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演員也要像C羅,做「全賽季球員」

2020-12-28 澎湃新聞

原創 小雲×濮存昕 世紀朵雲 收錄於話題#戲劇1個

「您好,我是演員濮存昕。」我們在原創話劇《林則徐》排演間隙,撥通了濮存昕的電話。與這樣一位演員,該從何聊起呢?

「戲劇書店,多好玩兒啊。」濮存昕說,他的語言沒什麼「大」詞,平常如是。談到閱讀,他說,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臺的讀書欄目記者拉住他,非要他說一句讀書感悟,他急中生智,真給說出來了:「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限中,每讀一本書,就像青蛙上到井口張望一下。我們要看世界,看古今,看人類,只有去讀書。」

「濮哥」當然是忙碌的,戲劇與閱讀兩樁事,在他的生活中併線前行:演完《林則徐》,接下去排《吳王金戈越王劍》,當然要再讀白樺先生的作品了;明年下半年9月還要當導演,排新版《雷雨》,得讀曹禺了,「什麼書都得看」。談起具體的書目,他信手拈來,切中肯綮, 「《莎士比亞的政治》,對我演李爾王特別有幫助」;從戲劇發散到小說,他首推《白鹿原》,因為那是「年輕人了解黃土高原的中國近代史」的最佳讀本;無意中透露,最近淘了本石揮談創作的小書,頗有得色。

明天,朵雲書院·戲劇店即將揭開面紗。揭幕之際,我們與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演員濮存昕聊了聊戲劇、閱讀與書店。

濮存昕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著名演員

Q

您理想中一個以戲劇為主題的書店,會是什麼樣子?從選書到線下活動,您會特別關注哪方面?

濮存昕:在北京這邊,我只知道我們北京人藝有個戲劇書店。那我想戲劇書店,它的主要書籍(選擇)方向應該是一個「大戲劇」的概念。戲劇是什麼?(我認為)戲劇應該是形象的文學吧?戲劇不同於娛樂、感官上的愉悅而已,它應該更是思想的延伸,因為戲劇是由語言組成的,它就是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故事、所言所行。所以我覺得文化的深入,也得思想先行。戲劇最開始是祭祀,是「裝神弄鬼」,以天和神的名義,實行教化,慢慢戲劇走向人間,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勞動。

我就覺得,舞臺之所以是一個故事,就充滿了比我們所見更豐富的世界,戲劇的魅力,在於我們可以在舞臺上看到古今中外,中國人演外國的戲,莎士比亞、契訶夫、果戈裡……戲劇是個很大很大的學科。(選書方面相關)專業方面也好,名人著作、體會、研究(都得有涉及),當然也可以包括影視等。戲劇書店應該更偏重於舞臺藝術。舞臺藝術中國有一百多年了,從李叔同春柳社說起,一直到新中國新戲劇和社會革命史相聯繫,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反映生活的戲劇,一開始都是從戰鬥性和思想性入手,(隨後)慢慢去關注的人性本身。每個人的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言行都不一樣,就是和樹一樣,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根枝條會是一樣的,組在一起才是森林。

上百年來中國與世界戲劇的交流,越來越充足,百花齊放,呈現出不同樣式題材的戲劇。上海的海派戲劇,和北京,特別是北京人藝的戲劇有不同之處。海派戲劇吸收世界戲劇的元素(比較多),像我們現在演的很多現代戲,或者先鋒戲劇,表現主義、思維解構性的戲劇,或者古典戲劇翻新改編解構,在上海就有比較有觀賞基礎的固定觀眾群。將來(我)要去逛上海的戲劇書店,我就會去看當代世界戲劇有哪些比較好的介紹書籍,我還真想去看舞臺藝術大師們的傳記,和對他們戲劇藝術的解讀和理論方面的分析。

戲劇書店,除了有理論書、創作談,介紹劇本也挺好玩的。讀劇本得通過深思熟慮,理解完了去讀,不像讀小說。劇本是語言大師才能創作出的作品,一般的故事誰都會編,段子手多了,但是能把人的語言編得像老舍先生那麼好,不多。老舍先生的語言,純到;白樺先生的語言,講究。白樺先生的作品沒有特別多,下個月(我)就排他的戲了。

