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香港最近的是澳門,而哺育黃金時代的是臺灣。但是對於香港電影人而言,他們最愛講述的那個地方,始終不是澳門或臺灣。
港片裡的人物,只有在躲避仇家的時候,才會想起澳門這個避難福祉;只有被廉政公署調查的時候,才會想到灣灣這塊法外之地。
香港電影人最愛的,可能除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香江港島外,就是那個長期存在於想像和記憶之中的,另一顆東方明珠———上海。
你不知港片有多愛上海,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咖啡不解酒的醉。今天就來聊聊香港電影裡的上海往事,上海之夜中的香港味道。
早期的上海題材電影多講述抗戰年代民族矛盾下的彷徨故事。如1937年袁牧之執導的《馬路天使》、1937年沈西苓執導的《十字街頭》、1939年蔡楚生執導的《孤島天堂》等。
進入到70/80年代,一批內地電影人南下入港,投身到香港電影的發展之中。港片談上海,不再像之前那樣深沉晦澀地講述抗戰、逃亡故事,而是真正開始思考如何去表現這個城市的魅力。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娛樂至上,充滿金錢誘惑的名利場成了上海的代名詞。此時,黑幫和愛情成為了香港電影中上海往事的主旋律。
先說黑幫題材。在香港電影人眼中,香港黑幫是江湖路遠的恩怨情仇,上海黑幫是廟堂之高的爾虞我詐。
港片黑幫不是洪興就是東星,了不起加個三聯幫;上海門派除了青幫就是恆社,最多再編個斧頭幫。
香港黑幫底層叫古惑仔,中層叫大哥,高層叫大佬;上海黑幫底層叫小赤佬,中層叫流氓,高層叫大亨。
香港黑幫電影沒事幹聊聊一九九七,上海黑幫傳奇動不動回到一九三七。前者無病呻吟,後者有志難伸。
香港黑幫電影,翻來覆去避不過:吳宇森、林嶺東、麥當雄的暴力美學,杜琪峯、劉偉強、林超賢的顛覆結構。
上海黑幫故事,兜兜轉轉離不開:許文強、馮程程、丁力的三角戀愛,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的三大亨傳奇。
三角本具穩定性,更何況有兩個?於是我們看到了周潤發《上海灘》、周星馳《上海灘賭聖》、張國榮《新上海灘》等一系列青紅幫江湖恩仇錄,和張徹《大上海1937》、麥當雄《上海皇帝》等新舊版杜月笙發家成名史。
許文強和杜月笙兩大流量IP外,還有一位好漢撐起了上海黑幫題材的半邊天,他就是清末拳師馬永貞。從1972年邵氏開拍第一部《馬永貞》開始,香港電影曾多次對此翻新打磨,其中最深入人心的當屬何家勁的馬永貞形象。
除去以上提到的熱門經典之外,上海黑幫題材亦有其他諸多經典佳作。如張徹導演的晚期代表作《上海灘十三太保》,尊龍、袁潔瑩主演的《上海1920》,張耀揚主演的《英雄地之小刀會》、周潤發主演的《大上海》等等。
講完黑幫片,再說說愛情片。在香港電影人眼中,香港愛情是小市民的嬉笑怒罵,上海愛情的是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徐克、關錦鵬和王家衛是掀起港片「上海風潮」的主幹力量。雖然愛一座城的心情大抵相似,但表達方式卻各有不同。
徐老怪是相當直男,1984年和女友施南生剛創辦電影工作室,第一部作品就是開宗明義的《上海之夜》。這叫什麼?這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愛上海情。
關錦鵬則比較委婉,《胭脂扣》、《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拍的是香港愛情,但顯然繼承了海派文學。這叫什麼?這叫: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王家衛就更加悶騷,《重慶森林》、《花樣年華》,乍一聽沒一部和上海有關,細一品全是上海內味兒。這叫什麼?這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除徐克、關錦鵬、王家衛三大逼王之外,其他電影人亦有上海愛情佳作。如鄭少秋主演的《上海風雲》、許鞍華導演的《上海假期》及王祖賢的《美麗上海》。
香港和上海,一顆東方之珠,一顆東方明珠,雖然地理位置遠隔千裡,但由於相似的近代歷史、比肩的發達程度,其文化內涵自然難免有不謀而合之處。
憶往昔,一批上海電影人南下為香港電影帶去了繁榮;而今天,大量香港電影人北上為華語電影尋求發光發熱。
香港和上海,雙城之間的緣分,與其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如嘆句: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