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夫茶之靈,潮汕茶道之瑰寶?

2020-12-16 潮凰山單叢茶

「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品的是香茗更是人情。潮州茶道精髓不但包括精緻的器具禮儀講究,獨特的衝泡程序。旨在表達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內外兼修,名副其實的工夫茶道。其中茶具講究出自名家,精細、玲瓏,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

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靈」,不在茶,而在其鬼斧神工的茶具,及其閒情逸緻之烹製法。」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一套,稱「十二寶」。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其中「薄鍋」,「泥爐」,「罐」,「杯」,即分別指茶爐,茶鍋,茶壺,茶杯裡的代表性傑作——玉書煨、潮汕烘爐、孟臣衝罐、若琛甌。

茶爐(潮汕烘爐)

詩人白居易寫道「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北方,中古人用紅泥小火爐溫酒。潮汕的一種烘爐——紅泥小火爐卻是用來住烹茶之水的。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有的憨態可掬,有的雅致秀氣,一般都為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簡潔又方便。門邊有時還有一副趣味叢生的對聯,增添了不少茶趣。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傳統小火爐會放在精緻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上小下大,上面一格放小火爐。中間一格,放扇子、鋼筷等雜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等引火之物。

茶鍋(玉書煨)

即燒開水的壺,款式有側把,也有提梁。一般用砂泥製成,以潮安楓溪出產最為著名,俗稱「茶鍋」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用金屬煮水衝茶畢竟要差一些,砂銚煮水更加柔軟甘甜,更宜泡茶。潮汕工夫茶講究熱衝熱飲,並且水要用優質的水。如上期所說: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茶壺(孟臣衝罐)

工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相傳由制壺名家惠孟臣所作的孟臣衝罐最為馳名。孟臣衝罐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類,潮州方言叫做「衝罐」或「蘇罐」,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西瓜的、形態各異,花樣百出,趣味十足。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黯,赫,黛,緋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工夫茶所用的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且茶壺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才是上品好壺。茶壺的另一趣事便是「茶渣」,即茶壺用久了,壺底會結一層茶素凝結而成的「茶渣」,老茶客最講究這一層「茶渣」,據說積得最多「茶渣」的老壺,不用放茶葉,只要一衝開水,也色味盎然。

茶杯(若琛甌)

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蘭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可是已不易得,相傳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若琛為之。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俗稱為「白果杯」。選一個好的茶杯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茶色躍然;質薄如紙,能使茶香四溢。至於傳統的「春宜牛眼杯,夏宜慄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就可以算是茶道至上的境界了。潮汕人酷愛喝茶,尤講「濃苦」,原因在於潮汕氣候炎熱,需要喝水解渴。為了不因大量飲水而加重腎臟負擔,特別講究以「水少而甘」為主,以少勝多,寓在其中。此種「小而美」的茶具設計體現的是「精行儉德」的心智教化。據《茶經》所言,「茶性儉」,因此「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應秉承潮汕人節儉務實的美德,如若茶具用銀為之,則「至潔,但涉於侈麗」。

除了這四塊代表性的瑰寶,潮汕茶具還包攬了以下器具:

茶洗

一般大如碗,色樣多。且茶具中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衝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盤

款式眾多,形態各異,但多以「寬、平、淺、白」為挑選奧義。盤面寬,以便多乘茶杯迎客;盤底平,是茶杯穩當不晃;邊淺色白,是為襯託茶杯、茶壺之秀麗。

茶墊

若茶池為宇宙,茶杯則是繁星點點,而茶墊就是星外的那一圈光環,三者相互映襯,才有一景美茶圖。但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用絲瓜絡可以保證不生異味,所以「墊氈「多為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

茶池

形狀如鼓,多為瓷質,是整套茶具中頗為重要的「底色。」由一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或六個,為漏水所用,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所漏下的廢茶水。

潮州自古以來對茶具的講究也促進著當地陶瓷業的發展,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品茶不僅是品茶,更是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一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衝淡被柴米油鹽纏繞的瑣碎煩惱。蘇轍有詩:「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對酒當歌,對茶恣情。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糅合,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積澱,是中華茶道之「魂」,是世界茶道之「活化石」。

今天的潮汕茶具就介紹到這裡了,各位茶客是否為這小茶具中的大乾坤感到震撼呢?說完了物質上的種種,下期不如就與茶客們探討潮汕茶道精神上的珍饈吧,下期將帶給潮汕茶道的茶禮茶儀,我們不見不散哦!

