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雄(右)與皮定均(左)的珍貴合影。 本人提供
張力雄手繪的長徵路線圖。
本人提供2008年4月,老紅軍張力雄給孩子們介紹他長徵時三過草地的情況。
本人提供金陵晚報雙擁周刊記者採訪104歲老紅軍張力雄。練紅寧/攝
人物小傳
張力雄生於1913年,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1932年參加紅軍,曾擔任34師100團團政委、紅五軍團教導大隊政委等職,並隨紅五軍團三過草地。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張力雄又隨西路軍進入甘肅,親歷高臺血戰等,九死一生。西路軍失敗後,他輾轉回到陝北,此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任雲南省軍區政委、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州軍區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
近來,一個4歲小女孩依偎在104歲老將軍身邊唱兒歌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這對「相差一個世紀的祖孫」戳中了許多人的心坎。視頻中的老將軍就是104歲高齡的老紅軍張力雄。張老16歲投身革命,參加戰役戰鬥百餘次,六次死裡逃生。他參加了長徵前最後一仗——老營盤戰鬥;長徵結束前的最後一仗——華家嶺阻擊戰。抗戰時期,先在「抗大」6年,後率部輾轉華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中原突圍、淮海戰役、進軍大西南等。新中國成立後,他在西南、華東等地部隊工作多年,為鞏固國防、建設邊疆作出了貢獻……他在耄耋之年,仍堅持十餘個寒暑,親筆撰寫回憶錄、親手繪製「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軍事科學院原政委王誠漢上將曾評價他有老紅軍戰士「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本色。
記者專訪百歲老將軍
耄耋之年繪製「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
8月9日,金陵晚報雙擁周刊「追尋紅軍足跡」大型採訪行動來到張老將軍的家中。老將軍親切隨和,不時招呼大家「喝口水、吃塊瓜」。
這位走過1個世紀滄海桑田的「百戰將星,人民功臣」,依然是位和藹可親的鄰家爺爺,溫暖地關照著身邊所有的人。
隨著採訪的深入,那些已烙入生命的記憶湧來:「長徵,爬雪山過草地,苦得很、太苦了!我們只有一個信念,打過去、打過去,再艱苦也要打過去!」
據身邊工作人員介紹,老將軍傾力十多年,91歲高齡時寫成13萬餘字的回憶錄《難忘的徵程》,並用鋼筆親手繪製了「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
採訪中記者獲悉,大約10天前,張力雄將軍的兒子張欣欣剛剛代表父親為老家福建上杭縣通賢鎮障雲村捐款10萬元,設立獎教獎學金。並以此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
老將軍常說:「長徵有4多,走路多、戰鬥多、困難多、犧牲多!」這短短12個字,恐怕只有細細讀完回憶錄裡的文字,你才會明白裡面究竟包含了多少驚心動魄、生離死別!
回憶錄裡的長徵故事
老營盤戰鬥打完這一仗去長徵
「如果老營盤一戰標誌著我所在部隊開始長徵的話,後面的甘肅華家嶺戰鬥則是紅軍長徵的最後一仗。作為一名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老戰士,能有幸親身參加這一頭一尾兩次戰鬥,我感到無比光榮與自豪!」
——張力雄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迫退出中央蘇區,實施戰略大轉移,踏上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路。
熟悉紅軍史的人知道,漫漫長徵途中,紅五軍團一直擔任後衛,多次完成阻擊敵人的任務,為保障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因此榮膺「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張力雄正是「鐵流後衛」中的一員。長徵初,他擔任紅五軍團教導大隊政委。為掩護大部隊迅速撤離,紅五軍團和兄弟部隊一道,與國民黨軍隊周渾元、羅卓英部在興國縣老營盤白雲山下激戰三天兩夜。這是中央紅軍長徵前的最後一仗,如果擋不住敵人,就會影響中央縱隊及時撤出,影響整個戰略轉移的計劃。張力雄接到命令:帶800多名學員參加阻擊戰。由於敵人超過紅軍十倍,又有空軍支援,阻擊戰打得極其艱苦。學員們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頂住了敵人的輪番攻擊,斃傷大量敵人。完成阻擊任務後,還未及休整,又接到緊急命令要在第二天拂曉前渡過於都河。
翻越夾金山 林子裡竄出一群「怪獸」
「夾金山是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雪山,上下70餘裡,當地歌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張力雄
