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是劉慈欣浪漫風格科幻小說:將人類與宇宙思想合二為一

2020-12-10 小喵奇談

《思想者》是劉慈欣與2002發布的短篇科幻小說,被選入了科幻小說集《時間移民》。這也是劉慈欣小說中比較普通的一個,但它有著劉慈欣小說中獨一無二的浪漫。

顧名思義,《思想者》是一篇關於「思想」的小說,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將人類與宇宙的思想合二為一。

《思想者》這篇小說劉慈欣中短篇小說集《時間移民》中的第8篇小說。

劉慈欣小說集《時間移民》

劉慈欣小說集《時間移民》可以從此處閱讀,《思想者》是其中的第八篇。

浪漫的文筆

與劉慈欣某些短篇科幻小說的高能相比,《思想者》故事情節比較單薄、人物也比較少的。其特點是透露著獨一無二的浪漫特色。

單單從外部看《思想者》這個故事,這是一個互相愛慕、關係曖昧的男主角女主角相隔34年的浪漫之約。

閱讀著《思想者》這篇小說,如果從社會人文的角度出發,它有著濃濃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愛情電影那種青澀、隱晦的浪漫。

科學因素與人文社會的關係

對於一篇科幻小說來說,科學因素與人文社會的關係是關鍵的因素,而對於《思想者》來說,二者的結合卻並不容易。

《思想者》的科學主題是恆星閃爍,人文社會的主題是思想共振,二者是結合的難度很大。同時,本書的科學因素基本也沒有對人類社會產生直接的作用。

本篇小說使用了一個比較巧妙的方式將科學與社會人文相結合——宇宙也是一個思想者

宇宙的恆星閃爍
宇宙的恆星閃爍

強烈的對比

《思想者》一面是宇宙,一面是渺小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它們其實有著非常強烈的對比,因為它們的完全不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面。

宇宙和個人豈能相提並論?《思想者》如何讓其結合在一起?

《思想者》這篇小說的核心如此觀點:宇宙是有限的,思想是無限的

男女主角的34年是其半生的時間,在宇宙角度很短暫,但從思想的角度來說,人類與宇宙這個大思想者卻是可以相比的。

人類的大腦中的思想
人腦與宇宙的無限思想

雙線情節的結構

《思想者》的情節段落,明顯分成了幾段,並且明顯是雙線的情節方式:

現實情節:時光之一、時光之二、時光之三觀星情節:太陽、人馬座α星、天狼星、河鼓二星……男女主角四次相遇,第1、2次相隔10年,第2、3次相隔7年,第3、4次相隔17年。

