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雙城記——從上海到香港

2020-12-17 搜狐網
上圖:《體育皇后》劇照 下圖:《小城之春》劇照
王家衛在片場
《阮玲玉》劇照

  上海,這個城市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曾經是中國電影的搖籃,代表了中國電影的流金歲月,書寫著光與影的絕代風華,那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數十年過去,光輝歷程不再,往事淡忘。今天,驀然回首,80年代以來的香港電影似曾相識,上世紀初上海的電光舞影,被香港以相對獨立的影像語言所取代,為我們展現電影的多元化。

  日前和上海作家陳丹燕聊天,其中聊起了電影,她說王家衛的電影挺有上海的感覺。

  究竟,上海電影是什麼呢?

  作為新舊文明,中西文化交匯的上海,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成為中國電影的發源地,誕生了許許多多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他們所創作的無數部電影成為我們珍貴的歷史寶藏。今天,我們回過頭去,在那燈火闌珊處尋找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面孔,是趙丹和白楊兩人身穿禮服在夢境中蕩千秋和翩翩起舞的情景(《十字街頭》);還有玉紋在志枕走後的頹恆敗瓦上展望著未來的場面(《小城之春》)。費穆、孫瑜等人在電影中所積累的斷片,我們可以在婁燁的《蘇州河》一片找到嗎?

  想起陳凱歌的《風月》(1996)、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裡面所展現的,是一個主觀的上海,他們只是找到邊緣角色的色彩,這點狹窄在婁燁的《蘇州河》(2000)中也同樣存在。婁燁在解釋拍攝《蘇州河》的意圖時說,「蘇州河自古以來是上海一條著名的骯髒的河,它構成了另一種涵義上的上海,對我來說,更赤裸裸,更真實。」在這部以現代上海為背景的影片中,婁燁試圖以另一種生活狀態去解釋它,但仍然無法掩蓋他對這個城市的失落。

  上海

  首先接觸30年代時期的上海電影,由阮玲玉主演的電影開始,而又是從關錦鵬的《阮玲玉》之後。由無聲電影《戀愛與義務》(1931)、《桃花泣血記》(1931)、《小玩意》(1933)、《神女》(1935)到她的遺作《新女性》(1935),阮玲玉不斷扮演苦難的女性像,和她的坎坷人生一樣,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劇象徵,不過,她的演出成就也超越一個時代的傳說。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蔡楚生的《漁光曲》(1934),把劇中人物放置於混亂複雜的社會中,使作品帶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為影片帶來時代的寫實感,表現出一份成熟的影像風格,無論從敘事方面,還是視覺表現方面,與同時代的歐美傑作相比,毫不遜色。蔡楚生日後更南下香港,建立起粵語電影的批評寫實主義風格。同樣喜歡風格清新浪漫的孫瑜導演,他的《大路》、《體育皇后》(1934)等帶有濃烈社會色彩的作品,充滿明亮健康的光輝。

  孫瑜的《野草閒花》則受到小仲馬的《茶花女》和美國電影《七重天》的影響。其中,與《桃花泣血記》同年拍攝,卜萬蒼導演以莎士比亞輕鬆喜劇《維諾那兩紳士》為創作藍本的《一剪梅》(1931),是20年代後期流行的「歐化」代表作品之一。在當時軍閥抬頭的複雜形勢下,整部影片通過了梅花的記號去貫穿異想天開的劇情,林楚楚和阮玲玉在影片中活潑的形象、奇異的制服,確是中國電影的異彩,這些並非是形式感強烈的「歐化」電影所能概括的。這些影片一方面表現出對電影語言的思考,又表現出一種向30年代轉向的微機。

  我曾經看過一部關於20年代上海的珍貴紀錄片,名叫《上海記事》(A SHANGHAI DOCUMENT 1928),是協助愛森斯坦拍攝《戰艦波將金號》的前蘇聯導演雅可夫·布裡奧赫的作品。導演以冷靜的眼光去展現上海浮華璀璨和悲慘滄桑的兩面性,租界的摩登與罪惡共存,描寫這個東方城市的等級差別,預示著革命的必然性。而在同時代的上海電影中,往往發現劇中人物被安排第一次來到的靡麗都市,就像穆勒《日出》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樣,在城市的街車和閃亮霓虹燈的光照下,失去了方向感,迷惑在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中。

