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與江湖:古代隱居者的三重境界

2020-12-19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

今天我們聊聊古代歷史中隱士隱居的故事。其實隱士在中國文化中是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許由和巢父。而且由於隱居的都是所謂的高人,出山的賢士在群眾心目中則是低於隱士一個檔次的,這就造成了中國文化中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是做了高官的人,在人前越是要說自己要不是受到皇上/先帝/恩師……的大恩,本來只想做一個遊山玩水的人云雲。

隱居文化

不論古代的讀書人如何在出世-入世,廟堂-江湖之間搖擺,其實都脫離不了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隱居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修齊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是古代每一個讀書人畢生追求的四大境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有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夢想。

但是基於殘酷的現實,許多寒門書生讀了書也不一定能做官,自己的溫飽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兼濟天下了。於是在這樣的困頓之下,一些讀書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清高,開始了隱居的生涯。

比如說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因為祖上陶侃得罪了王家,因此陶家備受排擠打擊。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鬥米折腰」大家一般認為是:我不願意為了區區五鬥米的官員俸祿就低三下四去求人。

陶淵明

其實陶淵明的上司恰恰就是仇家王家的王凝之,而且王凝之恰恰信奉五鬥米教。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不是有了另一種含義呢?

再比如一些讀書人,因為走傳統的科舉之路走不通,於是靈機一動改走隱居成名,然後成名後再出來做官的:「終南捷徑。」

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因為屢次考不上好名次,於是專門以著名隱士孟浩然的名義和達官顯貴交往,以便求得推薦給皇帝的機會。結果有一次孟浩然在大臣張說家中閒聊的時候,唐明皇突然來了,孟浩然沒地方躲於是只能藏到床底下。張說怕被說成刺客,於是不敢隱瞞,唐明皇於是就考孟浩然詩詞。結果孟浩然背了自己一首得意之作,其中有兩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聽就很不高興的說,你從來沒見過我,我又如何嫌棄了你?於是一次大好的機會就這樣沒有了,孟浩然終身也再沒能做官,只能背著隱士的名頭過了一生。

第二重境界:名利雙全

第二重境界可以說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狀態——名利雙收!

這種境界的讀書人一般都位極人臣,在他們的一生中,基本上完成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四大夢想。

範仲淹

在這個時候,位高權重的高管就開始顯擺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這個志向自然不是還要繼續把持權位,而是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了。

這一境界之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範仲淹,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之中,對於這種情況用一句話概括的非常完美: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

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所以,才誕生了著名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範仲淹這樣的就是大隱了。

第三重境界:立德立言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一個人只有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被稱為「三不朽」的境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

其實在隱居圈子裡,更注重或者是更欣賞的是立德、立言。

老子

能到達這一境界最著名的隱士要數道家祖師:老子、莊子。這二位可以說是第三重境界:立德立言的代表。

老子在周朝擔任圖書館管理員,閱遍群書,堪稱當時知識量最多的知識分子,連孔子都要去求教。後來老子辭職,騎青牛出函谷關,留下五千字道德經,之後就神龍見首不見尾。

莊子一生拒絕出仕,在著名的《逍遙遊》中表示:雖然龜殼在朝堂之上萬人敬仰,但是對於一隻烏龜來說,它恐怕堅決不做高高在上的龜殼,而更願意做一隻在泥裡開心生存的烏龜吧。

以史為鑑墨上桑評曰:廟堂與江湖,既矛盾又統一。許多人一邊貪戀世間繁華,然後又一邊希望通過短暫的隱居提升自己的內涵,美其名曰「靈修」、「辟穀」、「修行」……其實每個人的心境也是在隨時發生變化的,掙錢的時候嫌累,想要輕鬆的隱居生活;真正過隱居生活,沒有網絡、沒有美食、沒有社會的喧鬧,大部分人又能隱居幾天呢?

