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

2020-12-14 歷史子衿

文/墨雲

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得不說的要說人們之間的人際關係,而這個人際關係可謂是十分複雜,這就導致了我們在過年的時候走親戚成為了一個十分複雜且重要的事情。

說起這個親戚,可是有非常多的講究,他分為表親和堂親,這個分類的依據就是表親指的是自己的母親這邊,而堂親則指的是父親這邊。

雖然說不論是堂親和表親都是一家人,但是要說關係地位都一樣嗎?其實是不一樣的,比較一下還是會很明顯的發現,堂親是要比表親更加親一些的。

而在農村,與表親的來往機會並不是很多,這就產生了特別多的俗語,值得我們去仔細的學習,而「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是其中特別值得我們去探索的一句。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呢?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為那些表親住的距離,如果相隔超過了三千裡,那麼這樣的表親就和普通人差不多了,因為相互之間不能做到特別快速的互幫互助。

另外半句,它的字面意思是,堂親之間如果關係維持的好,關係保持五百年也是很有可能,這也足以看出表親和堂親的關係有遠近之分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的這樣差距呢?背後又有什麼深意?我大致總結了三點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這第一點我認為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受封建觀念的影響,一直都是男性佔主導,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堂親在人們的觀念當中要比表親近一些。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我們對於這些封建迷信早已經看開,男性佔主導早已經是過去時,因而堂親比表親近的觀念也逐漸消散。

第二點我認為是,姓氏歸屬感是十分不可缺少的一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我們的姓都是跟隨這父親姓的,相信這也與堂親比表親的關係近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

反觀母親這一方,由于姓氏的原因,或許第一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距離就可能逐漸遠了。

這第三點叫做遠近之別,在我看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兩家的距離相隔十分遠,那麼他們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十分疏遠。