  香港

  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香港電影在80年代後所呈現的狀況和特色都極具啟示性,既湧現新浪潮的一批年輕導演們,為香港電影帶來新意;而娛樂電影上與好萊塢電影有許多的共同元素,發揮了電影的娛樂性,拓展了香港電影的多元化可能。上海電影人早在40年代已經來到香港,在傳統地域文化的基礎下,秉承了上世紀上海電影文脈,我們可以在香港電影裡找到似曾相識的一些東西,正如學者李歐梵所言,30年代的上海風景在50年後的香港身上復活,上海與香港互為她者,帶有同質性的她者。其中,對中國電影的關注,可以從關錦鵬的《阮玲玉》(1992)一片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關錦鵬把阮玲玉這個悲劇人物在30年代和90年代交錯的敘事結構,表現出他的創作野心,不過,與他和工作小組在搜集資料與訪問不少30年代活躍於上海的老影人的過程相比,後者更是我們希望看到,尤其聽到孫瑜和吳茵在接受訪問不久逝去的消息後,我覺得更有意義。

  改編張愛玲小說也是香港電影人的至愛,《6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親》(1962)等影片早已出現。張愛玲筆下的女主人公,沒有一個不是受到西方文化薰陶,帶有西方氣息的,這個將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文體,正好是香港人自身的感受。我們最近可以看到來自香港對中國恐怖電影類型片早期開拓者馬徐維邦的《夜半歌聲》(1937)的複製品。不過,真正展現電影風色的香港電影,要等到80年代後,許鞍華的多部作品,如《上海假期》、《半生緣》;徐克的《上海之夜》(1984)渲染的是一種樂觀浪漫的末世情懷;還有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作品。無論是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還是以30年代上海為背景的電影多不勝數。如果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展現的是上海紙醉金迷的氛圍;那麼,臺灣侯孝賢的《海上花》(1998)則把上海「定格」為一座19世紀的精緻城市;而由中臺港合作的影片《上海假期》,是描寫關於一個生長在美國的小男孩,利用短暫的假期第一次回到上海祖父家,由此引起東西方的文化碰撞。由於臺灣劇作家吳念真缺乏想像力的劇本構造,過於刻意描繪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道德觀念的衝突,限制了整部影片的想像空間,但許鞍華在處理日常風景時,總帶有一份別致的詩意,陽光下的舊房子,比起一些造作的場面設定更有意思,這份情緒的處理手法在她日後的《半生緣》中顯得更為出色,許鞍華說:「在氣氛上,現在的香港與當時的上海非常接近。」

  無可否認,香港電影中有相當濃厚的懷舊色彩。

  電影的「懷舊」是對一個逝去年代的「再現」,往往,其情境、氛圍、形象、記憶,都通過某種形式對一個城市的影像「再現」,在城市意象的複製以及再生的過程,正是電影的本質。對電影歷史的尊重,是一份成熟的人文精神表現,能夠說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89)就是時代懷舊的表現嗎?導演的種種瑣碎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斷片,電影基本上就由這些記憶投射到整部作品。

  在香港電影中,作為一個局外人來說,對於另外一座城市的記憶,總是通過一個好奇的眼光,本來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香港電影人的影片中,對於上海,卻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懷舊」情緒。

  王家衛更著重於展現「異國情調」的一面,形成了王家衛的電影指向空間,將費穆的《小城之春》和成瀨巳喜男的《浮雲》搬到《花樣年華》的世界裡。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1962年香港的婚外情,上海話、高領旗袍、擠逼的公寓、納丁·高的爵士樂等元素,加上起用神情憂鬱的梁朝偉,這些符號在王家衛的電影世界中開花,形成一部充滿「上海情緒」的作品,並成為觀眾識別的一個標籤,相比於費穆的《小城之春》是另外的一個影像世界。

