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潮州攝影師李偉浩從出生起就隨父母渡江,十年如一日。韓江的風風雨雨與人世辛酸伴隨他成長。幾十年來,李偉浩拍照無數,最心儀的還是關於韓江的照片。那是80年代珍貴的黑白照,是來自80年代的詩意。
母親河韓江攝影/李偉浩 撰文/張新民
原文轉載自津門網
潮州古城、韓江和湘子橋 ©李偉浩網際網路時代,穿越空間好像已經不是問題——住在黑龍江邊上的人,動一動手指頭,瞬間就可以點開韓江邊上各色各樣的餐館招牌,看看這桌人在怎麼享用潮菜。可是,現代人要想知道漢武帝那天中午用的是什麼膳,就只能根據太史公的文字,以及漢墓裡的壁畫、磚雕來想像了。想像因人而異,可以五花八門,但基本上不著邊際。邊際,就是某種物質所承載的當時:時間。
時間,不可倒流,不可複製,就像浩蕩的江河水。
洪水浸滿潮州東門廣場 ©李偉浩人這種生靈,從一開始進化,就懂得擇水而居。而人類的文明,總是離不開河流。底格裡斯河,幼法拉第河,尼羅河,恆河,黃河長江,密西西比,亞馬遜......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大河流域演進史。
江河蘊育了文明。
船如梭橫織江中錦繡 ©李偉浩急流奮進 ©李偉浩在中國的版圖上,韓江不算大,幹流總長才四百多公裡,但年徑流量卻高達251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年徑流量的四成,足見其能量。韓江古稱惡溪,傳說這裡曾經是鱷魚的樂園,足見其荒蠻。公元819年,韓愈來了,治惡鱷,疏河道,興教育,舉人才,遂瀾安船順,百業繁茂。韓江,因為有了詩的基因而優雅,潮汕,則由於韓江的潤澤,得享「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譽。
「三山環拱一水圍」,韓江入海,恩惠潮州。自東晉以來一千六百年,潮州都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州的興盛,離不開韓江,潮州人和韓江的緣,是血緣。
早晨的韓江 ©李偉浩潮州本土攝影家李偉浩出生時,其父已在溪東(韓江東岸)的鄉裡教書。要去鄉校,必須在鯉魚臍渡口乘船過江。襁褓時被父母抱著背著,大一點拉著父母衫裾,再大一點跟著父母屁顛屁顛,十年如一日,周末回家,周日回校。韓江的風風雨雨,人世的酸甜苦辣,伴隨他成長,影響他拍照。幾十年下來,拍了無數照片,而自己最心儀的,只有關於韓江的照片。
渡 ©李偉浩沙溪壩、東門頭、湘子橋......出城進城的、離鄉返鄉的、擺攤買賣的、裝貨卸貨的,一張張黑白照片,一幅幅社會生活畫卷,飽含著韓江之子對這條江、對這座城、對鄉裡鄉親的摯愛。讀這些照片,不由得想起一首歌: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桃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拉縴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且慢,這詩意,這畫面,是1980年代。
進城去 ©李偉浩水上運輸線 ©李偉浩三十年,四十年,彈指一揮,天翻地覆。新時代,新氣象,千裡之外可以點菜訂房,五洲之間可以視頻說話,但是韓江的過去,卻越來越模糊,白帆遠去,碧空稀罕。人在光怪陸離中,不忘穿越,但是要穿越時間,要想看見三十年四十年前的韓江,僅有想像力是不夠的,還得有承載時間的某種物質,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留下來的建築、文字、繪畫、影像。
李偉浩1980年代有關韓江的照片,是為珍貴。
湘子橋、鳳凰塔和船 ©李偉浩求醫路上 ©李偉浩踏著洪水走向湘子橋 ©李偉浩出行 ©李偉浩打工去 ©李偉浩江邊漫步 ©李偉浩潮州東門車站 ©李偉浩買賣河沙 ©李偉浩挑江水煮飯的年代 ©李偉浩運輸忙 ©李偉浩攝影師簡介李偉浩曾任潮州日報社新聞攝影記者、攝影部主任、副總編輯。現為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第六、七、八屆理事、2000年至2015年任潮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現為名譽主席。
極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選國內外優秀攝影師們關於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極光視覺將要推出的「江河影像•個人記憶」影像徵集與資助計劃,激發和資助年輕攝影師關注身邊的「江河」。如果你也有關於江河的影像作品,歡迎投稿!(請把作品圖和文字發送到郵箱:914127901@qq.com,並附上聯繫方式。)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江河影像,韓江,攝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