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
今天我們聊聊古代歷史中隱士隱居的故事。其實隱士在中國文化中是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許由和巢父。而且由於隱居的都是所謂的高人,出山的賢士在群眾心目中則是低於隱士一個檔次的,這就造成了中國文化中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是做了高官的人,在人前越是要說自己要不是受到皇上/先帝/恩師……的大恩,本來只想做一個遊山玩水的人云雲。
不論古代的讀書人如何在出世-入世,廟堂-江湖之間搖擺,其實都脫離不了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隱居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修齊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是古代每一個讀書人畢生追求的四大境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有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夢想。
但是基於殘酷的現實,許多寒門書生讀了書也不一定能做官,自己的溫飽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兼濟天下了。於是在這樣的困頓之下,一些讀書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清高,開始了隱居的生涯。
比如說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因為祖上陶侃得罪了王家,因此陶家備受排擠打擊。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鬥米折腰」大家一般認為是:我不願意為了區區五鬥米的官員俸祿就低三下四去求人。
其實陶淵明的上司恰恰就是仇家王家的王凝之,而且王凝之恰恰信奉五鬥米教。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不是有了另一種含義呢?
再比如一些讀書人,因為走傳統的科舉之路走不通,於是靈機一動改走隱居成名,然後成名後再出來做官的:「終南捷徑。」
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因為屢次考不上好名次,於是專門以著名隱士孟浩然的名義和達官顯貴交往,以便求得推薦給皇帝的機會。結果有一次孟浩然在大臣張說家中閒聊的時候,唐明皇突然來了,孟浩然沒地方躲於是只能藏到床底下。張說怕被說成刺客,於是不敢隱瞞,唐明皇於是就考孟浩然詩詞。結果孟浩然背了自己一首得意之作,其中有兩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聽就很不高興的說,你從來沒見過我,我又如何嫌棄了你?於是一次大好的機會就這樣沒有了,孟浩然終身也再沒能做官,只能背著隱士的名頭過了一生。
第二重境界:名利雙全
第二重境界可以說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狀態——名利雙收!
這種境界的讀書人一般都位極人臣,在他們的一生中,基本上完成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四大夢想。
在這個時候,位高權重的高管就開始顯擺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這個志向自然不是還要繼續把持權位,而是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了。
這一境界之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範仲淹,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之中,對於這種情況用一句話概括的非常完美: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
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所以,才誕生了著名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朝!範仲淹這樣的就是大隱了。
第三重境界:立德立言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一個人只有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被稱為「三不朽」的境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
其實在隱居圈子裡,更注重或者是更欣賞的是立德、立言。
能到達這一境界最著名的隱士要數道家祖師:老子、莊子。這二位可以說是第三重境界:立德立言的代表。
老子在周朝擔任圖書館管理員,閱遍群書,堪稱當時知識量最多的知識分子,連孔子都要去求教。後來老子辭職,騎青牛出函谷關,留下五千字道德經,之後就神龍見首不見尾。
莊子一生拒絕出仕,在著名的《逍遙遊》中表示:雖然龜殼在朝堂之上萬人敬仰,但是對於一隻烏龜來說,它恐怕堅決不做高高在上的龜殼,而更願意做一隻在泥裡開心生存的烏龜吧。
以史為鑑墨上桑評曰:廟堂與江湖,既矛盾又統一。許多人一邊貪戀世間繁華,然後又一邊希望通過短暫的隱居提升自己的內涵,美其名曰「靈修」、「辟穀」、「修行」……其實每個人的心境也是在隨時發生變化的,掙錢的時候嫌累,想要輕鬆的隱居生活;真正過隱居生活,沒有網絡、沒有美食、沒有社會的喧鬧,大部分人又能隱居幾天呢?
而且,從古至今,能真正達到隱居三重境界的人要麼富、要麼貴,真正看破紅塵的人極少。而普通人有誰會隱居呢?畢竟活著就很艱難了。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