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80年代的詩意黑白照片

2020-12-15 澎湃新聞

韓江,80年代的詩意黑白照片

2019-06-27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扛木頭,《母親河韓江》©李偉浩

潮州攝影師李偉浩從出生起就隨父母渡江,十年如一日。韓江的風風雨雨與人世辛酸伴隨他成長。幾十年來,李偉浩拍照無數,最心儀的還是關於韓江的照片。那是80年代珍貴的黑白照,是來自80年代的詩意。

母親河韓江

攝影/李偉浩  撰文/張新民

原文轉載自津門網

潮州古城、韓江和湘子橋 ©李偉浩

網際網路時代,穿越空間好像已經不是問題——住在黑龍江邊上的人,動一動手指頭,瞬間就可以點開韓江邊上各色各樣的餐館招牌,看看這桌人在怎麼享用潮菜。可是,現代人要想知道漢武帝那天中午用的是什麼膳,就只能根據太史公的文字,以及漢墓裡的壁畫、磚雕來想像了。想像因人而異,可以五花八門,但基本上不著邊際。邊際,就是某種物質所承載的當時:時間。

時間,不可倒流,不可複製,就像浩蕩的江河水。

洪水浸滿潮州東門廣場 ©李偉浩

人這種生靈,從一開始進化,就懂得擇水而居。而人類的文明,總是離不開河流。底格裡斯河,幼法拉第河,尼羅河,恆河,黃河長江,密西西比,亞馬遜......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大河流域演進史。

江河蘊育了文明。

船如梭橫織江中錦繡 ©李偉浩急流奮進 ©李偉浩

在中國的版圖上,韓江不算大,幹流總長才四百多公裡,但年徑流量卻高達251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年徑流量的四成,足見其能量。韓江古稱惡溪,傳說這裡曾經是鱷魚的樂園,足見其荒蠻。公元819年,韓愈來了,治惡鱷,疏河道,興教育,舉人才,遂瀾安船順,百業繁茂。韓江,因為有了詩的基因而優雅,潮汕,則由於韓江的潤澤,得享「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譽。

「三山環拱一水圍」,韓江入海,恩惠潮州。自東晉以來一千六百年,潮州都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州的興盛,離不開韓江,潮州人和韓江的緣,是血緣。

早晨的韓江 ©李偉浩

潮州本土攝影家李偉浩出生時,其父已在溪東(韓江東岸)的鄉裡教書。要去鄉校,必須在鯉魚臍渡口乘船過江。襁褓時被父母抱著背著,大一點拉著父母衫裾,再大一點跟著父母屁顛屁顛,十年如一日,周末回家,周日回校。韓江的風風雨雨,人世的酸甜苦辣,伴隨他成長,影響他拍照。幾十年下來,拍了無數照片,而自己最心儀的,只有關於韓江的照片。

渡 ©李偉浩

沙溪壩、東門頭、湘子橋......出城進城的、離鄉返鄉的、擺攤買賣的、裝貨卸貨的,一張張黑白照片,一幅幅社會生活畫卷,飽含著韓江之子對這條江、對這座城、對鄉裡鄉親的摯愛。讀這些照片,不由得想起一首歌: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桃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拉縴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且慢,這詩意,這畫面,是1980年代。

進城去 ©李偉浩水上運輸線 ©李偉浩

三十年,四十年,彈指一揮,天翻地覆。新時代,新氣象,千裡之外可以點菜訂房,五洲之間可以視頻說話,但是韓江的過去,卻越來越模糊,白帆遠去,碧空稀罕。人在光怪陸離中,不忘穿越,但是要穿越時間,要想看見三十年四十年前的韓江,僅有想像力是不夠的,還得有承載時間的某種物質,也就是在那個時間段留下來的建築、文字、繪畫、影像。

李偉浩1980年代有關韓江的照片,是為珍貴。

湘子橋、鳳凰塔和船 ©李偉浩求醫路上 ©李偉浩踏著洪水走向湘子橋 ©李偉浩出行 ©李偉浩打工去 ©李偉浩江邊漫步 ©李偉浩潮州東門車站 ©李偉浩買賣河沙 ©李偉浩挑江水煮飯的年代 ©李偉浩運輸忙 ©李偉浩

攝影師簡介李偉浩

曾任潮州日報社新聞攝影記者、攝影部主任、副總編輯。現為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第六、七、八屆理事、2000年至2015年任潮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現為名譽主席。

