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團長墓異鄉70年 熱心守墓人望其魂歸故裡

2020-12-19 湖南在線

  (原標題:抗戰團長墓遙望故鄉70年 熱心守墓人奔走多年希望讓邵陽籍團長粟天錫魂歸故裡 )

  1945年的夏天,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貝嶺鎮,邵陽籍抗戰團長粟天錫的葬禮轟動全鎮,送葬的部隊浩浩蕩蕩,邊走邊撒紙錢,封土時,將士們集體朝天鳴槍。

  1973年,英雄之墓連同貝嶺老街沉入水底,幾乎被人們遺忘。直到2005年,蔡燕康重新發現了粟天錫的墓碑,斜歪著離水面僅2米左右。

  今年5月,不少邵陽人發帖,呼籲幫助客死他鄉的邵陽「古寶佬」回家,而這件事,蔡燕康他們已努力了8年。

  「每當我回家鄉,看見他的墓,要麼被太陽曬,要麼被水淹,心像刀割。」8月12日,動完手術不久的蔡燕康臥病在深圳的家,聊到粟天錫,他激動得臉色發紅,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拍的照片。

  葬禮封土鳴槍,長街相送

  冥冥之中,似乎是天意,蔡燕康發現了英雄之墓。直到後來,他才發現,這是70年前父親種下的「因」。

  曾在深圳教育系統工作數十年的蔡燕康的父親蔡寶祺是鎮上有名的外科醫生,經營一家診所,診所緊鄰一家名為「潮香園」的酒家。

  1945年6月的一天,粟天錫與幾位好友,相邀在潮香園樓。「當時,父親就在潮香園,」蔡燕康聽父親回憶,「他聽見樓上的軍官,喝酒喝得很兇,說著國破家亡,一杯接著一杯地喝,甚至拿著酒杯痛哭流涕。」

  喝醉了,一群人都躺在地上,直到次日凌晨3點。「酒店老闆敲我家診所的門,說當官的,喝醉了,父親趕到時,已經晚了,瞳孔放大,已經去了。」

  「棺材就停放在一家米店旁邊,」貝嶺人謝恩回憶,「他們請當地人,幫助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即防空哨山。」

  墓志銘裡記載,墓前山水秀麗,隔岸則桃源洞在焉。花香鳥語,日夕可清風,君可含笑九泉。又以君葬異鄉,春秋祭掃乏人,時洞主張鬱文為之照料。「想必當初是多麼用心。」

  發現墓碑傾斜,滿是泥汙

  一晃到了1973年,槍聲散了,楓樹壩水庫建成,村民遷走,也帶走了記憶,英雄之墓連同貝嶺老街沉入水底,幾乎被人們遺忘,直到2005年,離家多年的蔡燕康發現了粟天錫之墓。

  當年7月,蔡燕康聽聞一位船工說起,在楓樹壩水庫旁發現一座墓碑。他隨船工來到墓碑旁,「墓碑半截在土裡,碑上都是泥,我挑來水,洗乾淨,露出碑文和六位少將的署名,碑上刻著陸軍輜重兵上校粟公天錫墓。」

  當時,墓碑已傾斜,離水面僅2米左右,「每天一推開窗,就可以遠遠看見這塊斜歪著的墓碑,心裡很難過。」水漲水落,墓碑浮浮沉沉,夏日被暴曬,雨季被水淹,成為蔡燕康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痛。

  2006年,廣州軍區宣傳部原副部長,時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的劉劍鋒大校拜訪山莊時,隻字不漏抄錄了碑文。回廣州後不久,劉劍鋒就撰文將此事發表在《湘聲報》、《邵陽晚報》上,「祈望粟天錫的親友讀後,能與當地聯繫,或將遺骨歸葬桑梓,或就地重修墳塋,以慰英雄」。

  當時河源日報社長、總編輯黃玉逵,祖籍湖南的河源日報記者吳俊傑,邵陽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閻明等人紛紛加入尋找粟天錫親友的隊伍。

