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約談了!微博熱搜停更一周】
6月10日,「新浪微博暫停熱搜一周」的消息火爆全網,我想,如果熱搜沒被暫停,可能「熱搜」就能登上自家的熱搜榜了。
至於暫停的原因,想必大家也關注到了,針對此前微博在蔣某輿論事件中,幹擾網上傳播秩序,以及傳播違法違規信息等問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約談了新浪微博負責人,責令其立即整改,並暫停更新微博熱搜榜一周。
消息一經發布,微博熱搜就再也沒更新過了,擺上一周,熱搜都變「餿」了。當然,買了推薦位的「618斷貨王」廣告,算是白撿了個大便宜,買一贈七,正好推廣到6月17號,活動臨近收官。
而對於我們普通圍觀群眾來說,這事也算一個喜聞樂見、大快人心,因為天下苦「熱搜」久矣!
【天下苦「熱搜」久矣!】
以往發生個什麼事,大家都習慣性地先去熱搜上看看,但是現如今的熱搜,幾乎成了營銷號和職業黑的天下:
常年掛著的都是些「某明星夜會前女友」、「某明星疑似出軌」,甚至明星換了個髮型、換了個妝容,也能上熱搜;
要不就是某某綜藝裡又出了什麼么蛾子,誰又懟誰了,誰又被罵哭了,每逢綜藝更新日,必有新花樣;
還有些十八線的小網紅,買了熱搜你都不知道他是誰,點進去才發現還是分手、複合、互撕那些事……
所謂的「熱搜體質」,其實就是狗血八卦博眼球,蹭了熱度,贏了流量,還要無奈地表白一句「無意佔用公共資源」。這麼一比,明明白白寫著「薦」的廣告位,都顯得比較真誠!
但或許有人要問了,可能圍觀群眾就是熱愛吃瓜吧,我們自己搜的多,給人頂上了熱搜,也怪不了別人啊。
天真了,朋友,你以為自己選擇的熱搜,實際上背後都是資本替你選好的。業內人士有句話說的一針見血:真正搜的多的,是被撤下的熱搜;你看到的熱搜,那基本是買好的熱搜。
【你以為的「熱搜」,真的是熱搜?】
實際上,從購買熱門關鍵詞、廣告推薦位到購買粉絲、轉評贊等等,每項「熱搜生意」都有著明碼標價。比如,有媒體就曾經曝光過微博熱搜價格表:實時熱搜前3名5萬、前5名4萬、前10名3.5萬、前20名3萬、前30名2.5萬、前50名2萬。不保證在榜時間,但一般會在榜幾小時,最終賣家按照在榜期間的最高排名收費。
熱搜時時更新,又總有人前赴後繼地爭著上。這門生意自然是賺得盆滿缽滿,甚至帶動起了一整條黑灰產業鏈。養號、賣粉、真人代刷、關鍵詞引流,甚至還有課程培訓,教你怎麼「發家致富」的技術。分工之專業,真是叫人瞠目結舌。
除了花錢上熱搜,也可以花錢撤熱搜。比如這次暫停熱搜的起因——蔣某輿論事件中,也有資本操控撤熱搜的現象。我不想看的,你非讓我看;我想看的,你又不給我看。
【我們需要一個真實的熱搜】
其實說起來,微博作為一種網絡社交工具,原本也曾經是眾多網友心中的一片白月光,甚至還曾經入選最受歡迎的APP。
從咱們普通小網民,到名流藝人,一開始大家都挺熱衷於在網上「織圍脖」的,也願意在微博上交友、吐槽、分享生活心情,暢所欲言。
剛開始,還有不少吃瓜群眾守著「熱搜」吃瓜,以為看到的「熱搜」,真的是網友「搜」出來的,可漸漸的卻發現,很多熱搜其實是買的,自己才是那個被逗的「瓜」。而一些我們真正想要看的重要新聞、想聽到的聲音、百姓關心的話題,卻被淹沒在了資本控制之下,得不到有效呈現。
要知道,熱搜之所以「熱」,正是因為大眾關注,能產生共鳴;大眾之所以去「搜」,正是因為欲知而未知。可是當下的熱搜,卻儼然成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想讓你上去就讓你上去,想讓你下來就讓你下來」。
這種對遊戲規則的隨意踐踏,嚴重幹擾了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也是對網際網路生態的破環。
我們需要的熱搜,它首先應是真實的,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以某個人或某個企業的意志為轉移。這既要求平臺足夠自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則,也要求「新聞當事人」克制衝動,避免懷有私利的幹預。
希望這次微博熱搜的處罰,也能給各流量平臺都敲個警鐘:公信力不能當「瓜」玩,公眾的耳朵更不是你能隨意關上和打開的。既不能違法買熱搜,也不能任性撤熱搜,任性妄為、操縱輿論,必然受到嚴懲。流量必須通往真正的價值,才具有真價值。
(更多內容請關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19:45《評新而論》,撰文: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韋笑 彭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