極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選國內外優秀攝影師們關於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極光視覺將要推出的「江河影像•個人記憶」影像徵集與資助計劃,激發和資助年輕攝影師關注身邊的「江河」。如果你也有關於江河的影像作品,歡迎投稿!(請把作品圖和文字發送到郵箱:914127901@qq.com,並附上聯繫方式。)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江河影像,韓江,攝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李偉浩紀實攝影作品賞析 ·《母親河、韓江》
    扛木頭買賣河沙沙溪壩、東門頭、湘子橋......出城進城的、離鄉返鄉的、擺攤買賣的、裝貨卸貨的,一張張黑白照片,一幅幅社會生活畫卷,飽含著韓江之子對這條江、對這座城、對鄉裡鄉親的摯愛。讀這些照片,不由得想起一首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桃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拉縴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且慢,這詩意,這畫面,是1980年代。
  • 80年代男星黑白照,個個容貌俊美,卻又充滿男兒氣概
    原創 DJ雅清 老電影的那些事前幾天,我們請大家欣賞了一組80年代女明星的罕見黑白老照片,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有許多網友留言說,在80年代,也有許多優秀的男明星,深受觀眾喜愛,希望有機會能再次重溫他們年輕時的風採。
  • 80年代老照片:蛤蜊油,黑白電視機,錄音機,都已成為歷史!
    80年代老照片:蛤蜊油,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日常化妝品,在那個年代以獨特的包裝迅速火遍整個中國。80年代老照片:圖為燕牌縫紉機,在那個年代這種都相當於大件,在那個縫縫補補的年代基本上能有這樣一臺縫紉機可以說省去很多時間。80年代老照片:黑白電視機,那時候條件比較差,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的人家很定一到晚上家裡會爆滿,特別是農村。
  • 無ps年代:80年代帥爸照片匯
    無ps年代:80年代帥爸照片匯
  • NBA各年代最強二人:80年代黑白雙煞,科比不是00最強,沒有鯊魚
    今天和曉曉一起來看一看,80年代黑白雙煞,科比不敵一人。60年代:拉塞爾、張伯倫拉塞爾和張伯倫可以說是NBA最早的兩個超巨了,拉塞爾也被認為是60年代最強的球員了,其實單論個人實力拉塞爾並不如張伯倫,畢竟遠古神獸的個人實力實在是太變態了,不過要論團隊能力,帶隊能力,拉塞爾無疑要比張伯倫高太多太多,畢竟指環王11個總冠軍戒指不是白拿的。
  • 遊記:韓江江畔燈光璀璨
    在峴港的這幾天,幾乎天天能夠看到韓江,這是貫穿整個城市的一條河流。我在大巴車上拍過好多韓江照片,這些照片都放在「美麗風景隨處可見」的標題下面,在「韓江」標題下的照片都是在江邊遊覽時拍照的,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角度來觀賞這條城市中的河流。
  • 黑白照片背後的秘密
    數碼黑白照片15年前我進入攝影這個行業,當時正好是膠片攝影的最後時代,沒過兩年數碼單反便開始普及,今天單單要講黑白攝影,在黑白攝影的世界裡,膠片與數碼的區別真的超級大,甚至到現在也可以說完全秒殺數碼黑白膠捲黑白照片的魅力其實很難用語言去說,那種簡單寧靜,直擊內心。只有當你站在一張手工製作的黑白照片的面前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靈魂。要說傳統黑白攝影,膠片便是第一道門。
  • 彩色照片當道,為什麼黑白攝影能經久不衰?
    黑白照片則是一種減法,是一種過濾,讓觀賞變得簡單,畫面只有影調,能讓人一眼進入圖片的氛圍和主題。中國畫把墨分五色作為創作技法的核心,強調「知白守黑」,水墨畫與書法的黑白二色,始終貫穿在中國人千年的審美觀中,即使在彩色、顏料出現之後,黑白藝術仍有其獨特的魅力。
  • 視界|八十年代黑白影像裡的沃霍爾、巴斯奎特……
    閉館前的展廳現場她的黑白攝影系列《80年代的藝術家肖像》最近在紐約派屈克·帕裡什畫廊(Patrick Parrish Gallery)展出,呈現了30多幅定義了1980年代紐約藝術的藝術家、演員和作家的肖像。
  • 不用PS也能給黑白照片上色?3分鐘教你用手機玩轉黑白照片轉彩色
    沒有了色彩約束的黑白攝影更加的純粹,剩下的只有黑白灰、光影及層次的變化,同時也深受眾多攝影師及攝影愛好者的喜愛。彩色照片轉黑白是非常輕鬆方便的,套個黑白濾鏡,或者直接降飽和度就可以完成這個操作,那麼反過來,將黑白照片轉彩色是否也可以輕鬆實現呢?