越疏遠就會越少交往,最後陷入一個十分不利的死循環,這也是表親十分真實的寫照,但是堂親卻很大情況是避免了這一點。

因為堂親之間大多都會住的十分進,相對而言他們之間的走動和交流就會比較頻繁,關係自然而然的關係就比較親近,因此堂親也就比表親的關係更加進。

相關焦點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什麼是「表親」?什麼是「堂親」?可能對於現在城市裡的孩子來說,這兩個詞的意思他們都不太明白。先來解釋一下這兩個詞,我們知道,過去農村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一大幫。
  • 古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有什麼現實含義嗎?
    老規矩,先上答案,「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每個人的親戚很多,主要是由表親和堂親組成,表親多是指,姑舅、姨表之間的同輩之人,但是表親相隔3000裡就幾乎沒有往來了,這個3000裡指的是一個虛數字,意思是說表親之間距離越遠關係越遠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再加上表親的後代嫁人或遷移,距離越來越遠,見面的機會就更加稀少。時間久了之後,有的就會生疏,甚至彼此都不認識,這就是「一表三千裡」的說法原因。2.堂親,指的是父親的弟弟、哥哥這邊的後代,大家都是一個家族。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一個家族中的人,大多數居住在一起,平時會經常走動、串門子、嘮嗑。
  • 農村老人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是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人說:「一表三千裡, 一堂五百年」,是啥意思?嘗試過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每家每戶居住的距離都很近,所以他們就覺得有一種鄉親情一直存在。平日裡都說是好親戚,但是聚會多半都是在炫耀物質上面的東西,都在攀比,每年的聊天內容也都是你買房了沒,今年有沒有買車啊。就這樣的親戚情意,農村人都不太看好的。農村老人說:「一表三千裡, 一堂五百年」,是啥意思?這就出現了一句古話,「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要是沒居住過農村可能都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這個句子的意思。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堂兄弟是指哪些人?
    要知道日本人是在近代才開始使用廣泛使用姓氏,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日本人是沒有姓氏的,大多數日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祖宗姓什麼,因為祖宗壓根沒姓!而歐洲的情況比日本好不到哪去,以芬蘭為例,在近代之前芬蘭人也沒有姓氏,後來他們以自家農場的名字為姓氏,但他們的姓氏不穩定,有時候上換一個農場就變一個姓氏。
  • 老人常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如何理解,有什麼講究?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老人常說「一表三千裡, 一堂五百年」,如何理解,有什麼講究?在農村的生活中,總離不開鄰裡之間的鄉親情,而在農村人的眼裡,似乎鄰裡情比起親戚更加的濃厚,特別是在如今的生活中,親戚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很多的變化,走親戚的熱情已經消減,農民似乎將更多的時間用來維繫著鄰裡情。畢竟誰家裡有什麼事情了,鄰裡之間都會相互幫助。而村民之間都是知根知底的,誰也不會嫌棄誰,因此有什麼難題那鄉親之間都能相互解決。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堂親一般是指父親這邊的親戚的後代,和自己同姓的堂兄弟姊妹;表親是指母親那邊的親戚,比如舅舅、姨媽等親戚的後代,一般姓氏和自己不同。雖然都是親戚,但是在現實中卻親疏有別。一、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在農村的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堂親和表親的差別:「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
  • 「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啥意思?姑媽和姨媽,誰更親呢?
    摘要:「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啥意思?姑媽和姨媽到底誰更親?文/農夫也瘋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運了,無數在外打工的遊子這個時候又要開始返鄉了。關於走親戚有時候也聽小孩子會問:哪個親戚更親呢?其中最多的就是拿姨媽和姑媽來比較,到底哪個更親呢?有些老人就會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在過去因為沒有計劃生育,所以農村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多。
  • 俗語:姑表親輩輩親,什麼意思?為何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幾乎每個家庭的背後都有龐大的親戚體系。無論姑表親,還是舅表親、姨表親,都是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而這三個看起來親疏遠近都差不多的親戚關係,卻存在著微妙的變化。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 農村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為啥,有道理嗎?
    在農村,俗語有好多,一些是講農業技術的,一些是觀察天氣的,而另一些則反映人情社會的,這些俗語大多隱含著一定的哲理,在農村已經百試不爽,今天小編分享三則關於農村親戚的俗語,您們看看和自己的生活感覺有何不同?
  • 古人說「豬往前拱,雞往後刨」,背後有何深意?聽懂了就是福
    其實這句俗語表面是指豬以及雞的進食方式,但是背後有其深意。我們印象中,豬吃食的時候,都會把食物往前拱。尤其是生活在農村,農村養豬的人比較多,豬拱食這樣的情形非常常見,也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豬吃食的方式也是由自身原因決定的,畢竟豬身體比較笨重,根本無法用四肢來輔助進食。
  • 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啥意思?
    俗語: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啥意思?現在的親戚是這樣嗎俗話說:一表三千裡,一堂五百年,就是指人們之間的關係會隨著血緣關係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地產生變化,就如表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沒有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好。
  • 在農村,老人說「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什麼意思有何說法?
    在農村,對於老農來說,都希望家庭美滿,後代子孫昌盛!因而,在做一些事都希望能夠惠及子孫,圖一個好的兆頭!在農村,俗語的精髓在於「不在外表,在於裡!」比如說「劈柴不看紋,累死砍材人」,說的就是在做一件事時,不能盲目,找對方法就能事倍功半了!
  • 老人常說的「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到底什麼意思?是真的嗎?
    三農觀察社為您解讀農村俗語——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大家都知道,很多時候老人經常會說一些奇怪的話,如果不請教的話,很難理解。其實有時候,我們常聽的農村俗語就是產生於老人之間的話家常,不過可別小瞧這些俗語,認為它們都是荒謬至極的。因為很多時候,這些俗語凝聚了老人一輩子的人生經驗,而有一些甚至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講「大門過於堂,家敗人丁亡」這句俗語。
  • 農村老輩說的「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這話如何理解
    在農村裡,對於走親戚都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每天的「行程」都是安排得慢慢的,初二去哪裡,初三初四去誰家等等。這樣的走親戚模式基本都是每年都一成不變的。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先去舅舅家,然後再去姑父、姨夫家。
  • 農村常見的一種傳統樹木,一方漲至三千還不願意賣,這是為何呢?
    導讀:農村常見的一種傳統樹木,一方漲至三千還不願意賣,這是為何呢? 在農村居住,感受到樹木數量確實比較多,對於種樹村民是非常有熱情的,不論是房前屋後還是一些邊角地帶,大家都不會放過,會種植上各種各樣的樹,幾年之後樹木成才還能賣錢,夏季還能夠起到遮蔭的作用,所以說種樹的好處是很多的,過去的農村樹木不但很多,樹木的品種也比現在豐富,像筆者這裡的河北南端,村子裡面最為多見的樹木就有榆樹、槐樹、苦楝樹、楊樹、杜梨樹、柳樹、椿樹等等諸多的樹木
  • 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而且還是當今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農村老人說:穿著縫,沒人疼,身上連,萬人嫌,是啥意思?啥道理
    而很多的農村俗語從農民發明之時起傳播到現在,不是通過書本和文字的記載來傳播,大部分都是農民一輩一輩的扣扣相傳。每個人腦海裡所熟知的農村俗語,基本上都是聽爺爺奶奶、父母或者是同村的長輩們交流時說出來的,而你記在了心裡。幾乎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農村俗語,簡潔有力朗朗上口還押韻。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3個農村俗語,大傢伙看看是什麼意思?講了什麼道理?
  • 為何農村老人常說,有福的人生六月,沒福的人生臘月,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為何農村老人常說,有福生在六月,沒福的人生正臘月,有道理嗎?在我們國家源源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我們後人沉澱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 在農村,為何老人總愛說自己99歲,裡面有什麼講究嗎?年輕人不懂
    在農村,為何老人總愛說自己99歲,裡面有什麼講究嗎?年輕人不懂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年齡都是比較私密的東西,有的人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年紀,還有的人也就非常識趣的不詢問別人的年齡。在農村,關於年齡也有非常多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