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說:「苗族住山頭,瑤族住管頭,傣族住水頭,漢族住街頭……」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看天穿衣,擇地(物產)做服。人們的服飾,依天象地勢之變而千變萬化,形成與自然同構的審美風範。雪域雄奇,康巴漢子袍長袖廣,動則走塵運風,靜則渾厚沉雄;水鄉秀麗,傣家少女袖衫薄,清新靈動,舉手投足,皆如行雲流水;西北高原「胡服」矯健,一披一掛掩去大漠風沙;東南海濱「夷裝」神奇,絲絲縷縷盡藏熱帶雨林的秘密……這既是有關民族服飾藝術的美學描述,也是「自然之子」受於自然的直觀寫照。
「立體」地分布在中華廣闊大地不同高山大漠、草原河谷或濱海平原裡的不同民族,衣服的質地、樣式、圖案、色彩等,差異很大,正是對中國差異極大的海拔、地理、天象、物產等「自然規定」做能動適應的結果。人們觀象制物,因地取材,創造了形式和風格都豐富得令人驚嘆的服飾藝術。在黑龍江省松花江下遊肥沃的三江平原(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完達山一帶,生活著我國一個僅有4000多人口的民族——赫哲族。
勤勞的赫哲人世世代代過著「夏捕魚作糧,冬捕貂易貨」的生活,他們不僅以魚肉為食,還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魚皮為衣的民族,因而歷史上被稱為「魚皮魅子」或「魚皮部」。魚皮衣,赫哲語為「烏提庫」,是赫哲族人以前的常服。過去的魚皮衣主要用鮭魚(大馬哈魚)的皮製作,但是魚逐漸稀少後,胖頭魚、大鰱魚的皮也可以用來製作魚皮衣。魚皮衣的製作,分為熟皮、染色、剪裁、縫製、繡花等步驟,其中熟皮是最重要的環節。熟皮也就是將生魚皮加工成柔軟如布的製衣材料的過程。
之後,就是要將魚皮衣料拼接成大塊的衣料,再剪裁成衣片,用胖頭魚皮做成的魚線縫綴起來,再縫上魚骨扣子,魚皮衣就基本成形了。心靈手巧的赫哲婦女還會在衣襟、袖口、擺邊等處繡上圖案,或者用皮條、彩色布料滾邊。有的還用海貝殼或小琉璃球裝飾衣服的下擺。這樣製作出來的魚皮衣,不僅美觀大方,而且耐磨、抗溼、保暖,非常適合漁業民族的水上作業。除了製作成套的衣褲,赫哲人平時還喜歡戴魚皮帽,穿魚皮套褲和魚皮機鞭。魚皮套褲套在腿上,下水捕魚也不怕浸溼衣褲。魚皮輒粒不僅不怕溼水,走在冰上還不打滑,是赫哲人冬天必備的鞋具。
「有大有小,農民之寶。臉多皺紋,耳朵不少。放下不動,穿上就跑。」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東北人過冬的寶貝——朝鞭。人參、貂皮、靰鞡草被譽為關東三寶。前兩樣東西就不用解釋了,而靰鞡草則只有地地道道的關東人才能夠明白它的寶貴之處。東北的冬季天寒地凍,但只要有了靰鞡鞋和靰鞡草,人們心裡就有了底:「這個冬天好過啦!」靰鞡又寫作「烏拉」、「兀刺」,是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指的是一種東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
這種鞋用全皮製成,裡面絮上東北特有的概粒草,穿在腳上暖烘烘的,走在雪地上還不打滑,是東北山區人民冬天外出勞作必備之物。黃燦燦的大鬥笠,豔麗的花頭巾,曲線畢露的藍色緊窄短上衣,寬大的黑色長褲上配一條銀光閃閃的腰帶,這就是閩南一群特殊的女性——惠安女。惠安縣位於臺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於泉州灣與湄洲灣之間。閩南一帶的城裡人用「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來描述她們獨特的服裝。
「封建頭」指的是她們頭上那頂黃燦燦的大鬥籤和那塊色彩豔麗的方形花頭巾。由於海邊風沙大,光照也十分強烈,為了保護嬌嫩的皮膚不會被風沙和陽光摧毀,愛美的惠安女總是戴上大大的鬥籤,用一塊約66釐米的正方形頭巾把頭部遮得嚴嚴實實,只露出眼、鼻、口。如果風沙太大,方巾的結還可以扎在鼻子底下,只露出眼睛和鼻子。這種裝扮冬天防風沙,夏日擋驕陽,人們很難看清她們的真面目,為她們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民主肚、節約衫」指的是她們看上去短得出奇的上衣。這種上衣根據個人身材剪裁,緊緊裹住上身,連袖管都緊綁著手臂,而衣長又連肚臍都不能蓋住。遠遠看去,女性柔和的曲線盡收眼底。「浪費褲」指的是惠安女那條褲管特別寬的黑長褲。其實寬闊的褲管也是為了勞作,即使被海水汗水浸溼,也不會裹住雙腿不能行走,在海風的吹拂下又能迅速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