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腦網頁,點點滑鼠,或者打開手機APP,動動手指,便可預約月嫂、保姆、清潔工上門服務!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興起,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家政讓市民觸手可及。
近日,記者走訪了東莞多家家政服務公司,並搜索幾家較有影響且開展東莞地區業務的網絡家政服務APP,了解網約家政服務在東莞發展情況如何?它給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時,存在哪些風險?
【記者探訪】
東莞家政公司線上服務不多
結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周末想好好休息不想做家務怎麼辦?對於年輕人來說,最省心的當然是能夠躺在沙發上打開手機,點開家政服務APP預約清潔工、做飯阿姨了。但記者走訪東莞部分家政公司發現,目前大多數家政公司仍然停留在實體店的線下服務上,能夠和網絡扯上關係的最多是開個微信公眾號,並在上面設置有限的預約功能。
在位於南城的芳姨家政,記者通過店門上的手機號聯繫到該店一位女士,對於是否可以通過手機APP預約家政服務,對方明確說公司還沒有這個。
12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南城宏遠路旁的星管家家庭服務有限公司,店門看上去剛裝修好,裡面設有專門的培訓室。記者以經常出差為由,向前臺一名工作人員打聽是否可以通過公司網站或者APP了解、預約家政服務人員,對方表示公司暫時沒有,目前只能通過添加她或者負責人的個人微信預約服務。
記者12月5日下午電話聯繫仕馨月子會所(東莞店),前臺一名女子告訴記者,該店目前還沒推出手機APP,市民如果需要可以到實體店或通過公司網站、大眾點評了解情況。
「好好家政」是一家在東莞較有影響的家政服務公司,其對家政人員入職有嚴格要求,如身高、學歷、健康等。該公司微信公眾號「好好家政」設有「好好家政預定服務」,客戶填好相關信息後可立即預約月嫂、陪護、鐘點工、住家保姆等服務。
東莞市好好家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白女士告訴記者,目前網際網路平臺的家政公司已經實行了家政人員身份信息實名驗證及二次驗證功能,同時部分城市配套了線下實體店;網際網路平臺較多針對提供鐘點類業務,客戶對服務的不滿意評價多數來源於鐘點工的服務質量。
知名網約家政公司曾被投訴
在家政業內人士的推薦下,記者下載了面向全國的家政服務APP「好慷在家」。該APP頁面及功能設置十分豐富,在「訂單」項可以直接預約或下單。對於記者的擔憂,在線客戶回復記者稱,他們公司針對客戶會有專屬管家,會和客戶以及月嫂籤訂三方合同,月嫂是100%的自有員工,在公司實行嚴格管理,並為三方購買保險。預訂時填寫好需求表單,公司會給客戶匹配合適的月嫂。如果客戶對家政人員不滿意可以終止合同,公司會按實際服務天數扣款,其餘的可以退還。她告訴記者,該公司開通有東莞的業務,但業務量並不多。
昨日(4日),記者在廣東省消委會消費維權網搜索到一篇發表於2019年10月17日的文章《網約家政糾紛多 細籤合同巧應對》:福建廈門的肖女士投訴稱,她今年7月通過微信公眾號在好慷(廈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接受家政服務年卡服務,但家政服務員卻常常不按約定時長做好服務,向商家反映處理未果,後投訴至消委會要求商家退款。經廈門市消委會調解,經營者全額退還消費者年卡費4299元。
記者隨後又下載「家政家園」手機APP,通過註冊後,記者看到APP首頁主要介紹關於家政培訓方面的內容,在「接單」頁面地理位置搜索「東莞」,即出現11個訂單,主要分布於虎門、南城、鳳崗、寮步、塘廈、大嶺山等鎮街。
網約家政東莞尚無投訴案例
網約家政在東莞投訴情況怎麼樣?12月2日,記者採訪了東莞市消委會梁小姐,其表示在網約家政這一塊還沒有接到什麼投訴,目前沒有什麼案例。
【問卷調查】
近8成受訪者擔心網上家政人員素質
針對「網上找家政人員你最擔心什麼」話題,記者發起問卷調查,至12月5日,共收到有效問卷113份,結果顯示,60.18%的受訪者表示會「去門店找家政人員」,76.11%的受訪者擔心網上家政人員素質。
你通過什麼方式僱傭家政人員?(單選題)
去家政服務公司門店 60.18%
通過電腦登錄網站 15.93%
通過手機APP 23.89%
針對網上家政平臺您有什麼顧慮?(多選題)
家政人員來源 62.83%
家政人員素質 76.11%
網上支付安全性 42.48%
個人信息安全性 34.51%
你覺得在網上找家政人員方便嗎?(單選題)
方便 25.66%
方便,但擔心問題很多 64.6%
找家政公司實體店方便 9.73%
【律師說法】
網約家政服務消費風險相對較高
網約家政服務到底存在哪些風險?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注意什麼?12月5日下午,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李嘉豪律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網約家政服務跟實體家政公司相比,消費風險相對較高,因為家政人員會出現在多家平臺掛靠的情況,且在註冊的時候也不一定提供真實身份,平臺也很難具體核查,消費者更是無法核實家政服務人員的身份、資質、信譽度等,一旦出現服務人員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有盜竊、虐待、故意傷害等行為糾紛,消費者容易引發人身和財產安全風險,也會陷入維權難的困境。
全媒體記者 劉承志/文、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