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陵園 李健 攝
梅山文化園裡的瑞氣堂 李健 攝
蚩尤故裡風光美 李健 攝
茶馬古道上的洞市 周德淑 攝
茶馬古道上的川巖江峽谷 周德淑 攝
茶馬古道上的永錫橋 周德淑 攝
安化黑茶製作 周德淑 攝
國家級溼地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雪峰湖 周德淑 攝
文/本報記者 王愷凝
她有水的至柔,資水奔騰向前,48條大溪譁譁起舞,1200多條小溪潺潺伴奏。
她有山的雄偉,72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險峻起伏,「湘中第一峰」九龍池群峰聳翠。
她有久遠的奇絕,茶馬古道上馬蹄聲聲,六億年前的冰磧巖遍布雪峰湖。
展開這幅山水畫卷,我們去「旅遊強縣」、「中國最美的縣城」安化——
洞市、高城、茶馬古道:馬背上的高山峽谷
經江南,溯資水支流麻溪河而上,遼闊的田野間,安化境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永錫橋靜臥河上。上行不遠處就是洞市。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千米,商號遍布。這裡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興盛時期,運輸茶葉等商品的竹筏成百上千,蜿蜒數裡進入下一個驛站:高城。一塊四面環山的小盆地,小溪潺潺流過,青瓦蓋頂的木屋沿溪而建。
過去來來往往的茶商、鹽商、中藥材等馬幫都要在這裡住上一夜。然後沿著崇山峻岭間的青石板小道下資水、過洞庭,給邊疆人民送去黑茶、食鹽等物資。如今,馬幫早已淡出,但高城和周邊村落仍然家家都養馬,依然靠馬匹馱著木材、山貨、茶葉到山下趕集。
關山峽谷是古茶馬古道的必經隘口。兩旁山形聳立似門,山頂的「將軍巖」扼守村頭,村民視為「守護神」。從峽谷入口進去,全是茂密的杉樹林,風聲、濤聲、鳥語聲不絕於耳。但要出峽谷,得爬上三疊石,塊塊巨石之間架起了梯子,釘上鉚釘。爬上這條空中棧道,頭頂絕壁,身懸半空,腳下就是深潭,瀑布從身邊一瀉而下。
穿過峽谷,你可走馬川巖江,密林間的古道上馬蹄印仍在。清脆的馬鈴聲迴響山谷,登仙臺上能看到峽谷全景,龍涎池上巨石堆壘,流泉飛瀑忽高忽低,古橋、古民居刻著時光的記憶。
從茶馬古道下來沿資水東行可到唐家觀,資江流域唯一保存下來的古街和古商業碼頭。一排吊腳樓蜿蜒曲折,曾是「千人拱手,萬盞明燈」的大鎮。現在,繁華遠去,但古鎮上的商鋪、飯莊、客棧、炭行、茶亭等古蹟保存完好,是「中國商業發展的活化石」。
九龍池、雪峰湖:山高水清黑茶香
「安化黑茶」世界獨有。據史書記載,目前安化黑茶歷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在邊疆,安化黑茶的口味是最受歡迎的。為什麼呢?除了高山、綠水、雲霧等地理、氣候優勢外,與安化擁有世界最稀有的石種之一「冰磧巖」有關,「有冰磧巖的地區必出好茶」。
資水曾經灘險浪急,直到修建了柘溪水庫(現更名為雪峰湖),萬頃碧波逶迤群山之間,成了集花崗巖地貌、喀斯特地貌、高山平湖和溶洞群於一體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就是在這裡,發現了距今6億年、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冰磧巖層。灰褐色的大石頭裡還含著小碎石,生長在這種「石中石」上的原葉製作出來的黑茶,經科學實驗,其微量元素比普通茶葉高出2倍以上,再加上安化人獨創的黑茶加工工藝,口感和功效自然就高出一大截。現在千兩茶的加工工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個大漢一邊吆喝一邊壓」,每年農曆的7、8、9月份,在白沙溪、安化茶廠等老茶廠都能看到這一制茶「舞蹈」。
從小淹到雪峰湖的沿路都是黑茶店鋪,空氣中瀰漫著黑茶的醇香。沿一條蜿蜒的山路翻過座座大山,一路向西,海拔1622米的九龍池以直聳雲霄的姿態接受你的仰望。山泉飛流直下,進密林、穿亂石、入深潭,縱橫交錯,不知匯成多少溪澗。登頂,耳邊只剩下風的聲音,四周全是千奇百怪的山峰。
六步溪、秦漢桃源:白雲深處有人家
彎彎的盤山公路繞著海拔千米的黃風界旋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六步溪就在谷底。
山高、壑深、壁峭、水清,她是雪峰山北部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楠木、南方紅豆杉、巨紫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隨處可見,還有雲豹、黑鹿、金雞等10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活躍林間。清澈的溪水歡快地流著,親吻著溝溝澗澗裡千百種植物。吊腳樓散落在溪邊, 600多土家人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殷勤地招呼你到他家歇歇腳,喝杯茶。
在與漵浦交界的達坳村能享受到「煮酒烹茶」的悠然時光,離六步溪不遠。一條窄窄的山道蜿蜒,經過鯉魚坡、千古茶亭、分界碑、不二泉等地,穿過一極小的山口進村,豁然開朗。疊翠山巒中圍抱著200多畝田地,村子裡所有的民居依然保持了清代的風格,最老的房子有300多年歷史。30餘戶人家、200餘村民全為南宋理學大師張軾的後代。隨便去到哪家,他們都會給你煮上一碗擂茶。「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這個村的青年男女還有吃茶訂婚的習俗。
