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雲
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得不說的要說人們之間的人際關係,而這個人際關係可謂是十分複雜,這就導致了我們在過年的時候走親戚成為了一個十分複雜且重要的事情。
說起這個親戚,可是有非常多的講究,他分為表親和堂親,這個分類的依據就是表親指的是自己的母親這邊,而堂親則指的是父親這邊。
雖然說不論是堂親和表親都是一家人,但是要說關係地位都一樣嗎?其實是不一樣的,比較一下還是會很明顯的發現,堂親是要比表親更加親一些的。
而在農村,與表親的來往機會並不是很多,這就產生了特別多的俗語,值得我們去仔細的學習,而「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是其中特別值得我們去探索的一句。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呢?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為那些表親住的距離,如果相隔超過了三千裡,那麼這樣的表親就和普通人差不多了,因為相互之間不能做到特別快速的互幫互助。
另外半句,它的字面意思是,堂親之間如果關係維持的好,關係保持五百年也是很有可能,這也足以看出表親和堂親的關係有遠近之分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的這樣差距呢?背後又有什麼深意?我大致總結了三點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這第一點我認為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受封建觀念的影響,一直都是男性佔主導,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堂親在人們的觀念當中要比表親近一些。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我們對於這些封建迷信早已經看開,男性佔主導早已經是過去時,因而堂親比表親近的觀念也逐漸消散。
第二點我認為是,姓氏歸屬感是十分不可缺少的一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我們的姓都是跟隨這父親姓的,相信這也與堂親比表親的關係近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反觀母親這一方,由于姓氏的原因,或許第一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距離就可能逐漸遠了。
這第三點叫做遠近之別,在我看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兩家的距離相隔十分遠,那麼他們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十分疏遠。
越疏遠就會越少交往,最後陷入一個十分不利的死循環,這也是表親十分真實的寫照,但是堂親卻很大情況是避免了這一點。
因為堂親之間大多都會住的十分進,相對而言他們之間的走動和交流就會比較頻繁,關係自然而然的關係就比較親近,因此堂親也就比表親的關係更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