相關焦點

  • 雙城記,香港電影,上海往事
    香港電影人最愛的,可能除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香江港島外,就是那個長期存在於想像和記憶之中的,另一顆東方明珠———上海。你不知港片有多愛上海,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咖啡不解酒的醉。今天就來聊聊香港電影裡的上海往事,上海之夜中的香港味道。
  • 電影《雙城記》舉行發布會 翁虹飾彪悍女匪頭
    電影《雙城記》舉行發布會 翁虹飾彪悍女匪頭 主演接受媒體採訪    日前,電影《雙城記》在拍攝地敦煌舉行了一場豪氣十足的發布會,現場任賢齊、翁虹、騰格爾、熊乃瑾、劉承俊
  • 東方衛視《雙城記》開播 直擊港臺新聞當事人
    搜狐娛樂訊 3月28日,東方衛視聯手新華社音像部,開播一檔全新的新聞欄目《雙城記》,直擊港臺新聞當事人。  《雙城記》是東方衛視午間資訊節目《環球新聞站》的周六特別版。可以這樣說,《雙城記》是一檔站在上海人的視角,直面港臺社會民生的新聞訪談節目,區別於其他的新聞節目,《雙城記》每期都會讓內地觀眾直面一位本周在港臺地區最熱門的新聞人物,不是單純的做新聞,而是直面新聞中最關鍵的人物。香港方面的內容將更多傾向於娛樂新聞,而臺灣方面則將偏向於重要的大事件。  《雙城記》另一點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它的主持陣容。
  • 東方衛視推出《雙城記》 曹景行坐鎮主持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SMG新聞中心聯手東方衛視推出直面港臺兩地社會民生的新聞訪談節目《雙城記》,由著名新聞評論員曹景行和滬上知性主播王津元輪流坐鎮主持。談及餘波不斷的「豔照門」,下周陳冠希即將在香港出庭,經常評論新聞時事的曹景行說:「我對娛樂新聞很有興趣,娛樂新聞是香港的一個特性,娛樂新聞的背後承載著的也是一系列關乎民生的社會問題。陳冠希這樣的絕對是個重要事件。也希望能在節目中做這樣的選題,直面當事人。」  據悉,《雙城記》是東方衛視午間資訊節目《環球新聞站》的周六特別版。
  • 黎氏傳奇一:從香港到上海,他是民國時期最牛電影人
    遙望彼時,時局動蕩,少有的商業基礎與穩定的市民生活,上海兼具,因此集中了全國文藝界的精英,成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就順理成章——當時90%的中國電影在上海生產。開放性、創新性、揚棄性、多元性、商業性,這些海派文化的特質,老上海電影兼具。細述海派文化,老上海的影人影視不能不提。那麼就跟著司馬路,再觀一次老上海電影風雲。
  • 《雙城記》東方衛視和臺灣中天將同步播出
    新浪娛樂訊 11月27日,《雙城記》臺灣開播儀式在臺北舉行。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臺北市長郝龍斌、香港政府駐臺副代表黎明暉等海基會、中國國民黨、島內文化主管部門、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以及島內商界、演藝界的代表近百人,到場觀禮和祝賀。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蓉,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蔡紹中等共同為節目啟動開播。
  • 上海和香港將積極合作推動華語電影繁榮
    新華網上海6月30日電(記者 孫麗萍)上海正在對香港電影界產生更強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選擇在上海拍攝,香港電影人頻繁奔走於兩城之間已成風潮。統計數字顯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實施給香港電影業帶來了生機。
  • 電影《雙城記 中計》:你在生活中見過如此可愛的騙子麼
    電影《雙城記 中計》:你在生活中見過如此可愛的騙子麼?你可以說電影只是娛樂。但是現在它屬於電影娛樂,主要是以愚取樂。也許許多電影製作人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待好劇本的出現,或者他們沒有能力創作好故事。他們只記得有多少事情從來都是緊急的,抓住現在。幸運的是,對於年輕的導演潘安子來說,這次他確實遇到了一個好劇本。這也讓我們有幸看到這個真正快樂的電影《雙城計中計》。
  • 上海與深圳上演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雙城記」
    (經濟觀察)上海與深圳上演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雙城記」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題:上海與深圳上演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雙城記」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
  • 《雙城記》:這部影片讓人們記憶猶新,和我來看看吧
