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隨著氣溫的持續上升,一大波小龍蝦鋪天蓋地而來,爬上全國人民的夜宵桌,把人們的夜生活映襯得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夏天的夜晚稍微涼爽,約上家人或三五好友聚在常去的夜宵攤或龍蝦館,點上幾斤麻辣小龍蝦大快朵頤,成為了夏天全國最火的娛樂,這是一場可以持續一整個夏天的狂歡。
這場狂歡要追溯到20年多年前長沙口味蝦(麻辣小龍蝦)的誕生,自誕生以來口味蝦就成為長沙夜宵新寵,多年穩居長沙夜宵榜首,進而稱霸全國。
(圖源·蝦小龍龍蝦館)
南門口策源地
1995年以前,長沙人的夜宵以牛肉串和唆螺為主,也有少數把整隻小龍蝦串起來燒烤的,但因為要剝殼且吃相難看而少人嘗鮮。
1995年,南門口出現第一家專做口味蝦的大排檔——沈記,該店將貴州酸湯魚與四川火鍋湯底的做法與口味蝦相結合,並在濃湯內加入紫蘇、大蒜、八角茴、桂皮等香料,算得上長沙口味蝦的起源。
1998年,原本在南門口做魚籽、魚泡、魚頭火鍋的四娭毑,開始做起了口味蝦生意,並且闖出了一點名堂。
湖南衛視助推手
2000年,當時湖南臺最受歡迎的綜藝節目《越策越開心》邀請四娭毑參加節目,在節目中宣傳口味蝦,展示口味蝦的做法。從此,四娭毑和她的口味蝦就出了名,一批又一批路邊攤、大排檔開始研發口味蝦的做法。
2001年,佔據沙河街半條街的易家姜記,除原本以做滷鴨架子、鴨翅膀為主以外,也開始做起了口味蝦。楊軍也正式註冊了他的「楊眼鏡」。易家姜記、四娭毑、楊眼鏡在南門口三家鼎立。至此,口味蝦食客越來越多,夜宵市場的口味蝦生意越來越火爆。據說,當時長沙人每天吃掉的小龍蝦所堆積的殘渣,有一座嶽麓山那麼大。
後來,《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更是多次在節目中邀請各大明星嘉賓吃小龍蝦。據說,來長沙錄製節目的明星,都要去口味蝦店裡打卡。長沙口味蝦和臭豆腐被定為長沙兩大代表小吃,長沙口味蝦的名氣也傳到了全國各地,引人垂涎。各地的夜宵菜單上也開始加上麻辣小龍蝦這道靚菜,甚至一些本來不太愛吃辣的北京人和上海人也愛上麻辣口味蝦,直呼過癮。
吃出新高度
其實,長沙口味蝦的歷史並不是最久的。小龍蝦最初是20世紀30年代由國外傳入中國的,最開始在江蘇繁殖,進而是湖北。所以,江蘇和湖北才是中國吃小龍蝦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湖北小龍蝦主打油燜小龍蝦,江蘇主打十三香。而長沙從上世紀末才開始吃小龍蝦,口味蝦的歷史也不過是二十多年,卻成為了後起之秀。
這是因為長沙人吃小龍蝦,吃出了新高度!
口味蝦(麻辣小龍蝦)是最辣的一種小龍蝦,不去頭不去鉗,帶湯汁,比油燜的鮮亮,比十三香的爽辣。香辣濃厚的湯汁浸滿每隻小龍蝦體內。拿起一隻小龍蝦,定要先嘬一口湯汁,再接著連貫的三步:一掰、一捏、一剝,一顆完整帶著蝦黃的龍蝦肉迅速送到口中,乾脆利落!
(圖源·蝦小龍龍蝦館)
也只有豪爽乾脆,不拘面子和斯文的長沙人,才把龍蝦吃得如此酣暢淋漓。
長沙人吃小龍蝦並不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夜宵場就是一個江湖。白天工作各自忙碌的長沙人選擇在夜晚相聚吃小龍蝦,滿桌豔紅火辣的小龍蝦,讓個個吃得滿臉通紅、大汗淋漓,又直呼痛快。感情就在一來一回的龍蝦宴中沸騰起來。
吃小龍蝦漸漸變成一種夏天專屬的社交儀式,交融著長沙人的熱情豪爽,對生活的熱愛。
長沙人是念舊的,每個長沙人心裡都有一座老長沙,包含著人們對這座城市濃厚複雜的情感。後來,口味蝦成為長沙飲食文化的代表,也成為長沙對這座城市情感的寄託。長沙兩家特色龍蝦館將老長沙的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文和友龍蝦館將老長沙的市井街道搬進了餐館,還原了老長沙的街區風貌,店內包廂的裝修還原老長沙民宅,來文和友龍蝦館吃飯,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串門子」吃百家飯的情景。
而蝦小龍龍蝦館則把老長沙的城市經典直接複製在餐館裡,幾乎按照1比1的比例把老長沙的綠皮火車複製在餐廳內,所有的包廂都以消失的長沙老站命名,車廂內的卡座就是就餐位。
{{8}}$
蝦小龍龍蝦館還直接大膽地在龍蝦館外牆建造了兩個大型的LED廣告,替很多人喊出了「愛長沙,愛小龍蝦」的心聲。
風靡全國
今年五一假期,來長沙的外地遊客暴增,太平街、嶽麓山人山人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為長沙的口味蝦,慕名而來。
5月2日晚,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發微博稱,「由於假期我們無法接待眾多的客人,以至於許多的你們沒有體驗到店內的美食,對此我們表示深深的歉意。」
在微博的文字下,配有一張排隊等號的截圖,顯示前面共有7000多人在排號等位。
以文和友龍蝦館的情況為例,每天上午11點到凌晨3點營業期間,500張桌子全部坐滿,以每一桌吃蝦的時間約1個小時計,一天大概共有8000桌,每一桌消費5斤,則大約有20噸龍蝦被消費。而整個長沙龍蝦館不計其數,估計五一假期長沙城區消費龍蝦好幾百噸。
可見,人們對口味蝦的喜愛簡直達到了癲狂的程度。不僅是本地人,外地人也融入長沙的「口味蝦文化」,愛上了長沙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