我們演員是創作環節的末端,(劇本像個)圈畫圓了,我往裡跳,哎,這就完成了;圈不圓,作品不好,那就不好辦。為什麼我那麼多年不停演出,是因為北京人藝有保留劇目,箱子底還有好多想演沒演過的戲。時隔二十年以上,我們演的很多都是老戲,(為了)開發年輕觀眾我們也著急想要有原創劇本,或者是經典劇本的重新創作、重新解讀、重新表現。戲劇有的時候是個在鏡框內發生的演出,也有可能走出鏡框,包容在觀眾席中間。

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劇照

Q

讓戲劇來到觀眾中間,書店也是個很好的媒介。

濮存昕:戲劇書店其實是讓貼近戲劇的觀眾,在舞臺之外,有一個接觸戲劇的渠道,這個空間,用閱讀的方式更深入了解我們看過的戲劇。(至於活動)可以嘗試做一些簡明扼要的朗讀劇。2003年還是05年,我在美國看過朗讀劇《莎樂美》,(這個劇)主演不讀劇本,配角、群演讀,加上合唱的輔助,國王是阿爾·帕西諾,皇后比阿爾·帕西諾還棒,穩極了。就四五個主要演員,沒有環境布景,是一個適合聽臺詞的劇本。不用看表演,完全語言真實交流。朗讀劇特別考驗人,你的臺詞得有「動作性」,如果把標點符號模糊化,突出臺詞的意思,通過思想動作、生理調整、交流對位,就像兩個人對話,聽的都是字,是意思。坐讀時候就要有表演進入,就是臺詞動作,感情是附帶的,根本不是演出來的,語言就是思想。

《哈姆雷特》裡有一段獨白:「要是言語來自呼吸,呼吸來自生命,只要我一息猶存,就絕不會讓我的呼吸洩露你對我所說的話。」莎士比亞的哲理多好玩,「語言來自於呼吸」,不會呼吸的演員說臺詞不大好,要呼吸通暢,自由地隨著思想使用語言,呼吸是生命下意識的調整,緊張的演員面對生疏的表達的時候,打磕絆了、支支吾吾了、說錯詞、念倒字了,這都是心理上的問題。劇本不應該被簡單地、按照標點符號朗讀出來的,應該具備獨立創作狀態,讓觀眾閉著眼睛都能感知,就像廣播劇,聽到(的內容)全在情景中,有生理狀態。

這裡還有第二個問題:我們不是在自娛自樂。我們和觀眾在一起,我讀出來,我們一起探討這個,看我讀得對不對。焦菊隱先生《論民族化(提綱)》中,把「欣賞者與創作者共同創造」列為第一條,可以說是他的舞臺審美第一要務。要觀眾聽清、聽懂、聽得有滋味,(演員的)臺詞得有味道,人物有特有性格,(得用)聲音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說詞說意思,別只說詞,演戲要演人。我考證了,這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先生說過的,「會演戲的演人,不會演戲的才演戲」。

《哈姆雷特》劇照,來源:《我知道光在哪裡》書影

Q

2020年8月,萬方《你和我》新書發布會上,您當時回憶了和曹禺先生的「交集」,他給您的「震撼」,您是如何通過閱讀和表演,逐漸去理解曹禺先生作品中的「矛盾」?

濮存昕:自傳體特別需要真實,萬方書寫的那種真實,超出了人們的期望。那麼真實,刻骨銘心,她對父親的誤解,拒絕面對,希望將一切遺忘……她把那種痛苦都寫出來了。這並不是那種充滿粉飾的美好家庭訪談,聊聊父母教育經驗,夫妻恩愛攜手到老,只談好的,不談壞的,或者拿自己家裡的事兒賣給媒體。真實的東西要在公眾媒體上寫出來,是給讀者寫還是自己寫,還是給文學寫,文學有這樣的責任,不遺漏歷史,不遺漏人文的任何一個角落。

像萬方把人生中最隱秘,說不出來、最不想說的痛苦,用文學的方式寫出來,我好像以前很少讀到。我覺得寫得很美、很真。美就是真唄。我想像中,或者是印象中曹禺的矛盾性,(從那本書中)可以解釋出來,非常真實地呈現在字裡行間,真是這樣的。我覺得這甚至是一個可以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

左:萬方;右:濮存昕,圖片來源:網絡

Q

之前您也提到中國舞臺藝術開始自李叔同春柳社,在演過的角色裡,您也經常提及弘一法師,您當時閱讀了哪些書來進入角色?演完後,再讀他的書,「回望」會有不同的體會嗎?