  尋親冒著寒雨,意外尋獲

  2006年11月,82歲的閻明在湖南省檔案館,找到了粟天錫在學校的資料,檔案裡家庭聯繫地址為「邵陽寶慶高家巷粟元順商號」,這一地址成了尋親最關鍵的信息。

  按圖索驥,閻老找到高家巷,果不其然,一位久居該巷的老人說,「粟元順原來在這裡開雜貨店,解放後就回到老家(現酈家坪鎮)去了,但是具體在什麼村,就不知道了。」

  12月,已入寒冬,邵陽的冬天非常冷,尋親之路斷了,閻老忽然想起一個住在酈家坪鎮附近的老同學——劉炳耀。離春節只有20多天了,86歲劉炳耀二話不說,冒著寒雨來到酈家坪鎮尋找粟天錫的宗親。

  吳俊傑告訴記者,劉老到了酈家坪鎮粟姓聚居地甲山村,尋訪了幾位年長的老人,可惜他們都已記不起60多年前的事情了,正準備離開,天下大雨,劉老來到一戶村民家借稻草纏布鞋。

  村民問劉老,「你老人家不顧這麼大年紀冒雨來這裡做什麼好事?」劉老就把閻明委託他尋找粟天錫宗親的事情一五一十說了。

  這位村民便是粟新平,他猛然想到:家族中長輩曾經多次談起,自己有一個親伯伯從小離開家鄉,入伍參軍,後來就沒有消息了。

  他立馬找到姑姑粟月桂(粟天錫胞妹),她一看照片,「長得跟舅舅一模一樣,就是我的哥哥粟天錫啊,是黑寶啊。」

  孤獨異鄉62年後,粟天錫終於迎來了第一位親人的祭拜。2007年4月8日,在河源日報的資助下,侄兒粟新平,手捧大紅色的杜鵑花,跪在了墓碑前。

  團長逝去70年後,8月11日,記者坐著渡船,來到楓樹壩水庫,登上防空哨山,舉目四顧,茫茫水面,不見英雄之墓。一名當地人踩著腳下的土地說,「以前這裡是山腰,如今成了山腳」,他又指了指十米開外的水域說,「墓的位置大概在那片水域之下,估計有十米深了。」

  記者摸了摸水,透心涼,不知道水下的他會冷麼?

  [徵集]

  加入我們幫老兵回家

  如果團長在世,今年應是102歲。曾在槍林彈雨中等待回家,卻在身後70年也未能如願。今天,讓我們幫他一把。無論你是捐款還是出力,請加入老兵回家 QQ群422803375,為老兵盡綿薄之力。

  兩岸專家暢談湖南抗戰

  8月15日,50多位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齊聚長沙,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座談會,其中包括臺灣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張京育等重量級的專家學者。此次活動由臺灣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長沙市黃埔後裔聯誼會和抗日戰爭紀念網聯袂舉辦。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主辦方將組織學者們走訪常德、衡陽、懷化等地的抗日戰爭遺址。

  張京育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1941年後,日本跟美國打起來後,急切地想要突破湖南,但骨頭太硬了,咬不動。可以說,湖南是中國抗戰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湖南淪陷,就非常危險,因為背後就是陪都,就是人口眾多的四川,如果四川再淪陷,對抗戰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退休幹部收集老兵資料出書

  8月16日,婁底退休幹部王耕春整理成書的《民族魂》在長沙舉行首發儀式。一百多名抗戰老兵的自述內容成為此書亮點。

  今年62歲的王耕春是雙峰縣司法局的退休幹部。近年來,他通過大量走訪,收集整理了140名省內抗戰老兵的資料,形成《民族魂》一書。書中配以大量圖片,以抗戰老兵自述為主線,呈現出70年前的烽火歲月。

  收錄在該書的92歲李湘炳、91歲黃連桂,從婁底趕來長沙,當天在座談會上回憶許多抗擊日軍的細節。91歲的益陽老兵周吉湘卻無法來現場——8月1日,老人因肺氣腫去世。趕來參加座談的女兒周慧君,拍下了父親去世前一天的遺照——老人躺在病床上,舉著右手行最後的軍禮。

