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讓香港電影匯入中國文化主流

2020-12-03 環球網

自上世界7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形成以製作商業類型電影為特徵的「新浪潮」以來,已經走過了40多年。40多年間,香港電影的發展不但折射出本地區經濟文化變遷,對內地和華語地區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對這段歷史以及其中反映出的香港大眾文化心態變化,以往我們一直缺乏全面、充分的評估和評價。

一方面我們看到,香港電影的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在回歸之後,匯入到中國電影的核心和主流,近幾年來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非凡任務》《紅海行動》等新主旋律影片,依託內地的巨大市場空間,正在更好地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故事。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十年》《老笠》《選老頂》《Good Take!》等一系列近年來極具爭議影片的出現,也部分反映出香港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的複雜變化,縱然這些影片在藝術表現上互有高下,但無疑都深陷在意識形態主題先行的泥淖中。這是有其複雜歷史背景的。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被選定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示範「櫥窗」,擔負起獨特文化角色。從「新浪潮」時代開始,香港電影在這個大「時勢」下更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張名片,港式警匪片也繼港式武俠片之後,在世界電影版圖開始有了明確存在感。這也是基於冷戰/後冷戰文化結構所衍生出的、被人為建構的香港「本土意識」的複雜歷史投影。

由於近年來積累的一些社會問題,從誕生至今不超過40年的所謂「本土意識」成為當下距離香港青年群體最近、也最為「便捷」的文化身份認同資源。以香港電影為表徵的當代文化想像,也局限在港式警匪片、愛情片等有限的商業電影類型,不僅不再觸碰攜帶優秀傳統嶺南文化、中華文化基因的港式武俠片等類型,甚至開始強調虛無縹緲的粵語文化,妄圖以抽象的語音、語調等語言元素,來對抗以普通話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認同。

這種「本土意識」經由「港獨」話語被不斷偷梁換柱、人為挪用,已經內化到香港當下的文化政治和文化身份認同鬥爭中。這種脫胎於冷戰/後冷戰意識形態的「本土意識」對香港電影的想像力、創造力也形成了綁架。這不得不令我們警惕。