    電影應該成為藝術,生活應該成為藝術。生活的技術應該就是生活的藝術。在這裡小編帶你走進電影藝術的天堂!文/月兒妹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雙城記》:這部影片讓人們記憶猶新,和我來看看吧上周的一個早上我在圖書館的音樂鑑賞室看了一部古老的英文原版電影《雙城記》,這部黑白電影改編自在19世紀不朽的同名小說,由MGM拍攝於逾80年前的1935
  • 5月聚划算·好物雙城記 日本龍角散碰撞上海龍鬚酥
    值此「520網絡情人節」到來之季,天貓「聚划算·好物雙城記」系列活動5月「上海——大阪」雙城糖果專場正式開啟。以龍角散潤喉糖為代表的日本健康甜味和以龍鬚酥為代表的上海傳統甜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好物,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兩種糖果文化、一次甜蜜之旅。
  • 《雙城記》明年滬臺兩地同步播出
    人民網上海11月27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上海廣播電視臺今天在臺北舉行《雙城記》臺灣開播儀式並透露,除保持東方衛視播出外,《雙城記》這檔電視節目將於2013年1月起每周末在中天娛樂臺播出,實現節目兩岸同步播出。據介紹,這也是大陸原創製作的新聞談話節目,首次在臺灣本地頻道常規化播出。
  • 10月9號周筆暢音樂電影首映 發布影音雙城記
    10月9號,周筆暢(周筆暢新聞,周筆暢音樂,周筆暢說吧)《誰動了我的琴弦》音樂電影進行首映。貌似懸疑的唱片標題攜帶重重懸念、種種可能,以可聽的方式完成周筆暢作為歌手的第一次音樂展望。專輯推出總要綁定MV,花樣百出,也終究逃不過以支計算的、篇幅固定的苑囿。
  • 東方衛視《雙城記》明年一月起在臺灣同步播出
    東方衛視《雙城記》明年一月起在臺灣同步播出   「臺北•上海《雙城記》臺灣開播儀式」11月27日在臺北舉行,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臺北市長郝龍斌、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蓉、臺灣中天電視總經理馬詠睿等共同出席開播儀式。
  • 臺灣寫真:臺灣潛水達人陳嘉祺的兩岸雙城記
    臺灣寫真:臺灣潛水達人陳嘉祺的兩岸雙城記 2017-08-14 11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中新社綠島8月14日電 題:臺灣潛水達人陳嘉祺的兩岸雙城記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臺灣潛水達人陳嘉祺近日又一次從臺北桃園機場出發,飛赴海南三亞,繼續在當地的潛水教練工作。
  • 雙城記 I VillageOne Art 2020 冬季展
    「雙城記」追蹤了當代抽象藝術的發展脈絡,展出了享譽全球的大師畫家的作品,是當前全球背景下的重要註解。 她最近的展覽包括與Ora-Ora畫廊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5); The Remedy: 義大利那不勒斯PAN當代美術館(2014); Blooming Season and Solace of Art, ShangHai Reflex Art(2014年); 「踏莎行」-章燕紫個展,上海美術館(2010)。
  • 「美麗雙城記·美麗中華」餘慧文攝影作品展在珀斯開幕
    同時她介紹了「美滋潤心」專項基金為中國兒童醫療和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希望通過「美麗雙城記」活動攜手西澳人民共同幫助兒童,讓世界更美好。  西澳州政府代表、地方政府、體育和文化產業部部長鄧肯·奧爾德先生回顧了2017年在上海舉辦的「美滋潤心·美麗雙城記」之「美麗西澳」攝影展,感謝餘慧文女士今年帶來珀斯的「美麗中華」精彩作品。
  • 桂港雙城記:朝在香江飲早茶 午食南寧老友粉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南寧6月29日電 題:桂港雙城記:朝在香江飲早茶 午食南寧老友粉  作者 楊陳 倪哲  「有一次我早上跟朋友在南寧街頭吃老友粉,跟他們說待會我要坐動車到深圳出關回香港,晚上再從深圳坐動車到南寧,屆時再約大家一起去(南寧)中山路吃宵夜,他們都不相信
  • 兩岸媒體共譜《雙城記》 攜手拉近兩岸生活圈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上海東方衛視將與臺灣中天電視臺合制談話性節目《雙城記》!27日雙方宣布將在明年1月起臺北、上海同步播出,節目由中天主播盧秀芳、東方衛視主播王津元共同主持,打開兩岸觀眾視野,進行更全面性的文化交流,節目也邀來大陸知名學者曹景行,替觀眾打造最貼近生活的交流平臺。
  • 上海的經濟實力比香港強,為什麼感覺香港更強大?
    在中國城市的發展建設中,一直有兩顆璀璨的明星,分別是上海和香港,這是中國最著名的兩個城市,其中上海經濟實力最強,香港是最開放的城市,但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即使上海的經濟實力比香港強很多,但他們還是覺得香港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