張力雄率教導大隊隨紅五軍團先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搶渡烏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險,1935年6月18日到達夾金山腳下。第二天早晨,大家吃過糊糊就準備登山。張力雄從過大渡河開始,就一路上「打擺子」,為讓他翻過夾金山,醫生把全大隊僅有的三支奎寧給他用了一支。
大家一路攙扶,一路鼓勵,終於爬上了夾金山頂。下山的路上,林子裡竄出了十多頭從沒見過的「怪獸」!有如水牛,全身長著黑白相間的長毛,尾巴像小掃帚似的,頭上還長著一對尖角。學員宋前膽子大,立即拔出刺刀準備當「打怪英雄」。「怪獸」見狀,飛快地逃跑了。戰士們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一時忘記了身上的疾病、飢餓和疲勞。
整整一天,大家翻過夾金山到達達維村。看到村子裡幹活的犛牛,才知道「怪獸」是藏胞勞動的好幫手。
三次過草地 小戰士誤食毒草留遺言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我曾親眼目睹許多戰友在身邊倒下。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在我記憶中漸漸模糊了,唯有一位紅軍小戰士的遺言,幾十年來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張力雄
紅軍走過的草地,暗布沼澤,滿目烏泥黑水,雨霧瘴氣交融,根本就無路可走,被稱為「死亡地帶」。
張力雄晚年回憶起「三過草地」,百感交集。第三次過草地時,野菜、草根很難找到,為了生存,戰士們不得不冒險吃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新兵團就跟在張力雄身邊的15歲小戰士賴國標,把過草地前準備的榆樹皮末子多吃了一點,又喝了一種不知名的野菜湯,不久腹部膨脹,大便堵塞。大家趕緊灌腸搶救,手摳大便,都無濟於事……彌留之際,他斷斷續續對張力雄說:「有機會的話……給我家捎個信……告訴我的父母……我也參加了紅軍長徵……」
小戰士的遺言讓張力雄終生難忘。全國解放後,他多次到賴國標的家鄉尋找他的親人,但查遍了長汀縣所有革命烈士的名單,都沒有找到「賴國標」這個名字,也許這是他參加紅軍後改的名字吧!
★紀念戰友皮定均(節選)
●1943年到1945年正值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歲月。我和定均同志(皮定均,開國名將。1955年授銜時毛澤東指示「皮有功、少晉中」,成為軍史佳話)並肩戰鬥,共同參加了林南戰役、水林戰役、豫西戰役等。其中打了四次殲滅戰,殲敵7000餘人,開闢了太行七分區和豫西六分區。定均同志敢於鬥爭、指揮果斷、靈活機動,常常親臨第一線,是一位英勇善戰的虎將!
●1945年初夏河南軍區組織伏牛山戰役。定均同志為臨時前線指揮部總指揮,我為政治委員。打得激烈時,他和我還冒著密集彈雨,跟突擊隊衝上圍牆指揮戰鬥。攻打背孜街的35團和37團以勇猛的動作,只用了40多分鐘就全殲守敵一個團,我軍傷亡極少,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快速殲滅戰。事後,許多同志都讚嘆道:「皮司令員真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將才啊!」
●1946年6月上旬在縱隊參加研究中原突圍問題的潑陂河會議後,我和皮定均同志就各奔東西了。臨別時,曾互在對方的本子上寫下了「誰死了,就給誰送個花圈」。後來,我們在淮海戰役中又見面了,談起小本子上的留言時,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1976年7月7日我正在福州開會,定均同志不幸遇難的噩耗傳來,我悲痛得幾乎暈了過去。追悼會上,我含淚悲痛地在定均同志靈前獻上花圈,履行了中原突圍時許下的諾言。安息吧,我敬愛的老戰友皮定均同志!
★「全軍健康老人」的長壽秘訣
堅持鍛鍊,適度飲食
據工作人員介紹,張力雄將軍百歲高齡時依然腰不彎,背不駝,行動自如,思維清晰,聲音洪亮,曾被評為南京軍區和全軍健康老人。
張將軍曾親自總結了以下幾點長壽秘訣:
心態好。即使碰到不開心的問題,也多往好處去努力,沒有太多的抱怨情緒。
持之以恆的活動鍛鍊,以及適度的飲食調配。百歲以前,每天堅持散步三四次,每次約20分鐘。每天早晨起床前,先從眼皮開始,一直到腳底板進行全身按摩。
起床後做健身操:雙腳分開下蹲成騎馬式,雙手捏拳左右交替前後轉動20次;左(右)手叉腰右(左)胳膊前後轉動各10次; 衝拳式運動20次;腰和臀部同時前後運動20次,左右運動和轉動各20次; 雙膝彎曲起落10次、轉動20次。最後雙手分別拍打左右雙臂和雙腿若干次結束。動作麻煩,但堅持幾十年,很見成效。
飲食方面:早晨洗漱後,先喝幾口白開水,每天堅持飲用綠茶。一日三頓飯:早餐是麵包鮮奶、一個鮮蛋、少量幹點心;午餐一小碗米飯,一葷一素一湯;晚餐是一小碗大米或小米或玉米等雜糧稀飯,外加一個饅頭,加素菜。八成飽就不吃了。
相信科學,尊重醫生,不諱疾忌醫,有病及時求治,思想上既不緊張,也絕不麻痺大意,對疾病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