濮存昕:最早讀《弘一大師傳》,是中國臺灣作家陳慧劍寫的。一口氣,不止看一遍,至少兩遍,之後又斷斷續續讀過。(這本書在弘一法師)出家之後越寫越好,真正的弘一法師內心是個秘密,就像經文不可譯一樣,我們沒有權利去解讀,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那麼一出(隱秘的曲折),比如(《雷雨》裡)周樸園三十年間一直再想念的侍萍(出現在眼前),啊,索然無味了,但還有情感,還要互相傾訴、互相表白,最終說出了「魯家人不許到周家來」。弘一法師對人生的追求,每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往回走或原地踏步都不是他的想法,往前走必須有所割捨。有人說這是「自私」 、「拋棄別子」 、「沒有人倫常理」。開元寺的道元法師說,弘一法師為什麼出家,用一句話回答你,「不可用有礙的思想去評判無礙的境界」,對很多人,不能用世俗價值觀和功利價值觀評判他/她。還有一種境界,可能類似於探險家、冒險者的追求,要完成極限,弘一法師的人生追求裡,有常理無法解釋的,類似遠行的探險者的精神,要的就是(做一個類似)向布達拉宮長揖而行的信徒,完全沒有世俗價值觀(介入),他為什麼不在家給孩子做飯?不種田不掙工資?

所以我理解了,我要做一輩子演員,應該做一個「全賽季」的球員,不得總冠軍不鬆氣兒,有的球員半場球打得好,某場球超常發揮或者忽高忽低。我們得像是C羅,他和一些球員不同的是生活態度,生活中的自律,永遠保持運動狀態,不去放縱,做一輩子的球員,運動生涯全程保持高水平。在運動生涯完結之前,終場哨沒吹之前,勇往直前,絕不怠慢。演員,要做一輩子的演員也是這樣。

弘一法師(或許也)想做這樣的人,但在他的人生中沒有系統保障他,他東撞西撞,一會兒做戲劇、一會兒做教育、一會兒出報紙,但是都行不通。(這就是)人生的局限性,像走迷宮一樣,到了這兒拐彎了,到了那兒又拐彎了。突然他看到了宗教,他以為自己在宗教中,可以得以心安地做自己的學問。出家後,他不只是一個持戒者,還是一個雲遊者,到一個廟寺就整理和編纂經文,始終就是做學問,人性之愛那點事兒,已經對他沒有味道了。這麼去想(那種狀態),演出的時候要有宗教狀態,那一瞬間是奮不顧身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走上臺之前,哪兒還能想著「剛才一個電話打錯了」呢?家裡出天大的事兒,上臺前都不能想,和弘一法師一樣。

電影《一輪明月》劇照

Q

您用「玩、學、做、悟、舍、了」六個字概況自己的人生經歷,但有一些東西肯定是無法 「了」的, 舞臺肯定是其中。舞臺上釋放能量所產生的「自由」的感覺,是讓您無法割捨的原因之一嗎?

濮存昕:這個「自由」是什麼呢?面對每天都第一次見面的、充滿文化消費期待的觀眾,想和他們重複地探討,對於這個故事、這個人物、作家的意圖。我們做展示,他們想來看,你的討論願望就會特別強烈,那個東西有意思。演了二十多年戲,每年一百多場演出的創作狀態,使得我可能更懂得一些舞臺吧。做好了排練,拿出我的論文,去請觀眾評判,看我對不對,其實演戲就是一個「演」正常自然的事,正常表達就對了,演得不好一定是「不正常」,蒼白了、過火了、解讀錯誤了,做作了、假了,一定是「不正常」,你看(一個人)在生活中各個情況中(舉止)肯定都正常,(再看演員在)舞臺上假定的情景中能不能正常。發生了一起殺人案,特別激烈的情景,生活中見不到,我們通過理解想像(去構建),「看別人的事,想自己的事」就是對舞臺藝術最簡單的解讀,看著臺上的事,想著自己的事,我得讓觀眾看著我,想到他自己,這是對觀眾負責任,一切從觀眾出發,但實際自己又是自己的觀眾嘛。這是我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為表演理論。