在幾個相遇的間隔中,時光之一,男主角結婚、搬家;時光之二,男主角有了孩子;時光之三,男女主角成了各自領域的大人物。

按照真正時間,間隔很長、相聚很短,但是小說的描述卻與之相反,這剛好體現了男女主角的「思想共振」。

男女主人公在天文臺相見

宇宙也是思想者

《思想者》的最後一章名為思想者,也就是這篇小說點題的地方:宇宙也是一個思想者。

男女主角的思想閃爍已經34年的時光,一直沒有消失;恆星也如同宏大的宇宙中的一個腦細胞。

人類與宇宙相比,在時光上面人類太過於渺小,而作為一個思想者,它們卻是可以相比的。

相關焦點

  • 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李璇/文  地球到宇宙的邊緣有多遠?天文學家說,也許要幾百億光年,但是在劉慈欣心裡,那或許只需要一瞬間。  歐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計算機和物理學家久裡奧·普裡斯科第一時間撰文,認為「中國科幻作家已在這個領域走到前頭」;《華盛頓郵報》刊載署名文章,大讚劉慈欣寫出了一部「深奧的、充滿創新戰略思想的史詩作品」……  如今,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和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都不約而同地將《三體》列入自己的閱讀書單。
  • 評析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歡樂頌:在神的視角中,人類社會在反思
    《歡樂頌》是劉慈欣一片短篇的科幻小說,全書共1.6萬字,在劉慈欣短篇小說中也算是比較長的,寫法可謂是中規中矩,其主題是典型的光明色彩。《歡樂頌》是一個典型科學幻象與社會人文結合的科幻小說,並且有著時代烙印。在劉慈欣的《歡樂頌》當中,一面鏡子的出現反射了人類社會。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讀完劉慈欣的44部小說後,我想問,他距離中國主流文學很遠嗎?
    劉慈欣經過十幾年的面壁修煉,在他三十七歲出道時,已是一個具有完備思想體系和審美理念的科幻小說作家。他的創作建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地基上,形成了博雜而宏闊的知識結構,也因此被稱為「硬科幻」。科幻文學以科學為根基,以幻想為靈魂,它直通宇宙、未來、理想。
  • 劉慈欣的陰暗面:三體是科幻、玄幻,還是故事會?
    文學性缺失劉慈欣是一個電工,既沒有接受過寫作專業訓練,視野和閱讀面也相當狹窄。好作家不都是專業作家,但他們的興趣和閱讀面一定很廣,不然不足以支撐其文體風格的成型、其作品價值觀的構建。劉慈欣的閱讀面只集中在科幻譯本和蘇俄通俗文學上。
  • 《三體》:程心間接毀滅了人類,劉慈欣卻說,她是很完美的一個人
    實際上,劉慈欣在宇宙黑森林理論、三體星系概念、「水滴」和「智子」的科幻設計以及十個維度對「田園宇宙」的想像中都表現出了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和想像力。三體人製造的「水滴」宇宙探測器然而,如果只是「光速航行」「二向箔」「四維空間」等科幻名詞,那就只是一篇科幻文章,而不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
  • 科學家解密:四維空間的神秘瓶子,人類或困其中,劉慈欣提出疑問
    大家都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三維空間裡,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三維空間的產物,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並不止於三維空間,宇宙可以分成11個維度,而人類卻一直處於三維空間裡。在國外的一部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我們也看到了它對高維空間的理解,並通過電影手法表現出來,讓觀眾感受到高緯度空間的存在更加立體。劉慈欣還認為,在進入四維空間之後,我們將掌握時間,因此壽命的長短將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數千年來多少帝王企望的長生不老或將實現。
  • 成都42名小學生集體創作17萬字科幻小說 劉慈欣鼓勵讚許
    在畢業影集、作文集流於常態的今天,成都市雙林小學六年級8班的42名學生為自己製作了一份新穎的畢業禮物——集體創作出長達17萬字的科幻小說集《破繭》。該班語文老師王維令告訴記者,這是去年9月班上掀起讀科幻小說《三體》後的「衍生品」。孩子們甚至致信《三體》作者劉慈欣,並附上他們創作的小說,希望能得到他的鼓勵。
  • 「《三體》三部曲」科幻的力量,體悟人類悲劇的深刻
    劉慈欣作為一名工程師,他有邏輯嚴密的工科生思維,他非常關注物理和對宇宙的研究,由衷的熱愛使得他積累了非常多的關於宇宙的知識,這是他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小說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劉慈欣在《三體》中顯然戳破了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溫馨夢幻。常識和邏輯在劉慈欣的小說裡不是失效就是扭曲了。然而不得不承認,他這種技術狂特有的冷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 玩味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哲學軌跡——《贍養人類》
    從兩年前看《三體》起,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我陸續看了若干部。從懵懂艱澀到食之有味,放卻嚴謹的科學推理不表,吸引我的不僅是宏大的敘事結構,更迷人的是故事背後的哲學思辨,作者對社會的深刻洞察。用三體執劍人羅輯的身份來說,他研究透了宇宙社會學。在我看來,他的每部小說,是一種世界預言,也是一種社會寓言。
  • 科幻小說的「主題矛盾」和「陌生化」