而且,從古至今,能真正達到隱居三重境界的人要麼富、要麼貴,真正看破紅塵的人極少。而普通人有誰會隱居呢?畢竟活著就很艱難了。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王國維有人生三重境界,金庸小說也有三重境界,很多人只看懂一重
    金庸小說的三重境界,你看透了第幾重?很多人只看懂了第一重金庸先生駕鶴西去,又引發了一股武俠熱潮,無數人在追憶、緬懷金庸先生,筆者也為金庸先生默哀「查大俠,一路走好」。王國維曾經在《人間詞話》中概括了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天下無毒》:廟堂之上爾虞我詐,江湖之地波譎雲詭
    近幾天看的《天下無毒:暗夜毒影》也是禁毒題材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從古代作品中看到與禁毒有關的系列文。文章開篇就令讀者看到了一個沒有太陽的天,天幕沉沉,雪漫長街。當權者的權力遊戲致使錚錚好漢命喪黃泉,而老百姓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用哭喊表達憤怒。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冷的不止是雪,還有人心。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水國學│廟堂與江湖
    有位前輩說,九型人格不必太過顧慮主流心理學的看法,讓所謂的主流心理學高居廟堂,任咱九型人格在江湖逍遙。著眼於文化的發展或組織的建立,這份「灑脫」似乎少了一份責任感。江湖居廟堂之高,亦或處江湖之遠,都是個人的選擇。但是當需要承擔起一份責任時,個人就算想要追求瀟灑,也必須是建立在盡責的基礎上。
  • 中國文人的隱居心態之一:孔子的道隱與莊子的心隱,誰更純粹?
    從知識分子隱居的目的來看,大概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無可奈何走向隱居之路的,一類是心甘情願藏身林泉煙海的,或者可以說,一類是真隱士,一類是假隱士。真隱士看透了世事的荒涼,以決絕的姿態告別紅塵,走向林泉走向內心的寧靜;假隱士則是將隱居作為求名求官的以退為進的手段,實現走出林泉走向廟堂的目的。
  • 模仿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被模仿者也不妨讀讀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以寬己懷「Imitation is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模仿是最真摯的恭維」模仿第一重境界抗壓能力和臉皮厚度成正比拿來主義向來是某些中國人的信念不僅於此,這一類模仿者還喜歡挑肥揀瘦擅長於對被模仿者評頭論足因為照葫蘆畫瓢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這一類案例也就屢見不鮮這個層級的江湖也是最熱鬧的
  • 從武俠小說裡看人生三重境界,掃地僧是至高的境界,你在第幾層?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演繹了各種各樣的江湖,什麼忠肝義膽,什麼兄弟反目,什麼血海深仇,什麼兒女情長在裡面變現的淋漓盡致。今天我們就從裡面來聊一聊人生的三重境界。1、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一重境界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境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所有在這一重境界裡的人看到的都是功名利祿。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我國古代美學認為,摹寫物景,大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傳達出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徵。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備,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徵外,還要進一步體現出蘊藏於事物形體中內在精神實質來。在古代詩詞中,對於落花的描寫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內容。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
  • 《龍門客棧》——胡金銓眼中的江湖與廟堂
    江湖是一個相對於廟堂的自由所在,這裡寄託了許多人的出世理想。江湖與廟堂,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似乎並不衝突。但是當社會秩序崩壞的時候,有識有志之士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實施自己的主張,所以,江湖俠士積極營救忠良之後,反抗朝廷惡勢力的壓迫,不惜犧牲自己維護正義。
  • 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一、金剛心人人皆可做學問,做大學問,成大成就,所以者何?人人都有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二、金剛心的性質本來不生,本來不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三、規律的性質規律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不可名狀,不可思議四、金剛心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二者是一,性質相同,本就是一一體兩用,唯心唯物,是為方便究竟是一,天人合一
  • 躬下身子,做一個謙卑的拾麥穗者——《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
    《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一書的完成,完全是機緣巧合。5年前的初夏,《看歷史》雜誌執行總編苑海辰先生找到我,希望我開一個專欄,他們已經想好了名字,說就叫「史記」。我當時一驚,連說使不得。我知道自己最多就是一個歷史愛好者,遠談不上研究。苑先生說,他們要的就是比較好看的歷史隨筆,不是那種書齋裡出來的專業爬梳。
  • 修煉「懷德自重」的三重境界
    宋太祖如此「敬畏」臣下,無關權勢利益,而是他深諳自重的修身之道,正如清文人申涵煜《省心短語》中所云,「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 古語有云,「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渾;人自重,不失之尊嚴」。「懷德自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黨員幹部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提出的諄諄囑託。
  • 古人隱居十六觀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後人借班孟的噴墨成文,指隱居者拓印行為。味象▽「味象」指品味由老莊之道所顯現的物象,即味道。
  • 「茶禪一味」的三重境界
    2001年10月19日,參加由中國河北省佛教協會、趙州柏林禪寺和韓國佛教春秋社、韓國名一園文化團共同舉辦的「中韓『禪茶一味,學術研討會」,我作了《禪林法語的智慧境界——「茶禪一味」,與禪茶表演闡釋》的發言,論文後在中韓兩國雜誌分別刊載文章中,我對「茶禪一味」的來由及相關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這次應邀到韓國參加關於「茶禪一味」,的學術研討會,使我有機會再次深入思考這一智慧概括。
  • 呆子茶話|飲茶的三重境界
    常聽說人生有三境界,不曾想喝茶也有三境界。雖然大家都喜愛喝茶,但喝茶的目的不相同喝茶的境界也不盡相同。大概可以分為:茶飲、茶藝、茶道三大塊。 有人會說,喝茶還講境界,不就是用來解渴嘛,如此為第一重境界。
  • 古人說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分別是指什麼?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通過不斷發展,衍生出了特定的社會形式,並產生了不少的固定詞語,比如形容社會人物複雜多樣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問題來了,「三教」指的是哪「三教」、「九流」是哪「九流」、「八大江湖」指的是哪「八大江湖」呢?
  • 王國維:成事業、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成事業、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2017-12-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的江湖究竟是什麼樣的?有兩種江湖最為真切!你知道嗎?
    ———— 周華健 《江湖笑》我們80後,是被武俠小說陪伴長大的一代,無江湖不武俠,武俠就是江湖!曾經年少輕狂,誰的心裡沒有一個美麗而又綺麗的江湖夢?江湖的故事,魂牽夢縈:「寶刀屠龍,武林至尊;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 紅星書評|章夫,先秦的抵達者、徘徊者與守望者
    今日,紅星新聞推薦章夫和他的新書《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因為這些年讀的閒書,大多是歷史、武俠、奇幻等江湖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他的書名正對我的胃口。剛開始,他只推送了幾篇文章讓我試讀,儘管字裡行間的廟堂與江湖不是我想像的武俠世界,但是史筆雄渾、人物鮮亮、敘事透著哲學光芒,令我有別樣驚喜。後來索性要了全部書稿,通讀了兩遍才禁不住感嘆:這,其實是一部先秦簡史。而章夫,正是先秦的抵達者、徘徊者與守望者。
  • 大咖王國維論畫,詞話三重境界以外的書畫多重境界
    大咖論畫一一王國維 人生三重境界以外的多重境界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 。先生《人間詞話》中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人回味悠長。先生書法好。他的著作多用毛筆書寫,行草瀟灑流暢、樸拙俊拔。小楷行雲流水、飛龍走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