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家家戶戶都要開始忙著備年貨,各大超市也開始各種打折,吸引消費者奮力血拼。然而,商家促銷背後說不定設有「陷阱」 , 讓人防不勝防,普通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在不掉入商家的消費陷阱之下,還能以實惠的價格買到心頭好。
精明主婦的「購物經」
「超市裡經常會搞打折銷售或買幾贈幾的促銷活動。但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商家經常是先將一些平時不受關注的商品價格抬高很多再搞促銷,算來算去很可能還多花了錢。 」 家住鳳凰翠堤小區的齊女士從事財務會計10多年,作為一名家庭主婦,她很會精打細算。
齊女士以前曾作為公司代表去上海學習培訓,培訓會上,一家全球知名連鎖食品公司的CEO向代表們介紹過一些促銷經驗。這名CEO說: 「一般來說,商家的折扣也意味著可增加20%以上的銷售額,特別是捆綁促銷。量大從優就是超市最喜歡使用的伎倆。 」
「商家常常用一些讓你看起來容易迷惑的價格,讓不同分量的商品同價。這樣一來,一些商品確實是量大從優了,但你也不一定真的需要,比如你真的需要買一大箱醬油或者100個衣服架回家嗎? 」 齊女士說,她通常把目光集中放在想買的東西上,不會貪圖小利花冤枉錢,買一些實際不需要的商品。
如果不是有目的性的大量採購,齊女士也不會推購物車。她說: 「推著購物車,即使已經買好了計劃內的東西,但還是會不自覺地去選一些額外的商品往車裡放。因為空蕩蕩的購物車總是暗示你再拿一些東西,不推購物車可減少過度購物的衝動。 」
商品擺放位置有「秘密」
進了超市,齊女士會在入口處逗留一陣。 「因為超市往往會擺放一些經濟實用的『便宜貨』在入口吸引顧客。 」 齊女士說,她發現很多大超市都會根據時令變化或當季消費熱點,設計一個消費主題,然後將相關產品進行組合擺放,形成一個主題購物區。例如,夏天主推蚊香、滅蚊器等,當下則主打保暖內衣。
齊女士透露,商品擺放在貨架上的位置,也有「秘密」 。要想買性價比高的商品,應該從貨架最上層或者最低層取貨。 「超市貨架的中間部分是我們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那裡的貨品也是超市主推的貨品,大多數價格偏貴的小包裝就在這裡出現。而價格相對實惠的大包裝則放在最高和最低的貨架上。如果選擇速凍食品要把握好『好貨沉底』的原則,怕造成過期,超市通常將生產日期靠後的放在最下面。 」 同時,超市營業員經常會將新鮮的牛奶放在不容易拿的地方,而將快要到期的牛奶放在外側和右側,這是利用大多數消費者對大超市的信任和人們習慣用右手取東西的特點,避免銷售的牛奶過期。
去逛超市,齊女士也很少帶自己7歲的女兒去。 「超市總是刻意將那些鮮豔發亮的東西放在孩子觸手可得的地方,讓家長不得不為孩子多買的東西埋單。 」 齊女士說,孩子喜歡的零食屬於典型的衝動購買型商品,估計超市利潤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於這類衝動購買型商品,因為單價不高,女兒吵著要的話,也不會思前想後考慮半天,不過考慮到營養問題,她也只是偶爾購買。
超市購物記得帶環保袋
逛超市的時間,齊女士也很有研究,因為許多蔬菜、熟食等商品在臨近超市關門時,往往會有優惠降價的活動,這些商品一般第二天都可以正常食用,這時前去購買會更合算。
買完東西結帳並不意味著購物結束了,對於齊女士來說,還有「一仗」要打。她提醒,去超市購物記得自己帶環保袋,雖然一個袋子幾毛錢,但一年要去超市幾百次,也可以省不少錢。此外,結帳時齊女士一直堅持現金支付,在她看來,如果沒有切實地看到錢包裡的人民幣一張張付出去,人們會開始放鬆警惕隨便買東西。
省消協:理性消費認清「陷阱」
事實上,每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都會進入新一輪的消費旺季。然而,個別商家促銷打折的背後,存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消費「陷阱」 , 從而誤導消費者,引發消費者投訴。為此,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要理性對待商家的打折促銷活動。購買商品時,一定要保留原始票據,作為以後處理、解決糾紛的關鍵證據,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
陷阱一:虛假廣告
商場促銷活動消費陷阱之一就是利用不真實、不準確的廣告描述誤導消費者,如對贈品的數量、規格、型號不予說明,以很小的字體或在不引人注意的位置註明贈送的附加條件等。比如一些商場在宣傳中把「5折起」中的「起」字寫得很小,消費者往往看成了「5折」 , 待消費者趕到商場搶購,結果發現商品基本上都是7折、 8折,回頭再去看那個廣告牌,才發現原來還有個小小的「起」字。
陷阱二:打折優惠
商場促銷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打折優惠。節日期間或季節更替的時候,各大商家紛紛進行打折促銷,尤其是換季時期,商家更是打出「清倉狂甩、最低1折」這樣的噱頭,以致許多衝動型消費者貪圖便宜一口氣買下很多用不著的商品。可是,天上哪有免費的午餐,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實際上,商家對商品進行打折之前,就已經先提高商品價格,再以「打折」 、 「降價」 、 「抽獎」等為誘餌,將消費者引入「消費陷阱」 。
陷阱三:以次充好
除了在價格上做文章以外,一些不良商家甚至在商品上打起了主意。據一位有過多年商場銷售經驗的業內人士介紹,商場裡有很多品牌在旺季或者商場搞活動的時候經常斷貨,為了救急,就到一些便宜的批發市場進貨,把自己的標縫上去,以次充好,消費者吃了虧不知道,還自以為佔了大便宜。還有些無良商家在做活動的時候,翻出積壓在倉庫的舊貨拿到商場上糊弄消費者,這樣的陷阱也經常讓人防不勝防。
陷阱四:購貨贈物
許多商場在做活動的時候,會通過贈送積壓、過期甚至假冒偽劣商品為誘餌,引誘顧客前來消費。而一旦贈品出現質量問題就以「特價、處理商品不享受三包」 、 「贈品不享受三包」等藉口拒絕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