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非遺文化——青山麻烘糕

2020-12-22 百川美食錄

青山麻烘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相傳麻烘糕最早出現在清朝末年,當時在清朝皇室供職的各地翰林,每年春節後,按照慣例都將本地的土特產帶至京城,互相饋贈品嘗。由於麻烘糕用料考究,色香味形俱佳,倍受翰林和皇室達官貴人的青睞。

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傳統糕類特產。是一道糕點美食,主要材料:糯米黑芝麻桂花

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漢族糕類特產,是一道清香脆口的美食,糕點散發桂花和芝麻的清香,久食不厭,是品茶待客的佳品。

聞名長江中下遊的傳統糕點——青山麻烘糕也頗受人們歡迎。它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的特點,又有雲片糕甜潤易融的風格,麻烘糕選料講究,它採用應山縣的糯米、鹹寧市的桂花、黃梅縣的黑芝麻及上等白綿糖精緻而成。吃起來具有麻仁、桂花的香味,又疏鬆、甜、脆、爽口等。

相關焦點

  • 綿延千年的紡織非遺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八都麻繡」
    旅行對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需要鼓起勇氣,不需要下一個決心,不需要長篇大論的書寫意義,做一枚「不靠譜」青年,我享受著旅途上的每一刻,我是旅途姐兒,今天跟大家聊聊,綿延千年的紡織非遺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八都麻繡」, 古史傳說,中國先民是從「不織不衣」,「而衣皮葦」,演變為「婦織而衣
  • 記憶裡舌尖上的美食-湘鄉烘糕
    烘糕是湘鄉的傳統特產,吃過烘糕的人應該80後或者更早打一代人居多,在兒時的記憶裡,烘糕應該歸於奢侈品行列,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有可能在家裡出現,白米的顏色,略帶微黃,清脆爽口,可做乾糧,也可以作為人情饋送親友。
  • 武漢黃陂:多彩非遺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6月8日,武漢市「三風」助推鄉村振興文化宣傳展示活動在武漢木蘭花鄉景區隆重開幕。黃陂泥塑、楚劇、剪紙、湖北大鼓等19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現場展示,精彩絕倫的傳統手藝與絕活讓現場的遊客和網友們大飽眼福。媒體直播了此次非遺文化盛宴,受到23萬網友熱捧。
  • 武漢傳統點心—青山鬆餅,你買青山的特產了嗎?
    青山鬆餅是湖北省有名的傳統點心。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黑芝,麻、桂花。武漢市青山區鴻興食品廠獨家生產的青山麥芬是湖北省的名產。這種麻脆餅是用上等糯米、黑芝麻、肉桂和棉花糖精製而成的。蛋糕是長方形的薄切片。作為長江中流傳統點心而聞名的青山鬆餅也很受歡迎白線邊、黑麻芯、米有烤年糕香、松、脆、爽的特點,又有雲片年糕的甘潤易溶的特色。那是年糕的香味,松樹,有脆、清爽的特徵。另外,餅乾有甜、軟、易溶的樣式,沙拉、甜、鬆脆、清爽等。
  • 非遺楚香文化進校園,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楚天都市報12月10日訊(通訊員曉月)12月9日,金地格林社區、武漢市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攜手非遺楚香文化,開展楚香文化進校園活動。讓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用非遺文化給予學生精神滋養,用楚香文化讓學生能夠踏香而行。
  • 青山青豆花 笑禪豆腐魚——非遺 土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即墨非遺 | 即墨麻片:舌尖上的甜、酥、脆
    有一種非遺是在舌尖上的它是用味道留住人心即墨麻片是不少人從小到大愛吃的美味成為了老即墨人的心頭愛即墨麻片它出現於晚清時期始創於茶食店「馥鬱齋」具有兩百年的手藝麻片具有香、脆、甜等特點即墨麻片為純手工製作經過歷代糕點師傅的不斷總結與改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製作技藝
  • 武漢「老通城豆皮」止步國家級「非遺」目錄
    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5日透露,由於名額限制,「老通城豆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能入圍。3年來, 武漢小吃「申遺」明顯集中,武漢煨湯、蔡林記、老大 興園鮰魚、四季美等武漢特色美食,正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 舌尖上的安徽,合肥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白切,你吃過哪些
    這四大名點分別是:麻餅、烘糕、寸金、白切,這四樣您都吃過哪些呢?風味俱佳的麻餅據傳早在北宋時期,合肥就有形狀大小和銅錢差不多的實心餅,當時就叫做「金錢餅」,特別的好吃,很受人們的喜愛。上等的麻餅圓形塊狀,飽滿平整,打麻均勻,表面無疑結糖塊,表面棕黃色,邊緣淺黃色,底部黃色,無焦斑。皮薄心多,剖面層次清晰,無雜質。香甜中有鹹味和麻味,鮮美可口,風味特殊。喜歡點心的小夥伴到合肥之後不可錯過哦。
  • 麻餅、烘糕、寸金、白切
    合肥生產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合肥四大名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合肥四大傳統特產,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
  • 瀘州學生呼籲關注"烘糕婆婆" 網絡走紅生意變好
    近日,瀘州高中(下稱瀘高)的學生通過微博和瀘州論壇呼籲,關注瀘高旁溫暖而有禮貌的烘糕婆婆。隨後,烘糕婆婆亦通過網絡被熟知,引來好評。學生網上呼籲關注烘糕婆婆網友「捨不得0830的強仔」是瀘高高三年級的學生,近日,他發了一條微博:「婆婆每天都在瀘高門口賣烘糕,一元一個。隨便你買幾個她總是連聲說謝,她的『謝謝』深深地觸動了我。希望瀘高的朋友們看到了,大家幫助一下這個婆婆,謝謝大家了。」
  • 文化饕餮 非遺盛宴 還原精彩的文化記憶
    15日晚7點30分,在赤峰市新城區玉龍廣場,將上演赤峰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服飾音樂舞蹈展演」演出!這是咱們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把咱們大赤峰經典非遺項目直接匯總、精選搬上舞臺演一場專場,想想都很激動!
  • 【非遺美食】傳承非遺美食 留住重慶味道
    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 重慶有不少美食已被列入了各級非遺名錄,有飛泉鮮花椒油、豐都麻辣雞塊、永川豆豉、豐都麻辣雞、「同德福」合川桃片、雷家老農民酸辣粉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各自將精妙的製作技藝發展成為一種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
  • 來宜昌追國潮 三峽人家美景非遺文化兩相宜
    輕鬆的遊覽方式,可先坐纜車上山,再從山上順路而下,經茶鹽古道可欣賞到高腔、三棒鼓、夷陵南管、皮影戲、南曲這些非遺表演,過巴王寨可看夷陵版畫的刻刀婉轉,感受非遺的精妙。明月峽邊走邊逛,皮影戲、南曲、三音歌……在三峽人家幾乎可以看到宜昌大部分非遺文化表演,裡面不乏傳承人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