前不久我剛完成北鬥衛星紀錄片的解說,看了不少資料,人類的生活將被星際科技改變,如同當年出現了蒸汽機,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我突然發現科技發展太快了,表演藝術越來越珍貴,因為(觀賞戲劇)是眼對眼、面對面、心貼心,將來進入完全虛擬的世界,(人)還能到劇場去(可能會是一件稀有的事),互相還能見面,排排坐,看著現場發生的事情,不是拷貝不是屏幕,不是平板電腦和手機。所以,我們得把我們這行弄好了,永遠不失人最原本的真實,幹好這個「面對面的事兒」。

我們的技術在哪裡?藝術,令人憂心忡忡的是,「術」越來越不專業,我們講究這行當的專業。戲劇書店多好啊,演員們、導演們、舞臺工作者們可以去看書,了解到我們這一行的技術所在,看到什麼才能比較出什麼,看的東西太少、信息量太窄,那就只能靠缺少選項的直覺去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到不了更高的品質,我們要讓更多的觀眾欣賞我們的創作,在直覺創作的那一剎那,信息量和選項,可能一大部分源於平時閱讀的積累。

《我知道光在哪裡》書影

濮存昕薦書

《藝術創造學》

簡介:原名為《藝術創造工程》,把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認知溶於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性文本,又是歸結性文本,切實指導藝術創作,為藝術表現尋找觀眾的心理依據。

《白鹿原》

簡介:一部渭河平原的雄奇史詩,一幅中國農村的斑斕畫卷。集家庭史民族史於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複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

《主角》

簡介:一部動人心魄的命運之書,以紮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複雜關聯。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

簡介:收入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16篇,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名篇。展現茨威格細緻的性格刻畫和心理描寫,看似平淡的故事情節下,奇崛的結構。

