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漳州味」組團參加第二屆全球未來食品論壇,片仔癀、天福等21家漳州企業參會。依託強大的全球資源平臺,漳州企業通過和世界各地食品產業間的合作交流,助益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龍海市麥得隆食品廠忙出貨。 記者 白志強 攝
論壇選址漳州,除了其具備萬噸級碼頭和進口原材料冷凍及海鏈物流基礎優勢,更與本土成規模的食品軍團息息相關。這背後,也生動詮釋了漳州對做大做強食品產業的決心。
眼下,漳州食品產業年產值已逾千億元。在繼承傳統食品特色的同時,當地食品企業也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研發新產品,把「一糕一點」變成推動食品加工現代化的齒輪,讓「實踐密度」轉化為「創新濃度」。
選材新 不走尋常路
「哧——哧——」在福建嘉榮食品有限公司500平方米的品控監測室裡,工人們忙著對新鮮出爐的休閒即食魚片做最後檢查,這批產品即將參加全球未來食品論壇食品展。
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李增戍是東山人,曾從事飲料行業,2012年進軍海洋食品的研發加工。
「海洋食品是未來食品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創新研發是海洋食品加工行業永恆的話題。」李增戍介紹,由公司研發的蔬菜味魚鬆是本次展覽的拿手好菜。
「以往人們只吃肉鬆,不知魚鬆,因為魚腥味不受待見,且魚肉在炒制受熱後產生顆粒,不易食用。針對老人、小孩,我們研發了沒有顆粒的魚茸,在風味料理後摻入5%的植物粉末,不但好聞好入口,也兼具魚類蛋白和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營養元素,很受歡迎。」他認為,目前食品行業對海洋資源的利用率還不高,尤其是海藻、軟體動物和貝類,新產品研發前景廣闊。
和李增戍一樣,把企業競爭力放在選材新意上的,還有來自福建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的李智,他所帶來的「新」是地域風情之新——松茸曲奇、黑蜂椴樹蜜、油雞樅菌等自然的饋贈。
「但不得不考慮的是,有了新食材,如何對標市場需求,讓消費者吃得慣、吃得香?」李智此行目的,在於與來自全球各地的行業佼佼者探討如何創新打造快捷高效的森林食品供應鏈,讓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
良好的農業基礎為漳州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原料支撐,而政府的重視則賦予這些敢於嘗試的企業更多政策支持。
早在前些年,漳州在關於食品產業發展的規劃中就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保健品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品,延長食品產業鏈。
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食品名城」,一直是漳州的目標。近年來,漳州出臺的《「大抓工業、抓大工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支持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八條措施》《促進民營企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中,食品產業始終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這一點,食品產業的企業家們也都感同身受。「加強政策解讀,制定申報指南,落實兌現政策,撬動資金槓桿……這些都是我們受過的幫助。」在李智眼裡,政府的支持,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技術新 未雨先綢繆
當前,漳州食品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其中關鍵一環,便是技術的更新迭代。
日前,記者走進大閩食品的研發中心,展廳裡擺放著速溶茶粉、茶濃縮液、掛耳式咖啡等各色各樣的飲品,其中不乏消費者常見的加多寶、康師傅、匯源果汁、星巴克等「名飲」。
15年前,漳州沃土上食品企業星羅棋布,而大閩食品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是漳州首個非公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當時,國內茶葉深加工是新行業,但國外1980年前就發行過此類書籍。」企業高層認為,堅持創新是企業謀求發展的必由之路。
羅漢果被譽為「東方神果」,其甜度為蔗糖的300倍,熱量為零,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可攝入的健康甜味。由於市場需求激增,大閩食品引種廣西羅漢果。
「引種種植的羅漢果不但要適應氣候,還得具備甜苷含量高、防蟲性、多年性等特點。」大閩食品研發中心綜合管理組負責人翁淑燚介紹,2013年,畢業於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鬱軍博士,主持研發的「羅漢果鮮果品質評價方法及其深加工開發研究項目」告捷,通過從種苗培育、種植期管理、肥料、農藥使用控制及採收技術等方面進行全程管控,保證原果的顏色、品質。而後所生產的羅漢果提取物、羅漢果甜苷(食品添加劑)兩個系列產品,在市場均佔有重要份額。
「食品研發創新,不超前就要挨打。」翁淑燚估算,企業全年研發可投入生產量大約佔20%,研發成功率約3%,剩餘的80%屬於提前研發,未雨綢繆。例如,面對速溶茶粉的瓶頸,公司研發在尋求「高精尖」之外,同時發力產品多樣化,包括速溶茶及濃縮液、草本粉及濃縮液、咖啡系列、果蔬五穀、固體飲料以及其他代工服務,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一組數據顯示,2006年大閩申報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時的營業額為1.61億元,2018年營業額為7.75億元,產值實現穩步增長。另一方面,作為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大閩每年消耗中低檔茶數萬噸,消耗各類果蔬數千噸,解決了部分中低檔茶和果蔬的滯銷問題。
漳州市政府同樣重視技術革新。在《支持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八條措施》裡,當地便著重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等進行提升。
思路新 合力穩雙贏
走進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農產品深加工創研工作室,桌上擺滿柚子酒、柚子精油、柚子果醬、柚子果膠……
眾所周知,平和縣被譽為「世界柚鄉」,全縣有40多萬人從事蜜柚相關產業,種植面積達70萬畝。然而,在市場飽和、整體價格逐年下滑的背景下,高山蜜柚的生存空間備受擠壓,每年有幾十萬噸蜜柚滯銷。
獲悉這一現狀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系副教授謝建華如坐針氈。經過考察,謝建華帶領的社會實踐團隊以全果利用為目標,對琯溪蜜柚的精深加工進行研究開發,以此提高蜜柚利用率。
「柚子外表皮部位為原料,可提取出作為食品香精與化妝品使用的香油;柚皮內層的海綿體可提取出柚子果膠,用作食品添加劑;在柚子中提取黃酮類物質,開發製作成保健品。果渣經過無糖提取後,又可以回歸農田作為化肥。」謝建華介紹,柚子之所以利用率低,與其二次加工後食用有苦味有關,因此,提取果肉後發酵,可生產蜜柚白蘭地酒。
如今,每公斤賣3元的蜜柚,經加工能漲到9元,殘次果的利用率也大大延展。謝建華很是興奮地算了一筆帳,一果多用投產後能為10萬噸蜜柚增加產值約6億元。
「產學研深度融合,關鍵在於調動科研人員參與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這方面,漳州有關部門出臺鼓勵機制、允許機制,恰逢其會。」謝建華說,他切身體會到政府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的環境,隨著校企合作加深,既有利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又能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學術成果落了地,校企共享科研碩果。今年,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派出22名教師入駐14家企業掛職,每位掛職人員至少都幫助企業解決一個難題、同企業開展一個科研合作項目、對企業組織一次員工培訓。
「生產走向機器代工,企業最缺乏技術精英。比技論英雄,校企合力培養人才,同時也在培養創新創意。」福建吉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從福是校企合作的忠實擁護者,在他看來,這是雙贏的模式。(記者 黃如飛 杜正藍 通訊員 莊曉玲 胡志超 吳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