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探險家的第一個腳印
文·圖/葉永烈
歐洲給我的印象是,青銅雕像比比皆是。雖說南非也有青銅雕像,卻遠沒有歐洲那麼多。
從開普敦往東,在印度洋沿岸的一座風景如畫的小城,在前是茵茵草坪、後是藍藍海灣的地方,在高高的青石基座之上,矗立著高高的青銅雕像。
基座上鐫刻著他的大名:Bartholmeu Dias。他的中譯名為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迪亞士又譯為狄亞士。
迪亞士的出生日期大約是1450年,而去世的日期卻異常精確——1500年5月24日。迪亞士,葡萄牙著名的探險家,歐洲白人落在南非土地上的第一個腳印,就是他的腳印。
在摩梭灣矗立迪亞士的銅像,因為他第一次登陸南非,第一個落在南非的腳印,就落在摩梭灣。從此,歐洲白人叩開了南非的門扉。那海灣叫作摩梭灣(Mossel Bay),又譯為莫塞灣。雕像上的人物手持利劍,穿著長靴。
摩梭的英文原意是淡菜,因為這個海灣盛產淡菜。摩梭灣,現在成了南非的第七大港口,盛產天然氣,由於景色優美,號稱是「南非的夏威夷」。
一個葡萄牙的探險家,怎麼會遠道來到南非的摩梭灣?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制了東西方交通要道,設置重重關卡,對過往商旅課以重稅。於是,歐洲的商人們藉助於探險家,試圖打通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從歐洲來到亞洲,到印度去、到中國去、到日本去。
對於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積極性最高的,竟然是葡萄牙。別看今日葡萄牙,不過是歐洲的一個小國。然而在15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這「兩牙」卻是歐洲的航海大國,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航海強國,他們擁有龐大的遠洋船隊和高超的航海技術,而且還有稱霸世界的野心。
好望角、開普角全景
迪亞士雕像
地處歐洲西南的葡萄牙與西班牙,隔著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葡萄牙與西班牙的航海家們早就對非洲大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一次次從大西洋來到非洲大陸的西海岸。他們堅信,一定能夠繞過非洲大陸,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朝亞洲進發。
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決心打通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通道。葡萄牙航海家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受約翰二世之命,執行這一艱難任務。
巴爾託洛梅烏·迪亞士出生於航海世家,有航海經驗,所以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命他率領一支由3條船組成的探險隊,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以求繞過非洲,打開一條通往印度、通往亞洲的航路。
1487年7月,迪亞士率隊從葡萄牙首都裡斯本出發。
在行進中,迪亞士發現,兩艘武裝大帆船前進的速度很快,而補給貨船拖了後腿。他下令把貨船上的補給品分裝到兩艘武裝大帆船上去,讓補給貨船返航裡斯本。這樣,迪亞士所率船隊的前進速度大大加快。
一路上順風順水。向南,向南,沿著非洲大陸西海岸一路向南。迪亞士率隊先是到達非洲大陸西海岸加納的埃爾米納,然後經過剛果河口和克羅斯角,在1488年1月間抵達現屬納米比亞的盧得瑞次。迪亞士的船
好望角、開普角全景隊,繼續南下,來到現今南非的西海岸。就在迪亞士慶幸行船順利之際,風雲突變,風暴驟起。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朝兩艘大帆船襲來。
迪亞士急急下令:「落帆!向西行駛!」這場大風暴,差一點使迪亞士船隊遭受滅頂之災。經過整整十天的殊死搏鬥,風暴終於過去。這時迪亞士下令:「升帆!向東行駛!」可是幾天過去,依然不見陸地的蹤影。迪亞士百思不得其解。就在這時,一個靈感閃過迪亞士的腦海:莫非是在風暴襲來的時候,把帆船推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使船隊進入非洲大陸東海岸,進入印度洋。
迪亞士下令:「向北航行!」經過幾天的航行,前方果真出現陸地的黑影!整個船隊沸騰了。船隊向陸地前進,來到一個漂亮的海灣。船隊抵達的地方,就是摩梭灣。抵達的時間,是1488年2月。就這樣,迪亞士踏上南非、踏上摩梭灣,留下第一個歐洲人的腳印。
在摩梭灣,迪亞士見到當地土著黑人在那裡放牧牛羊,便把那裡命名為牧人灣,亦即摩梭灣。迪亞士在興奮之餘,決心繼續向東航行,以求橫渡印度洋,前往印度。但是大多數船員表示反對,因為他們經過十天驚心動魄的風暴襲擊,已經精疲力竭,巴不得早日回到葡萄牙。