  • 讓韓江秀水長清——廣東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高分通過驗收
    ,讓韓江秀水長清」的重要指示。曾被評為「最美家鄉河」的韓江再次受到水利部評審專家的青睞,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7個示範河湖建設名錄。在南部地區,僅有韓江潮州段和莆田市木蘭溪兩條河流入選。韓江潮州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的成功入選和此次高分通過驗收,是水利部對韓江流域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及流域綜合治理成效的充分肯定。
  • PS教程-黑白照片上色
    本篇教程通過PS把原本是黑白的照片變成彩色,日常生活中,我們見的最多的都是彩色照片,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後期把原本是黑白的照片變成彩色呢?通過教程來學習一下,其中我們會用到圖層蒙版,和原本黑白的圖片發生一點微妙的反應,看看最後被改成彩色的照片和預想的一樣不一樣吧。
  • 115張黑白照片,記錄古巴25年的魅力與傳統
    「我看到的古巴是一個黑白的世界,」 帕加內利回憶道。他還記得,穿著現代服飾站在人群中的自己是多麼的顯眼;莫斯科維茨的車隊——馬路上僅有的幾輛車,在馬路上行駛時,因坑坑窪窪的路面而顛簸不堪。「我還以為自己穿越到幾十年前,或者進入了一個像暮光之城一樣的世界,所有發生的奇怪的事情都無法解釋。」然而,他發現每一次的到訪都增加了他對古巴人民生活方式的好奇。
  • 從80年代開始拍胡同,他用10萬張照片記錄老北京變遷
    原標題:從80年代開始拍胡同,他用10萬張照片記錄老北京變遷爆肚馮的馮四爺,我有一次路過,他在門口正和街坊侃呢,我咔嚓給拍一張片子。他從80年代開始拍北京胡同,共拍了近十萬張。年代至今,走街串巷三十餘年,給北京胡同留下了將近十萬張歷史底片。
  • 韓江機械,自主創新--打破海外在DRD二片罐領域的技術壟斷
    1940年代英國發明二片罐,並應用於罐頭行業,從而引發了罐頭容器製造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此後,國際上幾家公司相繼研究出鋁製衝壓罐的成型技術。1963年先後研製出DRD衝拔拉伸法和DWI變薄拉伸法等制罐技術與工藝。上世紀70年代二片罐的製造技術已基本完善,世界各國相繼引進二片鋁罐生產線,80年代初-90年代我國也開始引進二片衝壓罐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
  • 上世紀80年代十部經典偵破老電影,全部看過的,才能稱作是偵探迷
    《405謀殺案》,這是一部被嚴重忽視的影片,這部80年代的黑白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極重要的的地位,可以說是20世紀最出色的華語懸疑片之一,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偵探片。僅僅影片開頭那個女人走在黑夜街上的長鏡頭,就在當時轟動一時。
  • 厄恩斯特·哈斯的彩色世界:彩色和黑白的決定性瞬間並不一致
    Coleman)對哈斯一生攝影創作的評述,他稱哈斯是一位「匆忙的影像畫家」,這不僅因為哈斯的影像風格與50年代紐約派攝影師有共同之處,都帶有詩意的視覺體驗,還因為他在攝影語言的實踐上始終活躍而高產,包括致力於彩色攝影、出版專著以及晚年對視聽形式的大膽試驗。其二,是哈斯自己談黑白與彩色的關係。 這位彩色攝影的先驅,他的作品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豐富!
  • 老底片翻拍,轉成電子照片,這樣給黑白照片上色
    我們先來看看,今天的內容是把老底片翻拍成正常電子照片,然後再給黑白的照片上色,比如下圖這個樣子:上圖左邊為我們都見過的黑白老底片,右邊為41圖片老照片修復工作室使用數碼技術翻拍修復後,使用PS軟體相當於手工上色的效果。
  • 「左聯」名人為何在韓江流域湧現?
    常被認為是偏安一隅、保守排外的粵東地區,卻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成了新興事物登陸的碼頭,新興思潮激蕩的前灘。「實際上,近代以來的潮汕是相對比較開放的。」黃景忠指出。這是為何?韓江是粵東第二大河,幹流總長400多公裡,上遊由梅江和汀江匯合而成,之後由北向南流經潮州、汕頭二市,注入南海。
  • 在沒有掃描儀、印表機的年代,膠片是怎樣衝洗成照片的。
    在那個年代,大部分的攝影從事攝影工作及愛好攝影創作的人們要麼是單位配備專業暗房,要麼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簡易暗房。當然,這種稱之為簡易的暗房完全可以簡易到在需要時將衛生間換一個紅色的燈泡,然後能放進一張小桌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