,人性之愛那點事兒,已經對他沒有味道了。這麼去想(那種狀態),演出的時候要有宗教狀態,那一瞬間是奮不顧身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走上臺之前,哪兒還能想著「剛才一個電話打錯了」呢?家裡出天大的事兒,上臺前都不能想,和弘一法師一樣。
電影《一輪明月》劇照
Q
您用「玩、學、做、悟、舍、了」六個字概況自己的人生經歷,但有一些東西肯定是無法 「了」的, 舞臺肯定是其中。舞臺上釋放能量所產生的「自由」的感覺,是讓您無法割捨的原因之一嗎?
濮存昕:這個「自由」是什麼呢?面對每天都第一次見面的、充滿文化消費期待的觀眾,想和他們重複地探討,對於這個故事、這個人物、作家的意圖。我們做展示,他們想來看,你的討論願望就會特別強烈,那個東西有意思。演了二十多年戲,每年一百多場演出的創作狀態,使得我可能更懂得一些舞臺吧。做好了排練,拿出我的論文,去請觀眾評判,看我對不對,其實演戲就是一個「演」正常自然的事,正常表達就對了,演得不好一定是「不正常」,蒼白了、過火了、解讀錯誤了,做作了、假了,一定是「不正常」,你看(一個人)在生活中各個情況中(舉止)肯定都正常,(再看演員在)舞臺上假定的情景中能不能正常。發生了一起殺人案,特別激烈的情景,生活中見不到,我們通過理解想像(去構建),「看別人的事,想自己的事」就是對舞臺藝術最簡單的解讀,看著臺上的事,想著自己的事,我得讓觀眾看著我,想到他自己,這是對觀眾負責任,一切從觀眾出發,但實際自己又是自己的觀眾嘛。這是我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為表演理論。
前不久我剛完成北鬥衛星紀錄片的解說,看了不少資料,人類的生活將被星際科技改變,如同當年出現了蒸汽機,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我突然發現科技發展太快了,表演藝術越來越珍貴,因為(觀賞戲劇)是眼對眼、面對面、心貼心,將來進入完全虛擬的世界,(人)還能到劇場去(可能會是一件稀有的事),互相還能見面,排排坐,看著現場發生的事情,不是拷貝不是屏幕,不是平板電腦和手機。所以,我們得把我們這行弄好了,永遠不失人最原本的真實,幹好這個「面對面的事兒」。
我們的技術在哪裡?藝術,令人憂心忡忡的是,「術」越來越不專業,我們講究這行當的專業。戲劇書店多好啊,演員們、導演們、舞臺工作者們可以去看書,了解到我們這一行的技術所在,看到什麼才能比較出什麼,看的東西太少、信息量太窄,那就只能靠缺少選項的直覺去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到不了更高的品質,我們要讓更多的觀眾欣賞我們的創作,在直覺創作的那一剎那,信息量和選項,可能一大部分源於平時閱讀的積累。
《我知道光在哪裡》書影
濮存昕薦書
《藝術創造學》
簡介:原名為《藝術創造工程》,把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認知溶於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性文本,又是歸結性文本,切實指導藝術創作,為藝術表現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
《白鹿原》
簡介:一部渭河平原的雄奇史詩,一幅中國農村的斑斕畫卷。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複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主角》
簡介:一部動人心魄的命運之書,以紮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複雜關聯。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
簡介:收入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16篇,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名篇。展現茨威格細緻的性格刻畫和心理描寫,看似平淡的故事情節下,奇崛的結構。
《中國文化課》
原標題:《濮存昕:演員也要像C羅,做「全賽季球員」|朵雲書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