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大年初七。對於上班族而言,這是春節之後的開工首日。在蕪湖,一場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談資,正在坊間被津津樂道。對於江城市民而言,家鄉美食繼《舌尖2》與《一城一味》後,能夠再次亮相央視,無疑是新一輪對味蕾的「挑逗」,與家鄉情結的別樣釋放。彼時,剛在頭一天晚上的節目中出過鏡的童春年和四季春的「掌門人」張東昌,正用手機翻看節目在蕪拍攝的花絮照片,一邊回憶,一邊侃侃而談。》》》推薦閱讀:合肥5人包廂裡吃火鍋煤氣中毒 春節期間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真不少
背後故事耐人尋味
在美食中嘗百味人生,在影像中品味道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千呼萬喚始出來,於春節期間火熱開播。而在2月21日晚間播出以「宴」為主題的節目中,蕪湖一場生日宴背後的饕餮美食與餐飲文化則得到影像式的傳播。作為節目的「參與者」,相比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鏡頭,《舌尖3》在童春年和張東昌看來,則更加立體飽滿,甚至妙趣橫生。
在兩位「知情人」的記憶裡,《舌尖3》在蕪的拍攝更似一場「美食尋味記」,貫穿了2017年盛夏至初冬近半年的時光。2017年7月,童春年接到節目組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向他詳細打聽蕪湖美食,表達了來蕪拍攝的強烈意向;8月,一行人至蕪,與童春年當面商議,並四處走訪江城啟動籌拍工作;10月,再至蕪湖開拍武術大師張修林的生日宴;11月,前往蕪湖街頭補充取景,「銀杏大道」由此入鏡;12月,童春年與張東昌赴京進行棚拍……密集的行程裡,既有攝製組的「匠心」和「精益求精」,也不乏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童春年告訴記者,節目組來蕪之前,就已經定調開拍「宴席」主題,張修林也是確定好的主要人物。籌拍過程中,最令童春年和導演大傷腦筋的其實是生日宴的「菜單」。「當時,導演強調菜單一是要反映地域特色,食材必須取自本土;另外,要去掉奢華,還要保持傳統。」四季春的「掌門人」張東昌回憶稱,菜單最後能被導演認可,其間也是歷經反覆商議。起初,童春年和張東昌確定的菜單,並沒有被導演一眼相中,兩個人只能又反覆琢磨,童春年甚至拿出早年拍過的菜餚照片,邊進行講解邊向節目組推薦。最終,26道菜上了壽宴菜單,其中就有《舌尖3》著重拍攝的「水八仙」和「八寶葫蘆鴨」。
「葫蘆鴨」差點被「砍」
正如節目中介紹,「水八仙」是分別由八種水生植物經各種烹飪手法烹製而成的八道涼菜,上桌以後色澤豔麗清嫩,配合擺盤,煞是好看。「節目組對『水八仙』特別滿意。」童春年介紹稱,其實「水八仙」的名稱並非是蕪湖僅有,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在烹飪手法上則是各有千秋。當時考慮到蕪湖地處沿江,水產品豐富,最初他想向節目組推薦全魚宴,但是最後徵服節目組的卻是符合江南特色、同時又討口彩的「水八仙」。而令很多觀眾垂涎欲滴的「八寶葫蘆鴨」,童春年透露,差一點就被「否決」了。原因說來也十分有趣,節目組有人將之前拍攝的「三套鴨」和「葫蘆鴨」記混了,生怕同一檔節目出現重複菜餚,最後調片回看,確定不重複才將「葫蘆鴨」放進了拍攝計劃。
令童春年和張東昌頗為遺憾的是,當時雖然拍攝了「八寶葫蘆鴨」整個制鴨過程,但是剔骨的環節最後卻被剪掉。「其實那特別能反映製作的技藝,也是需要傳承的。」深諳美食之道的張東昌,顯然將美食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視作瑰寶。童春年則告訴記者,短短的蕪湖片段,能夠呈現這麼多的內容,他已經覺得很不容易,尤其是參與了拍攝,更讓他感動於節目製作的「用心良苦」。而在以分鐘論長短的蕪湖片段外,排除取材時間,不管是「水八仙」還是「葫蘆鴨」的製作流程,至少都要三個小時。
「和味」才是蕪湖味道
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答案。在美食製作上,時間釀出了最美的味道;而對於城市而言,時間也積澱出了深沉的美食文化和內涵。節目的旁白介紹中,對「和味」作了如下的闡述:「和味的和字,是中國宴席的奧秘,也是中國人的人生理念。」對此,童春年在採訪中又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蕪湖食材豐富,在八大菜系中又屬於中心,所有就有了『三個中心』,分別是豐富鮮美的『材中心』、地理位置上的『位中心』和菜系中的『味中心』。」於是,包容四方和改進創新就成為了蕪湖的飲食「性格」,甜不過江浙、鹹不過京魯、辣不過川湘、淡不過閩粵。
臨江塔、蕪湖六郎、赭山公園、鐵山賓館、鏡湖、星隆國際城的涼粉……在《舌尖3》裡,不僅聽到了蕪湖鄉音,還看到了眾多身邊的美景美食。當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熒幕上時,似乎就凝結成一種濃濃的鄉情。如同節目解說詞中所說「家宴,是我們歸回又出發的地方」,其實家鄉也是。》》》推薦閱讀:渝皖間架起「生命橋」:兩顆腎臟從重慶到合肥 安徽倆尿毒症患者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