  湖南省檔案館副處長肖建軍介紹,《民族魂》一書樣本已移交檔案館保存,「千百年後,後人還可以看到這本書,了解那段歷史。」

  困難

  經費不夠遷墓擱置

  「我也想將墓遷回老家,政府也很支持,可是實在是沒錢。」粟新平說,「連路費都是報社出的,唉!」

  2007年粟新平回家後,但這群貝嶺人並沒有放棄。「雨季來了,墓又被淹掉了,我想至少把墓往上移,不被水浸泡。」蔡燕康說。

  然而,依照當地習俗,遷墓必須墓主後人同意,並擇吉日,「但是再打粟新平的電話,卻打不通了」,貝嶺人袁錦祥說,「以至於遷墓之事擱置了下來。」

  記者詢問此事時,粟新平卻給出了一個更讓人心酸的理由,「因為那個號碼的話費太貴了,又換了一個號碼,這幾年換了三四個號碼,難怪他們找不到我。」

  儘管遷墓擱置,但在每年寺廟的法會上,67歲的佛教徒袁錦祥都會出錢供養超度粟團長。過去八年,他曾參加了3次水陸法會,用黃牌位寫上粟團長的名字和地址「貝嶺老街」,貼在佛堂的牆壁上,幾十位師父朝夕誦經超度,送他們回家。

  墓志銘

  粟天錫

  粟君天錫,湘邵陽人,世出仕宦。君隨學金陵,畢業輜重兵學校二期。歷充連營大隊長,任陸軍輜重兵。軍興南京、九江、武漢諸役參與焉。去夏寇侵湘,長衡陷落,君家星散。隨後至桂。秋間,同來粵點驗,旋桂待命。今春寇復陷韶,輾轉來貝。君以國難家仇鬱郁,天書酒。一夕,偕友飲「潮香園」,(潮汕姓陳人所開小酒店)酒而弗醒。嗚呼,天錫!人隨國難當前,河山未復,吾儕正待命殺敵之時,君先輕天錫。君家千裡復陷敵中,不能奉以歸葬,權安貝嶺,墓前山水秀麗,隔岸則桃源洞在焉。花香鳥語,日夕可清風,君可含笑九泉。又以君葬異鄉,春秋祭掃乏人,時洞主張鬱文為之照料。一俟殘寇蕩平,寄語君家奉葬。當狂寇未殲,吾儕當戮力滅此,朝夕以慰君。嗚呼天錫,為英死而為靈,存天地,英雄不滅。悲夫!以為志。(瀟湘晨報 記者朱遠祥 趙穎慧)

