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退休金的問題,一直讓大家廣泛關注。可以肯定的說,實際上農民確實也有養老金,叫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本養老金。不過由於待遇水平不高,大家不認為是養老金而已。實際上不管是農民的退休金還是職工的養老金,主要目的都是讓大家老有所養。國家是如何設計養老保險制度的呢?
兩種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體系,城鎮收入水平要比農村高出很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194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9.5元,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4元。經過70年的發展,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42359元,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021元。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還是沒有太多變化。當然,相對而言是我國的城鎮化率終於在2019年超過了60%,在過去我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0%以上。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從1951年開始設計並完善的,當時國家出臺了《勞動保險條例》,開創性地建立了養老、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近70年來也幾經變化,我們先後又經歷了單位養老、養老保險制度復建、完善等多個階段。養老制度,最初的設計實際上是僅僅針對企業職工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一種制度。
對於廣大農民國家則採取農業合作社的方式,試圖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1956年6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業合作社示範章程》,確立了適用於農村孤老殘幼的「五保」制度。其實,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都該清楚,當時的公社是什麼都管的,類似於一個大單位。那個時候稍微幹點自己的事情,都叫做資本主義尾巴。
由於農村經濟的薄弱,大家的收入水平不高,實際上農村養老制度一直處於很低的水平。
用人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方面。1991年,國家全面推動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1995年,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起統帳結合的養老方式;2005年,國家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起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養老保險機制,養老金計算公式沿用至今。2014年10月,國家開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動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工作。
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從90年代開始就率先實踐了以個人繳費、國家統籌保障收益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這被稱為「老農保」。後來,由於經濟社會發展過快,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投資收益,老農保的養老金水平相對貶值的厲害。大家想想,即使承諾7%~8%的收益率,相對於每年10%以上的收入增長速度還是會快速貶值的。
2009年,國家全面推動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這項養老保險制度,採取的是國家補貼、集體補助和個人繳費共同籌集資金的原則。2014年,國家又再次推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合併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這種養老保險制度,個人繳費全部進入個人帳戶,生成個人帳戶養老金。而且國家為了鼓勵大家按時繳費,還會給予額外的補貼獎勵。如果村集體有能力,也可以補助農民。比如說失地農民會有一部分養老保險補助金,在大家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時候,會一起補貼到個人帳戶。
這種養老保險制度,應當至少繳費滿15年。如果到達60歲,仍然繳費不滿15年,可以選擇一次性補齊。對於建立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農民可以不用繳費,直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水平,目前全國最低的標準是88元每月。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全額補貼,東部地區中央財政補貼一半。如果各地有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國家基礎之上進行額外補貼,目前全國各地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普遍在100~200元之間。特別經濟發達的地區也能達到三四百元,北京市達到了800元,上海市是1010元。
這一部分基礎養老金,可以算作是國家對農民的一種福利。並不能單純理解是對一種過去交公糧的報酬。即使是沒有交過公糧的農民,未來都可以享受這一部分待遇。即使按照88元的水平,一年也超過了1000元。基礎養老金,大約能夠佔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左右。如果個人每年繳納2000元左右,15年也能領取四五百元,替代率也能達到30到40%了。不僅僅是農民,城鎮沒有職工養老保險的老人,也是享受這一部分待遇。
所以,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說農民沒有養老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