相關焦點

  • 九龍營養課堂:潮汕工夫茶的泡法功效?潮汕工夫茶8個衝茶步驟?
    潮汕工夫茶的簡介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稱「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 廣東潮州旅遊特產小吃美食推薦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飲食文化獨具特色,最知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也稱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州工夫茶,神乎其技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等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被尊為「中國茶道」。潮州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 廣東潮州旅遊特產小吃美食推薦之:潮州工夫茶
    潮州飲食文化獨具特色,最知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也稱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州茶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所謂工夫茶,並不是指一種茶葉或某種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此工夫,是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一詞在潮語中為做事考究、細緻用心之意。在潮汕地區,我們會發現當地人形影不離的是一套完整的茶具。
  • 【推薦】「潮「記憶之工夫茶道(一)
    茶之於中國,可謂源遠流長。潮汕更是洋溢著茶香的熱土,飲茶之風遍及整個潮汕地區,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 茶中真味 杯中工夫
    潮汕飲食文化豐富多姿,牛肉和海鮮滿足人們的口食之欲,工夫茶則體現潮汕人民閒情逸緻的文化精髓。  工夫茶藝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也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茶藝,亦為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啥區別?為什麼有人常常把它們弄混了?
    工夫茶通常指潮州工夫茶,它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即是飲茶的流程,是茶藝也是茶道。 所以說,工夫茶即是茶藝,也是茶道。它是潮州茶道,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茶道。工夫茶歷史悠久,在宋代十分流行。
  • 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成功舉辦
    12月12日下午,世界工夫茶大會成立儀式暨第三屆國際工夫茶論壇在深圳茶博會期間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潮州市農業農村局、世界茶聯合會、深圳市潮汕商會、茶道新生活、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共同主辦,茶道新生活擔任總策劃。
  • 茶席設計|茶藝師必備技能:潮汕工夫茶藝知識,單叢茶衝泡技藝
    廣東名茶之一:單叢茶,是部分廣東人離不開的茶飲,那麼在布置茶空間、茶席的時候就會尋找適合單叢茶的茶席設計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 潮汕工夫茶:把茶文化掰碎了揉在日子裡
    說起茶文化,「一個蓋碗,三個杯子」的潮汕工夫茶是很多喝茶或者不喝茶人腦海中的印象。這主要是因為潮汕工夫茶特色實在是太鮮明了。工作以來認識了很多來自潮汕的小夥伴,他們除了經常說起潮汕的各種特色美食之外,也會常在喝茶的時候聊道自己家鄉的工夫茶。
  • 茶道茶道,茶之道為何之道
    茶之起源,歷史悠久;道之起源,亦歷史悠久。偶聽朋友飲茶談道,意氣風發,仿若古時狂士,彈手間,江山歷史盡在掌中,侃侃而論茶道,頗有一杯清茶論道,得正大道之勢。本身亦是愛茶之人,不免勾起興趣,想要談一談論一論這個茶之道,為何之道?
  • 汕頭舉辦競賽展技能,弘揚工夫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有中國茶道「活化石」之稱,為弘揚工夫茶文化,展示職業技能,我市近期專門舉辦評茶與茶藝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並於今天在汕頭金海灣酒店舉行決賽。根據規則,選手須在5到10分鐘裡,用烏龍茶完成潮汕工夫茶茶藝競演,衝泡過程必須包括滾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具有潮汕特色的程序,突出茶的色、香、味、形;而評茶選手則從專家組公布的11種茶樣中隨機抽取兩個品種的樣茶,在30分鐘裡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等進行審評,並撰寫評語。