《中國文化課》

原標題:《濮存昕:演員也要像C羅,做「全賽季球員」|朵雲書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濮存昕:演《白鹿原》有饑渴感 像一道家鄉菜(圖)
    濮存昕:演《白鹿原》有饑渴感 像一道家鄉菜(圖) 2014-05-21 14:36:32  《雷雨2014》很顛覆,但濮存昕坦言自己其實想做《雷雨》外傳,「寫幾個主角死後發生的事,揭開很多幕後真相,有追問、有對峙。」多年來對周萍的詮釋,令他對《雷雨》感情深厚,「我一直認為我沒有演好,演的都是皮毛,前人怎麼演我就怎麼演,好像並沒把自己擺進去。
  • 展現驚人畫功,濮存昕執導最年輕的《草船借箭》
    在這期節目中,濮存昕來到了世外桃源——雲南壩美,他給孩子們講的課文是《草船借箭》,為了讓孩子們快速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濮存昕老師用粉筆畫把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一一畫了出來,在他筆下,這些三國人物活靈活現,把孩子們看得目瞪口呆。眾所周知,濮存昕在演藝界是出了名的會寫字作畫,這些人物簡筆畫自然難不倒他。
  • 濮存昕排演小學生課本劇 創意走紅網絡
    本期節目濮存昕、於丹分別深入雲南省壩美法利希望小學與臺灣省池上鄉福原小學,在為期三天的師生相處中不乏亮點,法利希望小學生以創意課本劇的方式詮釋《草船借箭》驚豔全場,網友瘋狂為節目打CALL,紛紛留言:「這版草船借箭,真的能打」。   在昨晚的節目中,國家一級演員濮存昕,通過讓壩美法利小學的孩子們排演課本劇的方式,了解三國故事的歷史興衰。
  • 老版《三國》演員近況:「龍套」濮存昕成大腕
    談及此,陸樹銘並不迴避,他坦言「 關羽」讓他收穫了無數,但辯證地看這也極大地限制了他的演藝之路:「大家都認定我是 關羽的特型演員了,戲路很受限制,我就保持自然的心態,面對這樣的現實。」陸樹銘說新世紀初有一段時間自己接戲比較少,生活壓力比較大,一度曾想回西安,不過最終還是決心做點別的:「我之前做過貿易公司,推銷談判都不錯。」
  • 從「師奶殺手」到無戲可拍,濮存昕究竟得罪了誰?
    當年的濮存昕風頭可不亞於現在的頂流小鮮肉,一度受到全民追捧。曾出演過二十多部影視作品,還被評為了國家一級演員,榮獲過眾多的獎項。除了話劇以外,濮存昕更熱衷於做慈善,成了國內首位預防愛滋病宣傳員。在二月初還跟韓紅、郭曉冬一起,親自到日照採購醫療物資。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難覓形神兼備的演員。演過魯迅先生的不少,但值得回味的莫過於李雪健,濮存昕兩個老戲骨了。一人形似一人神似,也可聊慰大家想念故人之心了。提到李雪健,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一代老戲骨,演技可謂是榜上有名的。他演的秦始皇,張作霖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接近魯迅先生中晚年時期的。在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中,他演的魯迅就非常讓人回味不已。
  • 66歲老戲骨濮存昕近照罕曝光,皮膚松垮面露老態,網友:有點心酸
    5月11日,演員馮遠徵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老戲骨濮存昕上課的一組近照,並配文:濮哥上網課"古詩詞誦讀",演員培訓班,要有"韻味兒"。從照片中可以看出,66歲的濮存昕面露老態,頭髮已經白了不少,臉上的皮膚也有些松垮,他戴著眼鏡,穿著黑色馬甲,坐在小板凳正在給演員們上著網課。不難看出,網課現場的環境十分簡陋,甚至有些雜亂,但是周邊的擺設像是在演出後臺,但不管環境如何,作為老師的濮存晰上課時的狀態十分投入。
  • 聽濮存昕讀美文,用一種叫「美感」的東西抵擋生活的庸常
    演員濮存昕,可能是全中國最能賦予朗誦美感的人之一。從三年前開始,濮存昕策劃發起了一個公益性的人文藝術分享平臺「濮哥讀美文」,上線三年來,濮存昕自己錄製了134篇美文朗誦,吸引了眾多文學、朗誦愛好者的關注,收穫近16萬粉絲。
  • 67歲濮存昕近照曝光,皮膚松垮面露老態,曾被稱「師奶殺手」
    近日,實力演員濮存昕現身某講座,暢談自己的表演創作經驗和人生感悟。當日,濮存昕深色毛衣搭配簡單的黑色外套,穿著非常低調。從現場照片可以看出如今67歲的他也難逃歲月的侵蝕,頭上有了白髮,臉上也有了皺紋,身材也沒有昔日那麼挺拔了。
  • 「滿天昕光」音樂朗誦會 濮存昕自造雷聲演「雷雨」
    「滿天昕光」音樂朗誦會 濮存昕自造雷聲演「雷雨」 2020-01-06 09:02:29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本報訊(記者 倫兵 田婉婷 郭佳)一年一度的「濮哥讀美文」系列於1月2日和3日在保利劇院上演,這一次濮存昕不僅用語言,還邀請了著名阮演奏家馮滿天加盟,以
  • 演過魯迅的不少:李雪健形似,濮存昕神似,他沒演卻形神兼備
    難覓形神兼備的演員。演過魯迅先生的不少,但值得回味的莫過於李雪健,濮存昕兩個老戲骨了。一人形似一人神似,也可聊慰大家想念故人之心了。 而另一個就是濮存昕,與李雪健相比,濮存昕在年齡之上頗有優勢。因為李雪健在演魯迅時已過花甲之年,難免與魯迅的神採頗有出入。
  • 濮存昕寶刀未老!66歲穿黑西裝散發濃濃荷爾蒙,比小鮮肉耐看多了
