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品的是香茗更是人情。潮州茶道精髓不但包括精緻的器具禮儀講究,獨特的衝泡程序。旨在表達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內外兼修,名副其實的工夫茶道。其中茶具講究出自名家,精細、玲瓏,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
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靈」,不在茶,而在其鬼斧神工的茶具,及其閒情逸緻之烹製法。」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一套,稱「十二寶」。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其中「薄鍋」,「泥爐」,「罐」,「杯」,即分別指茶爐,茶鍋,茶壺,茶杯裡的代表性傑作——玉書煨、潮汕烘爐、孟臣衝罐、若琛甌。
茶爐(潮汕烘爐)
詩人白居易寫道「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北方,中古人用紅泥小火爐溫酒。潮汕的一種烘爐——紅泥小火爐卻是用來住烹茶之水的。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有的憨態可掬,有的雅致秀氣,一般都為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簡潔又方便。門邊有時還有一副趣味叢生的對聯,增添了不少茶趣。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傳統小火爐會放在精緻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上小下大,上面一格放小火爐。中間一格,放扇子、鋼筷等雜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等引火之物。
茶鍋(玉書煨)
即燒開水的壺,款式有側把,也有提梁。一般用砂泥製成,以潮安楓溪出產最為著名,俗稱「茶鍋」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用金屬煮水衝茶畢竟要差一些,砂銚煮水更加柔軟甘甜,更宜泡茶。潮汕工夫茶講究熱衝熱飲,並且水要用優質的水。如上期所說: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茶壺(孟臣衝罐)
工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相傳由制壺名家惠孟臣所作的孟臣衝罐最為馳名。孟臣衝罐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類,潮州方言叫做「衝罐」或「蘇罐」,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西瓜的、形態各異,花樣百出,趣味十足。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黯,赫,黛,緋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工夫茶所用的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且茶壺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才是上品好壺。茶壺的另一趣事便是「茶渣」,即茶壺用久了,壺底會結一層茶素凝結而成的「茶渣」,老茶客最講究這一層「茶渣」,據說積得最多「茶渣」的老壺,不用放茶葉,只要一衝開水,也色味盎然。
茶杯(若琛甌)
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蘭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可是已不易得,相傳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若琛為之。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俗稱為「白果杯」。選一個好的茶杯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茶色躍然;質薄如紙,能使茶香四溢。至於傳統的「春宜牛眼杯,夏宜慄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就可以算是茶道至上的境界了。潮汕人酷愛喝茶,尤講「濃苦」,原因在於潮汕氣候炎熱,需要喝水解渴。為了不因大量飲水而加重腎臟負擔,特別講究以「水少而甘」為主,以少勝多,寓在其中。此種「小而美」的茶具設計體現的是「精行儉德」的心智教化。據《茶經》所言,「茶性儉」,因此「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應秉承潮汕人節儉務實的美德,如若茶具用銀為之,則「至潔,但涉於侈麗」。
除了這四塊代表性的瑰寶,潮汕茶具還包攬了以下器具:
茶洗
一般大如碗,色樣多。且茶具中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盤
款式眾多,形態各異,但多以「寬、平、淺、白」為挑選奧義。盤面寬,以便多乘茶杯迎客;盤底平,是茶杯穩當不晃;邊淺色白,是為襯託茶杯、茶壺之秀麗。
茶墊
若茶池為宇宙,茶杯則是繁星點點,而茶墊就是星外的那一圈光環,三者相互映襯,才有一景美茶圖。但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用絲瓜絡可以保證不生異味,所以「墊氈「多為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
茶池
形狀如鼓,多為瓷質,是整套茶具中頗為重要的「底色。」由一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或六個,為漏水所用,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所漏下的廢茶水。
潮州自古以來對茶具的講究也促進著當地陶瓷業的發展,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品茶不僅是品茶,更是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一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衝淡被柴米油鹽纏繞的瑣碎煩惱。蘇轍有詩:「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對酒當歌,對茶恣情。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糅合,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積澱,是中華茶道之「魂」,是世界茶道之「活化石」。
今天的潮汕茶具就介紹到這裡了,各位茶客是否為這小茶具中的大乾坤感到震撼呢?說完了物質上的種種,下期不如就與茶客們探討潮汕茶道精神上的珍饈吧,下期將帶給潮汕茶道的茶禮茶儀,我們不見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