  • 工夫茶的「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包括潮州、揭陽、汕頭、汕尾等城市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州茶道重要組成部分。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州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 |第三屆「雲生態」杯國際工夫茶衝泡大賽傳承...
    、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潮汕茶文化研究會餘映豐監事長;專家裁判組有:潮州工夫茶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老師;二級教授、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原院長邵宛芳老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舒曼老師;澳門茶藝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陳佩蘭老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入室弟子、國家級茶藝技師盧俊傑老師;茶道新生活創始人、《茶源地理》系列叢書主編吳垠老師;國家茶藝競賽裁判員林曉虹老師組成評委團,與我們共同見證冠軍的誕生
  • 潮汕工夫茶的三人擺杯法,隱藏著什麼秘密?
    我們經常看到的茶席,品茗杯都是這樣的直線擺法:或是這樣的斜線擺法:但潮汕工夫茶的品茗杯卻是品字擺法(也叫三角形擺法):知道為什麼嗎?所以他們認為杯子擺成直線是供品的擺法,用於生人非常不吉利,所以潮汕工夫茶的擺法一般都是擺成「品」字形,寓意好茶需要細品。當然,文化都是交融的。潮汕工夫茶影響廣闊,現在很多茶藝表演的擺杯形式也不拘一格,都會根據茶席設計的主題及茶藝表演的內容選擇合理的擺杯方式。至於茶葉店裡的老闆們是怎麼擺杯的?
  • 我離不開你,就像潮汕人離不開工夫茶
    丨▲ 潮汕工夫茶。圖/《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 風物君語 -工夫茶之於潮汕人就像麻辣火鍋之於四川人▲ 臺灣茶道。圖/《血觀音》潮汕人是被廣東人吃進肚子裡的福建人。因為歷史上福建的百姓移民潮汕,兩地方言大致相通。在兩地方言中,「工」讀gāng,用來描述時間,「工夫」二字說的就是做事考究、細緻用心。
  • 帶您「玩轉」潮州工夫茶
    潮汕茶道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一爐、一壺、一扇、三茶杯……傳統的潮州工夫茶述說著中國古老茶文化的故事。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來到濟南,將這個故事講給泉城人聽。  記者見到葉漢鍾時,他正向在場學員講授潮州工夫茶的要點。
  • 喝潮汕工夫茶,為什麼不管幾個人都只用三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到過潮汕地區的朋友一定知道,只放三盞杯是潮汕工夫茶特有的飲茶方式。唐朝時潮汕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至宋朝時臻於大成,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以地域劃分而自成一派。潮汕坊間傳著一個笑話,說是上別人家裡吵架,進門第一件事要先喝上幾泡茶,潤潤口舌再開始吵,形象的說明了工夫茶在潮汕的地位。那裡家家戶戶都喝茶,無論有多少客人,主人都只用三個茶杯。初聽聞,十分不理解這種飲茶方式,背後卻有其根源。
  • 「潮汕工夫茶」之工夫茶講究茶具器皿配備之精良
    而在潮汕地區,"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張華雲在《潮汕工夫茶歌》裡面說「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
  • 潮汕人和潮汕工夫茶~久遠的傳承
    潮汕俗語"茶三酒四踢桃(遊玩)二」「茶鋪家(多)過米鋪」,說明了茶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潮汕話「茶米(葉)」,把茶葉和大米看成一樣重要,說明很多潮人不可一日無茶。單人或三、二好友,一個蓋碗,三個茶盎,一茶爐,一撮鳳凰單叢茶葉。
  •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原來還有這些講究,你都了解過嗎?
    作為潮汕人的我,別的地方不了解,能講的也只是工夫茶了。潮汕工夫茶,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是一種泡茶方式,更是一種待客禮儀,是潮汕人獨特的待客方式。水也是有講究的,山泉水最佳,井水次之,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懂茶的人自然之道泉水泡的茶有什麼不同。潮汕地區的傳統工夫茶,沒有什麼公道杯與聞香杯,這些都是外加上去的,而我覺得,這有點畫蛇添足了,喝茶就得趁熱,才能品出茶香,而經過公道杯這麼一弄,茶香都喪失了,沒了茶香的茶也就沒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