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雪,是古典詩詞中很常見的題材。紛紛揚揚的雪,飄落到千年文壇,總是能揚起詩人們的一片詩情。於是這平凡的景,平凡的事,便被寫成一篇篇不凡的詩與詞。
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出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個新穎的比喻,驚豔了文壇。此後,關於雪,文人們費盡心思,想出了很多比喻。韓愈的「故穿庭樹作飛花」,以花喻雪;馬致遠「半梅花半飄柳絮」,以柳絮喻雪。
看了這些大詩人的詠雪詩,總讓人覺得雪就應該是灑脫、飄逸、風花雪月的代名詞,這才是它出場的正確方式。但在宋代,卻有一位調皮的大詩人,寫出了首與眾不同的詠雪詩,在他筆下雪別有一番趣味。此人正是誠齋先生楊萬裡。
楊萬裡的詩在宋代曾非常流行,詩人項安世曾寫道「四海誠齋獨霸詩」,可見誠齋體的風靡。楊萬裡一生共寫了兩萬多首詩作,存世的共4200餘首。其詩往往明白如畫,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清新中總是帶著別樣的幽默,這是與陸遊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來看看他的這首《觀雪》就能明白:
《觀雪》
坐看深來尺許強,偏於薄暮發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點風來特地忙。
落盡瓊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無香。
倩誰細橪成湯餅,換卻人間煙火腸。
這是一首七律,是宋代的經典詠雪詩之一。這首詩的最大特點,一個是白描寫景極為細緻;另一個是通篇找不到一個雪字,但卻句句在寫雪。
首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詩人黃昏賞雪,坐著看雪越下越大,積雪越來越深,已經能散發出縷縷寒光。這一聯突出一個「坐」字,畫面感是極強的,黃昏獨自看雪充滿了詩意,接下來看詩人如何具體描寫。
次聯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雪在半空中飛舞著,似乎有一絲絲慵懶的感覺,但只是一陣微風吹過,它又開始忙著飛舞起來。這兩句通過雪在無風和有風兩種狀態下的不同情況,把風和雪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這樣的對比,比起直接寫風吹雪花飄要更有層次感。
後兩聯是寫景後的抒情。從前兩句我們其實看不出詩人對雪是誇還是貶,但從頸聯來看,雪越來越大,詩人擔心的卻是被大雪覆蓋的梅花。上天讓雪花落盡,絲毫不憐冰雪下的梅花,任它們蓋住花香。
頸聯詩人筆鋒一轉,開始考慮要如何幫這些梅花了。他想出了個好主意:有誰能把這雪花做成湯餅,洗一洗我們這食盡人間煙火的腸胃。這14個字一下子讓前文風花雪月式詩境,變得十分接地氣了,這是楊萬裡又調皮了。
之所以要把這雪花吃了,其實有兩層含義。首先,在詩人看來,雪花本身是高潔的,它能滌蕩大家的煙火腸胃;其次,詩人內心是惜梅的,不忍梅受苦。很多人認為,這一句可能有引申意,比如以雪喻朝中得勢的小人,把自己比作梅花,這一點暫無資料能證明。事實上, 楊萬裡的詩作與陸遊等人的不同,他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文人,常年幽居不出,極少摻合朝中的是是非非。所以他的多數詩作,基本上都只是寫景,筆者個人覺得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楊萬裡這首調皮的詠雪詩,在文壇同一題材中是非常少見的。寫景時,它有動景也有靜景,有比喻也有對比,一氣呵成。抒情時,一時繼往的調皮中帶著思辨,十分耐人尋味。
每每提到楊萬裡,大家總覺得他是因為寫詩數量多,才成為一代詩宗,但事實上這和數量並沒多大關係。楊萬裡這種清新明快的詩風,在當時影響了一大批文人,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家還記得哪些楊萬裡的詩作?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