    「主題矛盾」——科幻小說情節發展的驅動力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說敘事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其「思想實驗」特性,即通過前文中所提到的一個SF縮寫中的一個詞語「Speculative」(推測性)來體現。
  • 劉慈欣《球狀閃電》籤給陳思誠,下一部科幻爆款在哪?
    「儘管疫情將我們變成割裂的世界,但是科幻世界相對關注宏觀、關注地球、關注命運共同體,希望科幻能夠在想像世界,把人類更多地聯合起來。」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上,著名科技文化研究者、科技雜誌《連線》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通過中國科幻愛好者發來視頻問候並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出現在頒獎禮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有了全球共同體意識,我們是一體的,這是我領悟到的。
  • 4維空間被證實存在,人類進去會是怎樣?劉慈欣提出大膽假設
    是不是像人類踐踏螞蟻一樣簡單?這些疑問反映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其中包含了許多超乎常人理解的科幻概念。「三體」中的時空概念超出了我們的思維範圍。從地球的消失、空間的國際獨立,到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因降維的影響而遭到破壞,人類的種子被放逐到太空中。不僅在空間上,而且在時間上。
  • 《紐約客》筆下劉慈欣是什麼樣?
    讀到這些天文學的進展時,我就想到了劉慈欣,他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今年51歲,已經寫了13本書。他的職業是山西一家發電廠的軟體工程師,直到最近才離職。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就跟威廉·吉布森(科幻作家)在美國的一樣;人們常常把他與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查理斯·克拉克相提並論,劉慈欣也曾表示受了他的影響。
  • 外星文明可能早人類100億年產生,它到底多先進?劉慈欣大膽描繪
    外星文明可能早人類100億年誕生,它有多先進?劉慈欣大膽猜測描繪《三體》是我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部小說,書中描繪的世界觀恢弘壯闊,而且其中出現了一個高等的外星文明——三體文明。在小說的第一部中,女主角葉文潔回復了三體星球傳來的信號,最終導致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標被暴露。但是由於距離太遠,所以三體人率先向地球發射了「質子」,三體人想通過「質子」,來鎖死人類在科技方面的發展。「質子」來到地球後,成功的幹擾了人類對「對撞實驗」的研究,導致了很多科學家自殺。
  • 1977年,美國向宇宙發射一張金盤,劉慈欣:這是毀滅人類的行為
    《三體》似乎早有預言關於這個問題,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似乎早就想到了,並把他的這一設想寫進了小說《三體》中。早在六年前,就對此行為進行了評價:「貿然與外星人交流,簡直是一種愚蠢無比、足以毀滅人類的行為。」
  • 《紐約客》評劉慈欣: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本文英文版為2015年3月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絡版刊登的該雜誌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將劉慈欣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並評價「劉慈欣的獨特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化特色。他的故事是一則則關乎人類進步的神話——想像具體,但構局抽象,近似寓言」。中文翻譯來自中國日報網。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
  • 人類進去會怎樣?劉慈欣大膽證明科學結論
    劉慈欣認為,如果人類能夠真正進入四維空間,就可能實現不朽,成為時間的主人,從而達到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高度。四維空間會不會將三維空間內的人進行改變,而人類在改變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為失敗而面臨危機?很顯然,這是人類應該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圓圓的肥皂泡》主題鮮明:夢想對於社會很重要
    《圓圓的肥皂泡》是劉慈欣一片非常有光明特色的科幻小說,它有著童話般的文風,主題也非常鮮明:讓夢想驅動社會進步。《圓圓的肥皂泡》在劉慈欣所有的短篇小說中都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另類:其社會環境是中國建築的大西北,科學的創新則是夢幻一個肥皂泡。
  • 如果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劉慈欣
    據悉,《球狀閃電》的劇本正在開發中,陳思誠將出任導演,影片在一年內開機; 另一個則是大劉老師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也曾被譽為劉慈欣作品中最不可能被搬上大銀幕的短片小說《全頻帶阻塞幹擾》,目前正式在國家電影局過審備案,立項公示。背後的公司,也是《流浪地球》的出品發行方影聯傳媒。 更巧的是,這兩部小說還是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