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舒服,活得輕鬆。實際上,得償所願者只是少數人。原因在於大多數人懂得如何過去做,卻做不到。
舒服的人生,往往藏在這3件事裡。
1
不活在別人的眼裡,學會取悅自己。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
生活在你的心裡,不在別人的眼裡。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鵬要飛往萬裡外的南海,蟬和小斑鳩譏笑它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裡到南海去呢?
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別人的尺度,別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觀點,別讓別人的看法影響你的生活。
不活在別人的眼裡是一種智慧。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又何必為了別人委屈自己。
人無需活在別人的眼裡。好的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與期許,活得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人活一世,別人再重要,也遠沒有你自己重要。別人永遠是你生活的旁觀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
生活不是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生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恰恰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各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己的日子別人沒法代替你。
別人的生活再光鮮亮麗,也與你無關,自己過得開心才最重要。
一個人若事事違背自己的意願,看他人的臉色過活,那有多痛苦。
《莊子》裡有一個叫士成綺的人,是一位自認為知識淵博的讀書人。
他聽到別人時常誇讚老子的智慧,於是跋山涉水走了很遠的路,只為見老子一面。
當他好不容易來到老子住處,卻看到如同老鼠洞一般雜亂不堪的屋子,於是特彆氣憤地對老子說:
「我時常聽別人誇讚你是有大智慧的聖人,千裡迢迢走了那麼遠的路,來拜訪你,卻發現你連屋子都不打掃,太糟糕了……」
說完就特別生氣地走了,老子卻只是面帶微笑地送他離開。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錯了,說的話有些過分,於是回來跟老子道歉。
這時老子平靜地說道:「你罵我是牛,是馬,是老鼠,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說我是牛,我就是了嗎?
無論你說什麼,都不會影響我,也不會改變我。」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必過多的在乎別人的眼光,生活不過就是自己取悅自己的過程。
有人說過:「很多人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讓別人來欣賞自己。
我們應該向有種叫夜來香的植物學習,即便無人欣賞,也要綻放自己。植物之所以叫夜來香,是因為它只在夜裡開放,在夜晚,也沒人能注意到,所以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人這一生,最容易忽略的,其實就是自己。
我們常常在意別人的目光,而委屈自己迎合別人。
與人相處中,我們總會為了迎合別人的喜好,而放低了自己的位置。
可我們卻不明白,任何的感情都不是靠討好來維繫的,人活一世,也無需活給別人看,也無需刻意去迎合任何人。
你越遷就,就會越容易沒了自我;你越討好,關係就會越脆弱。
正如太宰治說過的一句話:「我討好了所有人,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段關係的發展,從不靠一方的委曲求全和低聲下氣來成全。
恰恰相反,它靠的是彼此相處舒服,互相懂得尊重與珍惜。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學會取悅自己,回歸自己的內心,遵循自己的意願。
人生的快樂最終還是根植於內心,所以我們要懂得取悅自己。
所謂取悅,就是要接納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專注於自己的成長,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讓自己開心,讓自己快樂,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只有與自己真實的內在和諧相處時,你的人生才會散發出閃耀的光芒。
2
不和別人比較,活好自己。
林清玄曾說過,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驕滿。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蕩不能自在的來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比較」似乎從出生就開始伴隨每一個人,比成績、比工資、比孩子、比財富、比房子……無數的比較環繞著我們,甚至左右著我們。
有一個著名的學者,他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
一天,他受到一個大師的邀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和大師談話後,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在大師面前簡直微不足道,頓時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大師聽說了這件事,便領他來到一間屋子後面,指著一顆挺拔的樹說:
「這棵樹高大、枝葉茂密,而它旁邊的樹矮小,卻能一直相安無事生長在我房屋後面。為什麼那棵小樹不去和大樹比呢?」
學者回答道:「因為小樹不和大樹比較呀!」
大師點了點頭說:「那你現在知道了答案了吧!」
每個人都是遠視眼,看不清離我們最近的幸福,習慣忽略自己的優點,一味去羨慕別人,卻不知道自己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就像,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人和人之間,根本就沒法比較。有些人,出生就在富貴之家,