文瀾塔、印心石屋、陶澍陵園:歷史在這裡發光
小淹渡口有一處深潭。江中間凸起一塊巨石,方正如官印。兩岸青山隱隱,北岸的沙灣坪就是「晚清人才第一人」陶澍的長眠之處。
陶澍幼年讀書的水月庵正對那塊「官印石」,他就稱書屋為「印心石屋」。道光帝親題的「印心石屋」四個字,在岸邊的文瀾塔能看到。
兩三公裡山道就到了陶澍陵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馬、石人、石獸、享堂、御碑亭,他的豐功偉績與享受的皇恩都能在這裡看到。御碑亭裡中間的四塊石碑是道光帝在陶澍去世後親賜的四道聖碑:聖旨、御製文、祭文及祠文。
「兩江總督」陶澍是晚清湖湘人才群崛起的先導。鹽政、漕運、河工,他主導的三大改革像一場及時雨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希望。他去世後,左宗棠為報知遇之恩,來到這山遠水遠的小淹,為陶澍理家,撫養幼子陶桄成人。不止左宗棠,當時的精英賀長齡、魏源、包世臣、龔自珍、胡林翼等也都曾得到陶澍的點化。
蚩尤故裡、梅山文化園:根深葉茂的蚩尤情結
一進入思遊界,漫山遍野的怪石嶙峋目不暇接。藏龍壩、張家仙湖、天池、燕子潭等堰塘星羅棋布,清澈無比,漲不溢、旱不涸。所有的民居屋頂都長著兩隻牛角。
蚩尤到底在哪裡尚無定論,但蚩尤橋、蚩尤溪、蚩尤山等讓思遊人堅信「蚩尤故裡在思遊」。在藏龍壩邊上,有一巨石頭像,思遊人認為那就是蚩尤的神像,他們年年在此祭拜,祈禱平安。在思遊小孩的遊戲中,最常見的就是「祭蚩公」。
梅山文化到底是什麼?在梅山文化生態園你能找到答案。在這裡,你能看到獨具梅山特色的烽火臺、古戲臺、油榨房、簡車、吊腳樓、風雨橋、16米高的張五郎(梅山人的獵神)倒立塑像等。梅山文化博物館則收藏有陶器、雕塑、獵槍、弓箭、門窗、牌匾等3000多件梅山地區的文物民俗品。
嚮導提醒
長沙—安化休閒之旅路線
●長沙—唐家觀—洞市—高城—茶馬古道二日遊
●長沙—雪峰湖—雲臺山—龍泉洞—秦漢桃源三日遊
●長沙—雪峰湖—青雲洞—九龍池三日遊
●長沙—蚩尤故裡—梅山生態文化園—陶澍陵園二日遊
三湘美食
安化擂茶
安化的擂茶稠如粥,香中帶鹹,稀中有硬。原料多、製作講究。除了茶葉以外,還有炒熟了的芝麻、花生、黃豆、玉米、大米、綠豆、番瓜子,以及生薑、食鹽和胡椒等。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再把茶葉、生薑和芝麻用擂缽擂成粉狀,和磨成粉的原料一起倒入滾開的水裡煮成糊狀,再使勁攪拌幾下,一碗香噴噴的擂茶就做成了。
聲 音
推進茶旅一體
打造神韻安化
中共安化縣委書記 楊光鑫
安化山水生態優美,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黑茶第一大縣。推進茶旅一體化,實現富民強縣,是加快縣域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終極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安化要按照「擴基地、強品牌、提品質」的思路,著力做強茶產業。加快柘溪庫區「百裡茶湖」、茶馬古道「百裡茶廊」核心區基地建設,強力推進縣城東部新區13平方公裡黑茶產業園開發,加快白沙溪茶廠、安化茶廠等骨幹企業技改,完善安化黑茶標準體系,力爭10年內全縣茶園面積擴大到45萬畝,實現年產量10萬噸、產值200億元以上,把安化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國黑茶之都」。
安化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要全面啟動風雨廊橋、古茶亭、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加快黃沙坪古茶市、中國黑茶博物館、陶澍文化廣場等文化工程及茶馬古道、梅山文化生態園等景區景點建設,收集整理茶歌、茶俗、茶藝,製作反映安化茶文化歷史的影視劇,積極承辦中國黑茶文化節等節會活動,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努力提升安化黑茶的精氣神和影響力。
堅持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加快二廣高速、馬安高速及東梅、東茅、東平等骨幹交通建設,致力突破發展瓶頸。以新型城鎮化理念,加快城鎮道路建設、汙水和垃圾無公害化處理,提升小區規劃建設品位,引導人們崇尚生態、文化和宜居。將綠色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縣內礦業資源整合和深度開發,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搶抓二廣高速即將建成通車機遇,加快沿線萬畝珍稀苗木基地建設,加快梅城城區「東擴西延」建設和工業園開發,積極對接城市產業發展和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物流業,著力提升商貿重鎮人氣。統籌370個項目,精心打造資江兩岸「百裡畫廊」。科學規劃和實施敷溪至柘溪資江沿線城鎮、生態、交通和產業建設,加快六步溪自然保護區、柘溪森林公園、雪峰湖溼地公園等國家級品牌資源保護,鞏固退耕還林和生態林建設成果。積極開發茶藝、園藝、休閒體驗等旅遊產品,促進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