相關焦點

  • 名將袁崇煥死後,佘家義士為他守墓390年,如今第17代守墓人離世
    2020年8月12日,北京人佘幼芝逝世,享年81歲。她並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祖籍廣東順德。大約四百年前,他的祖先在明朝末年大將袁崇煥麾下任謀士,一起在遼東邊境對抗南下侵略的滿清騎兵。後來袁崇煥因多爾袞使的反間計而死,佘姓謀士為他收屍、安葬、守墓。不但佘姓謀士為其守墓,他的後代也一起守墓,這一守就是390年。
  • 抗日烈士胡啟哲魂歸故裡
    7月22日,本刊二版刊發《一路追尋,惟願烈士魂歸故裡》一文,對埇橋區曹村鎮元窪村胡啟哲烈士的親屬在民政部門幫助下尋找到烈士遺骨一事進行了報導,當時烈士親屬很希望胡啟哲烈士魂歸故裡。
  • 遵祖訓守承諾 仁壽虞丞相墓第14代守墓人接班(圖)
    1930年,宋克成出生在仁壽縣虞丞鄉一個普通小村裡,17歲時,宋克成遵從家人意願,成為南宋丞相、抗金名將虞允文的守墓人,至今已經69年。宋家守護虞允文墓已經八百多年了,宋克成是第十三代。  兩個月前,47歲的宋建彬終於答應父親,辭職回家,安心成為第十四代守墓人。「這兩個月守得還可以,晚上狗叫我都沒起來了。」宋克成笑著說。
  • 張作霖守墓人:守墓30年,每月補貼100元,只為等一個張家人
    歷史上記載他的死,是由於日本人為了獲取利益,採取了暗殺行動,炸死了張作霖。但是一直以來,很多人又對張作霖的死,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這些人認為,其實張作霖,不是日本人暗殺的,至於幕後黑手,還另有其人,這種觀點也是不脛而走,議論紛紛。
  • 諸暨烈士長眠異地70載 山東劉氏為他鄉英雄三代守墓
    浙江在線11月7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黃珍珍 通訊員 王瑋 陳伯渠)方剛沒有想到,他居然真的找到了小太公遠在他鄉的烈士墓。更讓他驚訝的是,山東臨沂的劉氏三代人,因為當初的一句承諾,為小太公方益品整整守墓七十載。  前不久,方剛終於在諸暨為小太公方學選好了墓址。這意味著時隔70年,小太公終於回家了。
  • 傳承14代,守墓800年 仁壽宋氏一門南宋至今守護忠臣墓
    眼前的這座大墓,宋克成已經守了75年,如今他的兒子宋建彬,也已經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回家守墓。再往前數,宋氏一門14代,已經為虞允文守墓800餘年。 墓中安葬著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故而被稱為虞丞墓。   相傳,虞允文去世後背後葬於此,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守護。「我是第13代守墓人,從13歲就開始守墓了。」宋克成告訴記者,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他遵從父親遺願開始守墓,一直到今天。   大墓高3米有餘,直徑20米,依山而建。宋克成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也對家族歷史一清二楚。
  • 魂歸於墓:中古招魂葬略論
    (《春秋左傳詁·昭公二十五年》) 魂與魄是生命的基本構成,魂主精神,魄主形體,在正常健康的生命裡魂魄合一,人死則魂魄離散,朝向不同的方向運行,魂是像氣一樣的輕物質,迅速向上散逸,魄因與肉體相聯繫而較重,以較慢的速度入地(餘英時),即所謂「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禮記集解》卷二十六《郊特牲》)。
  • 魂歸故裡無人識 客死他鄉誰守護
    原標題:魂歸故裡無人識 客死他鄉誰守護 築路華工魂斷異國淘金路 前些年,新會一位退休教師歐濟霖為保護華僑義冢而熱心奔走,直至他去世。根據他的調研結果,僑鄉江門共有7處華僑義冢,其中新會6處、臺山1處。目前只有新會4處保存較為完好,共有2500多穴。 另外,在廣州白雲山麓也有一座華僑千人墓,該墓為半圓形「山手墓」,佔地約100平方米。
  • 直擊最後的皇陵守墓人:由於生活所迫,下一代無法守墓
    不出意外,他將成為皇墳的最後一代守墓人。因為這裡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土司城的居民先後開始搬離這裡。申遺成功的第二天,土司城便掛上了一個嶄新的標誌,這裡曾是土家族著名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的中心。老覃的新家已經正式遷到了鎮子上,但由於在今年7月之前他還承擔著守護、打掃、祭祀皇墳的智能,因此他也經常住在這個老宅子裡。