    都說男人越老越有魅力,這句話果然不假,66歲的濮存昕就證明了這句話,年輕時候的濮存昕就很優秀,老了更加優秀,他可是國家一級演員,演技精湛,老戲骨一枚,穿起西裝來一點都不比小鮮肉差呢。66歲的濮存昕身體狀態還是很不錯的,穿著西裝帥氣有型,向後梳的大背頭,讓他更具男人味了,穿西裝不打領帶讓他看起來年輕了許多,西裝搭配領帶看起來更加正式,不打領帶更多的是時尚呢。濮存昕寶刀未老!66歲穿黑西裝散發濃濃荷爾蒙,比小鮮肉耐看多了。
  • 濮存昕曾患小兒麻痺症,卻令妻下嫁助女兒當總裁,嫁女倒貼50萬
    濮存昕1953年出生在北京東城區的一個藝術家庭,祖籍在南京,他的父親是蘇民,即濮思荀,他曾是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兼導演,可謂是話劇界的殿堂級演員。他的父親不僅自己的演技精湛,還教導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如王姬、陳小藝、宋丹丹、徐帆、江珊等,而母親賈銓則是北京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
  • 濮存昕劉震雲去當語文老師 現場他們還爆了這些料
    封面新聞記者 陳穎5月17日,文化教育公開課《同一堂課》在北京舉辦了發布會,濮存昕、徐帆、劉震雲、楊祐寧、王洛勇5位明星老師出席了現場。值得一提的是,濮存昕還爆料了自己幼時因患小兒麻痺症被人欺負的經歷,「吃虧是福,我因此積累了很多能量。」徐帆談及學生現場灑淚據了解,《同一堂課》邀請了張國立、蔣雯麗、於丹、,孟非等二十餘位名人,深入到小學校園,擔任為期三天的語文老師,為孩子們講解經典課文。
  • 「男神」濮存昕終被歲月磨平了稜角,站在胡軍旁邊就像是路人
    年輕時的濮存昕,稱之為男神也不為過,尤其是他塑造的正義帥氣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看多了劉曉慶、趙雅芝等女星的對比圖片後,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明星是不會老的,他們就該保持著最初的美好,殊不知離開了修圖和聚光燈的加持,他們也就是個顯眼的普通人罷了。
  • 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當晚,現場還來了一位「特別」的觀眾:在北京人藝版《茶館》中扮演「常四爺」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茶館》是一部經典作品,今天看到川版《茶館》,由咱們四川本鄉本土的演員演繹出來,真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格局很大,大家所展現出來的面貌非常好,要堅信這樣的樣式和風格,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我們為你們的大膽、勇氣、演員發出的光採而由衷高興。」
  • 濮存昕、馮滿天、吳京安、姚錫娟齊聚...
    【環球時報記者 張妮】繼2018、2019年接連締造舞臺朗誦經典之作後,2020年1月2-3日,《聽見美·濮哥讀美文 滿天昕光音樂朗誦會》如約降臨北京保利劇院,奉上朗誦藝術、民樂藝術和戲劇藝術的顛覆碰撞。「金句之王」白巖松三度擔任特邀主持。
  • 濮存昕年過花甲老態畢現,罕見露面的他,一臉褶皺屬實憔悴
    濮存昕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在他來到演藝圈之後,他前前後後出演過很多部經典好劇。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洗澡》,再或者是《我愛我家》以及《推拿》,這些作品都因為有了濮存昕的加入而煥發出了不一樣的色彩。
  • 四川人藝版《茶館》德陽聯排 「常四爺」濮存昕點讚:超乎任何人的...
    四川話版《茶館》中的三位主人公: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處著拐杖,踏著蹣跚的腳步,高呼著「莫談國事,莫談國事」,「大清國要亡,大清國要亡…..」緩慢地走向舞臺中央,拉開了首次聯排的序幕。當晚,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版《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現身劇院現場,稱四川話版《茶館》「是一部超乎任何人想像的作品,我很感動。」
  •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重張,濮存昕講《茶館》如何成為「看家戲」
    北京人藝副院長周彤,演員濮存昕、馮遠徵、于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和導演唐燁、博物館副研究員陳利帶著觀眾一起,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開啟了一次人藝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雲上博物館」之旅。從即日起,觀眾可以通過預約的方式,每周四至周日進入戲劇博物館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