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六朝舊都南京已然是一派春意,街頭巷尾的樹上上,掛滿了含苞欲放的花蕾,羞掩嬌容,似乎等待著陽春三月的來臨。
春暖花開之際,受邀參加了在南京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九型人格研討論壇。論壇裡群英薈萃,收穫頗豐。
九型人格雖然是公認的實用性格工具,但是一直尚未被主流心理學所完全接納,理由就是九型的體系與主流心理學的體系並非「師出同門」。
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與當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境遇何其相似?如今「西學當道」的年代,中國傳統的哲學、中醫、音樂、思想,都受到了西學的挑釁。
有位前輩說,九型人格不必太過顧慮主流心理學的看法,讓所謂的主流心理學高居廟堂,任咱九型人格在江湖逍遙。
著眼於文化的發展或組織的建立,這份「灑脫」似乎少了一份責任感。
遙想佛教初入中原,由於習俗、信仰、文化等諸多原因受到了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的全力狙擊。
若當時的佛教徒抱著與世無爭的態度,對儒、道兩家的質疑置之不理,那麼佛家在中國可能早就查無此宗了。
可他們正面解答了本土宗教的質疑,難以調和的民俗習慣,也通過自我改變,吸收儒道的思想,以適應中國的水土,最終在中華大地站穩了腳跟,獲一席之地。
中醫從古至今流傳千年,和西醫根本上來說是兩個體系,本不需要相互認可彼此的權威性。
尤其是中醫裡面的經脈理論,一直無法被西醫理解論證,因為經脈實際上是一種「氣」,隨著呼吸的消失而消失,西醫又如何能夠通過解剖論證呢。
然而現實是,中醫如果需要發展,就必須得正面回應西醫的質疑,否則別說走向世界,就算在國內,發展的空間也相當有限。
「中國哲學」的出現於20世紀初,基於當時的國際態勢,一些中國學者開始試圖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論去解釋中國思想,哲學一詞也從日本重回中國。
中國思想與西方哲學的源起本就不同,用西方哲學的思維來闡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就是一種削足適履的行為。
但是為了讓世界了解,認同中國文化,為了中國文化能夠在國際土壤中發展,一大批學者殫精竭慮梳理中國哲學思想。
居廟堂之高,亦或處江湖之遠,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是當需要承擔起一份責任時,個人就算想要追求瀟灑,也必須是建立在盡責的基礎上。
中國本土化的九型人格需要正面回應主流心理學的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更為紮實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來回擊西方文化的質疑。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無論是身處廟堂,還是浪跡江湖,都應立足當下,不卑不亢,踏實地踐行那份責任,這才是君子的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