迪亞士無奈,只得下令返航。
迪亞士在返航途中,經過前些天遭遇大風暴的地方,亦即非洲的最南端。葡萄牙歷史學家巴若斯曾經這樣描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
1488年3月12日,迪亞士率隊在岬角登陸,在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紋徽、十字架等等,以紀念這一重大發現。
1988年,為了紀念迪亞士發現好望角500周年,南非人及葡萄牙人共同複製了迪亞士乘坐的大帆船,並從葡萄牙首都裡斯本沿著迪亞士當年的路線,於1988年2月3日抵達南非摩梭灣。從此這艘大帆船就成為摩梭灣迪亞士紀念館中重要的展品。
由於迪亞士發現了好望角,在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船隊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線。1499年9月1日,達·伽馬率隊返回裡斯本。從此,歐洲到亞洲的航線被打通。
「好望角之父」迪亞士,在好望角畫上生命的句號,終年50歲。為了紀念迪亞士,南非設立了「迪亞士節」。據報導:由於迪亞士發現了摩梭灣和好望角,摩梭灣從15世紀末就成為歐洲的航海家前往東方的停靠點,也成為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地方。
摩梭灣市長介紹說,526年前的那場航海事件改變了南非的文化,迪亞士和他的船隊在摩梭灣遇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奎奎人,並和他們交換物品,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歐洲文明和非洲本土文明最早的碰撞。我們將迪亞士節的主題定位「文化的碰撞」,就是為了展示在這裡存在的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如何相互尊重,和平相處。
1988年,為了紀念迪亞士發現好望角500周年複製的當年迪亞士乘坐的大帆船
自從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開闢東方航線之後,歐洲到亞洲的過往船隻往往在摩梭灣停靠,以補充淡水。葡萄牙一位名叫派得羅的指揮官率領航海船經過摩梭灣時,把一封信塞在長筒馬靴裡,掛在樹上,拜託從這裡返航的水手帶回葡萄牙。第二年,一位英國東印度艦隊的指揮官在返航時,途經摩梭灣,發現了樹上的靴子,發現了靴子裡的信。東印度艦隊的指揮官在葡萄牙停靠時,寄出了這封信。
誰是發現好望角的第一人,近年來引起爭議。有人指出,不是葡萄牙人迪亞士在1488年第一個發現好望角,而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好望角。還有人指出,這個中國人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是全國範長江新聞獎得主、《武漢晚報》高級記者範春歌,她從2000年7月11日起,踏上了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的徵程。2005年,範春歌出版了《追尋鄭和下西洋——被遺忘的航行》一書。範春歌在書中寫有:南非駐華大使館的代辦霍傑士先生曾經向她透露,最早到達好望角的航海家應該是中國人,而佐證這一發現的地圖有一份複製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國會,範春歌終於見到了這張名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地圖。南非的朋友說這張海圖是1402年由中國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訂,李薈詳細校對,由權近補充朝鮮和日本部分,最後在絹上繪製完成的。這張圖上描繪的世界盡頭正是好望角!這幅地圖繪製完成後,由一名朝鮮使者帶回朝鮮,日本侵朝時又被擄掠到日本,目前密藏在日本一所大學中。南非國民議會的議長在訪問日本時,得到了一件複製品。範春歌認為這幅海圖以大明王朝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雖然地圖把南亞次大陸和中國版圖畫在了一起,但非常精確的標出了好望角,畫出了非洲西海岸,這說明中國人在這幅地圖繪製的1402年之前,就已經發現並繞過了好望角!範春歌指出,鄭和船隊初航的時間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個繞過好望角的並非鄭和,究竟是誰,還有待考證。
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上海市作家協會一級作家。《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目前,作者致力於「行走文學」的創作,著有「葉永烈看世界」系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