  •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巴陵縣(今嶽陽縣)人,因有書齋建於故裡南屏山,遂自號南屏。他自幼才智超群,8歲入塾,熟讀《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主張「為文章力求岸異,刮去世俗之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吳敏樹去世後,族人安排其侄子吳昌美守墓;墓地周邊田地交給吳昌美耕作,作為守墓生活開支。吳昌美子女較多,生活艱辛。他承諾:不但自己為吳敏樹守好墓,並且世代都要守下去。於是,當年便攜家帶口坐船北渡新牆河,在雙塘村開基立業。 吳昌美就是吳和平的高祖父。
  • 彝族女土司奢香攝政15年,35歲病逝,其墓為最高級別文物保護
    在貴州省大方縣城雲龍山下有一座奢香墓,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病逝,年僅35歲。明王朝遺使到水西奢香故裡,參加祭奠葬禮,加諡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並賜以朝衣錦帛。墓葬按正三品的規矩結合彝俗的墓建風格營造。1988年元月,經國務院批准,奢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香妃復原酷似李冰冰 守墓人認可「冰香緣」(圖)
    來源:金鷹報 作者:顏璐  200多年前,我國西疆維部一位滿身溢香的奇女,在乾隆的寵愛下顛倒眾生;200多年後,一位金庸迷再傾痴情,依據其遺骨照片復原佳人原貌,於是傳奇香妃魂接現代美女李冰冰,續寫歷史奇緣。
  • 張家口有一千年古墓,守墓人死活不讓專家考察,不透露墓主身份~~
    在涿鹿縣的靈山腳下,有一個名叫塔兒寺村的小村莊,村裡有一座古墓,還有一家世代守護古墓的守墓人,考古專家曾幾次前往調查,都被守墓人拒之門外,他不願透露墓主人的身份,也不想讓任何人接近古墓。直到專家們多番解釋和承諾,才終於從守墓人口中聽到了古墓的真相,原來這是蚩尤之墓。
  • 浙江有座「皇帝墓」,千百年都有專人守墓,2008年才查出是誰
    試想一下,天下最尊貴的人逝世後,他的陪葬品為了配得上皇帝尊貴的身份,自然不會是什麼普通的物件。只要拿到了其中的一兩件,那些盜墓賊也就能夠發財了。今天介紹的陵墓就是一個皇帝墓,但奇怪的是,這塊兒墓並沒有名字。這塊沒有名字的皇帝墓竟然還有專人守護了1000年,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 菲律賓國王后裔守墓600年,世代住中國,已是地地道道中國人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葉落歸根是一條永恆不變的歸途,就像「父母在,不遠」一樣,是每個人心中堅定的故鄉的種子。但是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能真正落葉歸根,如今身處異鄉的人不計其數,有些人甚至身處異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無疑與此密切相關。
  • 魂歸故裡——遼金時期的喪葬習俗
    1984年在大同市新添堡村南發掘出土了遼代許從贇夫婦合葬墓。許從贇曾官至大同軍節度使、校檢司徒,死後贈官太傅。夫人為長沙康氏,雲州都指揮使敬習之女,公元982年夫婦二人合葬於此。這是晉北地區唯一一座遼代早期(公元982年)的紀年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其中就包括下面這件器型高大、紋飾精緻的彩繪貼塑魂塔。
  • 遠徵軍營長一家三代為警衛員守墓:從未放棄為他尋親
    也有一些犧牲的戰士,憑藉當地人口口相傳的記憶留下了姓名,執著地「等待」後人的音信。  家住施甸的錢有萬老人的父親曾是中國遠徵軍的一位營長,當他的警衛員唐明喜在這裡犧牲後,錢家三代人在這裡落戶並為其守墓至今,期待唐明喜的後人有朝一日能夠找到這裡。  怒江兩岸的無名墓  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裡,蘇澤錦一直在為尋找長眠於滇西的遠徵軍英烈後人而四處奔走。
  • 《守墓人》黑色顏料怎麼做 黑色顏料製作方法
    導 讀 守墓人黑色顏料怎麼做?相信很家都想製作墨水可是其中的黑色顏料卻不知道該如何製作。
  • 抗日烈士藍挺長眠異鄉75載 昨日榮歸故裡龍巖武平
    長眠異鄉75年之後,抗日烈士、國軍少將藍挺,昨日終於回到了他的故土——武平縣大禾鄉大禾村。  昨天是8月1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大禾村,「歡迎抗戰英烈藍挺將軍忠魂榮歸故裡」儀式,簡樸莊嚴而又熱烈,吸引了眾多鄉鄰和媒體記者的關注。
  • 現代「古墓派」:六代人守墓130年 阻退幾十次盜墓
    130年,一位官至一品的清朝提督病故,他的一位下屬承諾為其守墓。不想,這一承諾,竟然延續到了現在。如今,守墓的已經是那位下屬第六代子孫了。趙正廣是第6代守墓人,從祖上第一代守墓人開始,他們在這裡已經守了130年。而就在兩個多月前,附近建築工地上挖出了李長樂墓的負碑石。這塊被妥善安置好的負碑石,和李長樂墓一樣,毗鄰趙正廣的窩棚,都在他的「視力範圍」內。墓主李長樂生平光緒十五年(1889年),江蘇盱眙人李長樂病故。李長樂(1837-1889)字漢春,盱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