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優寶在看《童言有計》時,又被應採兒這個「虎媽」震到了,不僅在訓斥孩子上女王氣場2米8,還和主持人朱丹互懟~
到底因為什麼呢?其實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吃飯。
被質疑訓孩太過?應採兒回懟:這只是最基本的禮儀
這期節目中,有嘉賓稱讚應採兒很會選菜,不多不少,剛好夠所有人吃,不浪費。
應採兒表示,自己深惡痛絕鋪張浪費地行為,隨後她在飯桌上一邊抱著二寶吃飯,一邊盯著小小春吃飯。
但小小春吃的有些邋遢,往桌子上掉了很多粒米,應採兒質問他:「你為什麼要吃到桌子上呢?」並要求小小春看著她回答,還說:「我不是和你開玩笑的,好好吃!」
外公外婆一邊打圓場,一邊給小小春收拾殘局,可能是怕再掉飯粒被訓斥,小小春這回改用勺子吃飯,但應採兒又說:「你可以拿筷子吃了,拿筷子」。
主持人朱丹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應採兒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其實有的時候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複雜,是「小題大做」了。
應採兒回復也很乾脆,毫不客氣地回懟:「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你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外面被人家嫌棄嗎?」
光看這一段,其實優寶也覺得應採兒這個「虎媽」對孩子太嚴厲了!這和她的性格不無關係。
不過在之後的採訪中,優寶發現小小春的外公對他著實有些過於溺愛了,外公每次在做飯前都會詢問小小春的意見,孩子想吃什麼他就做什麼。
也會習慣性的把好吃的東西優先轉到孩子面前,讓他先選。
對此應採兒深感無奈,總會阻止父親,並告誡小小春「家裡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
但老一輩人就非是不聽呢~看來應採兒的「虎」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吧。
不過袁詠儀對此倒是深有同感,她說:「你想一下,孩子長大以後會在人家家裡面吃飯,難道人家要問你你要吃什麼嗎?」
餐桌禮儀對幼兒也很重要麼?
形容一個家族的富貴顯赫時,總是喜歡用一句「鐘鳴鼎食之家」來描述。
何為鐘鳴鼎食呢?就是在吃飯的時候,用編鐘來演奏音樂,用青銅大鼎來盛放食物。這些都是舊時代頂級貴族的象徵,並逐漸演變為一種餐桌禮儀流傳下來。
不過吃飯終究是件讓人放鬆的事情,而人也最容易在飯桌上「放浪形骸」,洩露出暗藏的毛病和缺陷,讓自己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
比如咀嚼時發出較大聲響,也就是吧唧嘴」,或是用筷子在盤中挑挑揀揀,更有些孩子會把自己喜歡的菜端過來放在面前,盯著一道菜死吃。
也許換做一般人家也就無所謂了,但對於精英家庭來說,用餐時保持良好的儀態修養,是最能顯現個人品質的時刻。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
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因為飯桌上的細節,藏著一個孩子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展示的是人最真實的一面。
之前有個新聞,武漢一個1歲半的小女孩,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邊走邊玩,不小心摔了跤,筷子插進嘴裡,深入顱內,並且還有2釐米插入了小腦。
萬幸的是,經過醫護人員爭分奪秒的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
當時有人在新聞底下評論,為什麼要給孩子用筷子呢?我家孩子都5歲了還不敢給他用。
其中點讚量極高的留言卻是這樣說的:
這位劃錯重點的媽媽,這不是用不用筷子的問題,明明是吃飯時邊吃邊跑邊玩的問題啊,如果把筷子換成別的,也是不安全的。
所以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是從吃輔食就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而且餐桌禮儀並不只好在外在,對於娃本身最基本的好處就是——好的餐桌禮儀可以讓孩子習慣集中精神「吃飯」,這樣才能夠吃得好,吃得飽,愛上吃飯。
餐桌禮儀背後的心理成長
相信如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餐桌禮儀,對於各位精英媽媽們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信手拈來的事情了,優寶也就不在此班門弄斧,只來聊聊一些幼兒心理成長上的問題。
對於0-6歲的幼兒,可能很難理解一些規矩的含義,而且孩子天生都是好動的,扔食物、扔玩具、不老實坐著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光靠吼或者講道理往往無法解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小手段」了~對此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這樣認為:
建立規則意識:比如一個1歲多的寶寶吃飯時喜歡扔食物、餐具,ok正常現象~但等再扔的時候把他抱下餐桌。
如果寶寶開始抗拒想要回來,太好了,給他一次機會~但回來後還扔東西?那就再抱下去。
並不是不讓他吃飯了,而是將他從一個習慣的環境中抽離出來。
這樣反覆幾次寶寶才會明白這二者之間的關係——餐桌上扔食物是不允許的。
是不是感覺有點像馴養小貓小狗自己上廁所?不得不說,對於年紀太小的孩子,行動往往比語言更有效果,但並不是馴養寵物那樣帶有懲罰式的行為,而是要幫寶寶樹立起規則的概念。
建立責任意識:當孩子大了一些後,有些孩子就需要家長哄著/追著/放著動畫片才肯乖乖吃飯,父母們也很無奈,但不給點甜頭就是不順把啊。
ok正常現象~那麼就再加一些附加條件吧,如果有給孩子飯後零食的習慣,那麼就把零食收起來,不好好吃飯就沒有零食吃~
或者帶他下樓狂奔,多做些消耗體力的活動~當他進入到飢腸轆轆的狀態時,幫他意識到吃飯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而每個人的生存都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孩子最初是不會討價還價的。
如果沒有大人最初的主動提供打發/誘惑孩子,就不會有後來的,不餵不吃、不看電視不吃。
連自己饑飽問題都能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拿來威脅父母,那還有頭嗎?
建立感恩意識:孩子再大一些後,就開始變得「有品位」了,這個不好吃、那個難吃死了、媽媽你怎麼不把魚刺剔乾淨、奶奶你餃子為什麼不做肉餡?
當孩子把別人給他做飯當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長大後在外面時就會對更多的事情感到理所當然。
地鐵/公交上,我是老/弱/病/殘應該有人給我讓座啊?
朋友聚餐時,你們應該等我來了再開始啊?
別人家裡,是不是該客氣下問問我想吃什麼啊?
男女交往中,你是男生/女生,你就應該怎樣怎樣啊……
乍一看似乎沒什麼毛病,但誰又該你的?欠你的?為什麼世界都要圍著你來轉?你是太陽啊?~
想來這才是應採兒「虎媽式」訓兒背後所真正擔憂的未來景象,有人願意憑你的喜好行事,那是因為愛你,不是因為欠你。
所以父母們不必刻意和孩子強調「這都是你愛吃的」,「這都是專門為你準備的」。
多在「不經意間」讓孩子看到父母為他準備飯菜的辛苦,讓他也去體驗一下做飯的不易,當孩子知道心疼父母時,才會對其他事物產生感恩之心。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相信有孩子之後,都會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小到在餐桌上吃飯,背後折射的都是成長大事。
如果對這些小事覺得無所謂,不重要,那麼重要的事情到來時,鐵定會掉鏈子。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