所以,最為首要的是,應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嶺南文化,放置到整合香港回歸前後的文化記憶、文化身份認同的中心線索位置,充分調動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普通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將香港回歸前後的歷史納入到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格局,納入到現代中國爭取自由、解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進而最終安置在5000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文明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掙脫當下被「港獨」所利用的「本土意識」枷鎖,使香港再度獲得與曾經的「東方之珠」形象相匹配的文化位置。以電影領域為表徵,內地與香港也應建立起更為緊密的文化合作關係,讓更多的香港普通民眾,都能分享到內地文化領域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的紅利,進而與內地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更多共通的文化經驗。在此基礎之上,不僅是新的香港電影,更包括成熟、理性、進取的文化意識,也可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培育。(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影像的枷鎖,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和文化身份認同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香港電影的「北上」賺錢,既是在中國電影的廣闊天地裡實現包括港式警匪片、港式武俠片、港式喜劇片、港式愛情片等在內的各種商業電影類型的真正翻新的有效途徑,也是使香港電影在當下這個過於煩躁和喧囂的現實話語場域下,能夠沉澱下來尋求新的表意空間的唯一可能
  • 「發現中國·香港電影:傳統中華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磨合」講座...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雪梨6月24日電(盛楚宜) 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雪梨中國文化中心攜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於6月24日共同舉辦了「發現中國·香港電影:傳統中華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磨合
  • 內地與香港合拍片:中國文化新的生長點
    內地與香港合拍片:中國文化新的生長點 張凱濱/光明日報 2017-07-05 15:24 來源:光明日報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論文之三十三 高原:新主流電影的...
    新主流電影的新臺階 ——論《紅海行動》的電影工業美學生產 高 原 摘要 電影《紅海行動》依靠跨界聯合製片,實現了軍隊與民營、大陸與香港電影工業的有機整合。在類型化的戰爭片劇情建構下,影片塑造了中國特色的群像式英雄。
  • 優秀傳統嶺南文化,粵港澳大灣文化身份認同的來蹤去路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這也是1970年代末之後的全球冷戰/後冷戰格局的全面轉型,香港可以被選定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示範「櫥窗」,以所謂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面貌,擔負起獨特的冷戰/後冷戰文化角色的基本前提。在這個意義上講,香港電影「新浪潮」不過是這一歷史結構翻轉的必然產物。這也是我們今天理解香港電影的想像力、創造力的一個基本維度。
  • 香港成人電影已死
    我之前在中國待了三年,在江蘇的西交利物浦大學教課。  我一直都對剝削電影和B級片感興趣,在英國亞伯丁大學讀博士時的辯題就是美國剝削電影。我現在研究的課題也是全球剝削電影(global exploitation cinema)。  剝削電影大部分依賴色情等,是學術界很少被討論的影片類型,外界對這些電影類型的認知更是少之又少。
  • 他曾連續5年出任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享有「香港電影教父」之稱
    從文化形態來看,滿足都市文化消費需求的大眾文化普及,使得新一代香港觀眾對娛樂性較強的商業類型電影有著更強的心理訴求。從文化精神來看,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競爭和跨國發展更有利於人的個性意識的張揚和開放。文化的嬗變使得港人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觀賞品位上與傳統相比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文化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了香港電影的思想內涵和製片策略都發生了轉變。香港電影便在這樣的現代都市的經濟和文化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貌,開始了本土化意識的覺醒。
  • 回歸20年,香港電影衰弱史
    而香港電影蓬勃發展時期積累下來的剪輯、攝影、武術指導、藝術指導等幕後工作者,也已經成為內地電影工業不可缺少的人才。香港電影從繁榮走向衰落,中港合拍成主流得益於香港電影人才的集中、本土文化的寬鬆和亞洲電影市場的龐大,香港電影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走向了奇蹟般的繁榮之路。
  • 如何打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IP宇宙?
    編者按截至8月15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總票房正朝著40億元衝刺,成為中國影史上最賣座的國產原創動畫電影作品。從近年來引發熱議的《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再到一鳴驚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影視作品如何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神話宇宙」?本期文藝評論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撰文進行了分析。
  • 主流文化看不起網絡小說?主流文化:這鍋我不背
    其實,主流文學從來沒有排斥網文,反而一直在幫助網文作家。流浪的蛤蟆在知乎就回答過:「莫言,葉辛,鐵凝,畢飛宇,張抗抗,這些最頂尖的主流作家都沒有公開表示看不起網文,反而都有公開表示支持網文的。」其實作為主流文化的作協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中國作協每年都會有部分的網絡作家加入,甚至一些網絡大神還被賦予很高的職位。比如說唐家三少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電影新浪潮什麼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指香港電影的一次變革運動,約在1978年至1983年之間。香港發展至七十年代末,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本土文化認同形成,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轉口貿易港口城市,文化上長於吸收新的藝術元素,並開革新之風。
  • 香港電影人進軍內地電影市場風生水起 再創「黃金時代」
    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這要得益於香港電影人才的集中、本土文化的寬鬆和亞洲電影市場的龐大,香港電影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走向了奇蹟般的繁榮之路。記者從一份「香港電影1990-1999歷年票房統計情況」看到,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此後港片產量和票房同步逐年下滑。而以好萊塢大片為首的海外片票房逐年增加。
  • 從吐槽香港電影沒落看《吐槽大會》:藏在嬉笑怒罵背後的文化關懷
    吐槽香港電影沒落:《吐槽大會》犀利言語背後是文化關懷林雪,一直被人戲謔地稱為「港片中出鏡率最高的那個胖子」,出道二十幾年,演出超過200部電影,他是銀河映像真正的常駐悍將,你在杜琪峯所有的黑幫電影裡,都能看到他。
  • 香港電影在非洲,麵粉袋上的電影文化
    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香港電影之風除了吹遍東南亞市場外,在遙遠的非洲也有一批熱愛港片的影迷。非洲人眼裡的香港電影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跟隨當年非洲畫手的手繪海報去感受一下,港產片在非洲的宣傳方式。
  • 來百花論壇,聽電影人講述中國電影和中原文化
    作為2020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首個開場的主題論壇——百花學術論壇以「中國電影的歷史敘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為主題。圍繞這一話題,來自全國的業內專家、學者及藝術家們暢所欲言,談文化、說發展、道傳承,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拓展新的路徑,提供新的思路,力求今後能打造更多的新時代精品。
  • 電影雙城記——從上海到香港
    ,代表了中國電影的流金歲月,書寫著光與影的絕代風華,那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  作為新舊文明,中西文化交匯的上海,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成為中國電影的發源地,誕生了許許多多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他們所創作的無數部電影成為我們珍貴的歷史寶藏。今天,我們回過頭去,在那燈火闌珊處尋找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面孔,是趙丹和白楊兩人身穿禮服在夢境中蕩千秋和翩翩起舞的情景(《十字街頭》);還有玉紋在志枕走後的頹恆敗瓦上展望著未來的場面(《小城之春》)。
  • 香港的特色文化,你知道哪些?
    香港的特色文化,你知道哪些?香港,簡稱「港」,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素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讓我們看看香港的特色文化有那些。
  • 凱奇拍《最後的戰爭》愛上中國 準備在香港買房
    一直備受中外媒體關注的史詩電影《最後的戰爭》於10月20日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好萊塢著名導演尼克·鮑威爾攜電影主演尼古拉斯·凱奇、海登·克裡斯滕森、劉亦菲、吉克雋逸等眾多明星亮相發布會現場,吸引了來自國際及國內的上百家主流媒體。
  • 香港文化20年|香港文化產業的道路、經驗與成果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回歸祖國20年來,在中央的真誠關心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帶領全體香港民眾,勠力同心,奮發有為,譜寫出動人的發展樂章。  20年來,香港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就,文化產業是其中重要的一塊。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