而有些人,出生在貧困潦倒的家庭;有些人,靠臉就能吃飯,而有些人,註定要靠自己的本事才能生存。
人和人,是沒有可比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誰也不可能把誰取代。有人優秀,有人善良,有人完美,有人心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有句話說:「人生之累,累在心,心之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來自攀比。」
本來生活就累,如果還總和別人比較,只會讓自己更加地累。
與其與別人比較,還不如先活好自己,不斷去提升自己,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工作。
不和別人比較,並不等於安於現狀,而是為了更加專注於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容易的地方,都有說不明的痛苦,道不盡的難處,不去比較,調整好心態,幸福才有所依附。
不和別人比較,只和自己賽跑,才是最重要的。
與其一直和別人比較,不如活在自己的節奏裡,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生活過得好與不好,完全取決於自己。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你再與別人比較,走的也是自己的路。
正如有位哲人所說的那樣:
「與他人比是懦夫的行為,與自己比才是真英雄。」
不要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和別人的比較上,太過於羨慕別人擁有的生活。
柴靜說:生命不是用來比較,而是用來完成。
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斷地播種和收割,讓生命活得更加飽滿和充實。
總有人過著你想要的生活,總有人過得比你舒適和圓滿,如果急著追趕別人的進度,你就會忘了欣賞自己眼前的風景。
什麼時候工作,結婚,生子,買什麼價位的東西……你有你自己的路,按自己的節奏,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比什麼都重要。
不和別人比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3
學會知足,懂得放下。
有人說:「對於不知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一個人如果追求的東西太多、貪婪無度,就會失去智慧,喪失對一切的判斷,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歧途。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
一個人的不開心,很多時候源於現實和理想的失衡。
一個人想要的太多,讓自己疲於奔命。
好不容易實現了目標,卻又得隴望蜀,日復一日,不得安閒。
這樣的人生,一生勞碌,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珍惜現在擁有的,忽略你所沒有的,懂得知足,才容易快樂。
《增廣賢文》中說:「廣廈三千,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縱使富可敵國,一天不過一日三餐;即使房屋再多,休息不過一臥榻。
快樂的真諦就是知足。
明朝的胡九韶,是個很普通的人。
他和其他人一樣,每天耕讀勞作,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的溫飽。
但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人生,他卻過得很滿足。每天黃昏的時候,胡九韶要專門焚香拜天,感謝上蒼恩賜給他的這一天。
妻子覺得很奇怪,每天吃菜粥的人生,還有必要感謝老天爺嗎?
胡九韶說:「我生在太平年間,沒有戰爭的困擾;我們全家都有飯吃有衣穿,沒有挨餓受凍的擔憂;我們全家沒有一個病人和囚犯,不用為此心累不安。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享福嗎?」
就是這樣平淡無奇的人生,卻被胡九韶過出了幸福的滋味。
胡九韶的幸福很簡單,知足就好。這麼簡單的幸福秘訣,卻有許多人一生都悟不透。
有人說:「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
人生就像一本書,翻過這一頁,才能看下一頁。
有時,並不是生活毫無轉機,而是自己的顧慮和執念太深。
一個人若總是想得太多、顧慮太多,就會活得越疲憊。
痛苦,不是因為得到太少,而是追求太多。大多數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較真了,二是因為太想要。
其實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很多東西本來就是不屬於我們的。
倘若欲望太多,只會是徒增人生的負累,讓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累。
只有學會放下煩惱和憂傷,才能向著美好不斷前行。
《西遊記》中,唐僧歷經艱難險阻終於抵達西方極樂淨土,取得真經。
卻不曾想在回去的路上,唐僧因為沒有完成老龜所囑託之事,老龜怒沉經文。
唐僧面對有些經書被水打溼或殘缺,抑鬱悲傷不已,最後孫悟空勸說道:「師父,不妨事,天地本無全,經文殘缺也應有不全之理。」
唐僧聽聞後,才放下悲傷,渡過了最後一難。
唐僧的最後一難,就是佛家常說的「渡心」。
這世上,能讓我們感到憂愁,感覺苦悶與不甘的唯有我們自己這顆躁動不安的心。
學會放下,才會快樂。
有人說過:「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很難。」
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們總在忙碌追逐著名利,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可人生如果時常忙碌奔波,而不懂得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前行,就會活得太累太辛苦。
有道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庸人自擾,而是懂得簡單做人,讓自己過得舒坦輕鬆一些。
因為他們知道,懂得放下煩惱,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懂得放下不必要的煩惱,心無旁騖地專注當下,人才會活得舒服。
懂得放下,才會淡看榮辱得失,讓平淡的日子活出精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