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南門鎮萬裡村2組的農飛孔雀園時,孔雀園的女主人徐慶豐正背著一背簍青菜從外面回來,這是飼養孔雀的飼料。徐慶豐放下背簍,開始忙碌起來,悉心照料著大大小小的孔雀。
農飛孔雀園的創始人叫王波,是徐慶豐的丈夫。7年前,王波夫婦以「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開始飼養孔雀。如今,孔雀園已經存欄800多隻孔雀,年收入十幾萬元。王波夫婦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成功的果實裡面,有王波夫婦的辛勤付出,更有當地基層黨組織的大力支持,該村狠抓黨建助力產業發展,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孔雀」村。
資料圖片
返鄉創業,從養兔子到養孔雀
「其實,我們最初是養兔子的。」徐慶豐告訴記者。
王波是南門鎮萬裡村2組村民,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積攢了一筆錢。2008年,王波夫婦帶著20餘萬元積蓄回到家鄉創業。
他們最初創業項目選擇的是肉兔。由於缺乏養殖經驗,再加上市場不景氣,兩年多下來,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損了不少。辛辛苦苦打工積攢的錢,就這樣虧掉了,王波夫婦很心疼,於是將全部肉兔處理掉。
2012年,王波來到雲南旅遊,當他看到孔雀開屏時,突然產生了飼養孔雀的想法。據了解,孔雀有「鳳凰」之稱,系「百鳥之王」,寓意吉祥寶貴。
網絡圖片
當時,我區還無人飼養孔雀,是一個全新的創業領域。王波便從朋友那裡購買了20隻藍孔雀帶回家,飼養在原來養殖肉兔的場子裡。
「我們這裡附近都是柑橘樹和雜樹林,環境好、場地寬,特別適合孔雀養殖。」徐慶豐說,在他們夫婦的精心飼養下,20隻藍孔雀全部長大了,其中11隻母孔雀下了蛋,而且都孵出了小孔雀。
努力拼搏,成為致富帶頭人
王波夫婦嘗到了飼養孔雀的甜頭,增添了信心,擴大了飼養規模。不過,王波夫婦以前沒有飼養孔雀的技術和經驗,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
為了學習飼養孔雀的技術,王波除了在鎮畜牧部門學養殖技術,還到湖南、雲南等地孔雀場「拜師學藝」,並且在網上學習了很多飼養孔雀的相關知識。
網絡圖片
經過多年的養殖經歷和不斷學習,王波夫婦已經掌握了孵化、育雛、防疫、配種等全套的孔雀養殖技術,並和國內許多大型孔雀養殖場保持技術和市場方面的合作聯繫。
目前,農飛孔雀園已經配備了一整套的現代化養殖設備,基地建設也日趨完備,養殖事業正蓬勃發展。
「孔雀相比其他動物病發率少,免疫力高,防疫技術簡單。養殖場地面能保持乾燥環境,孔雀就不容易生病。」徐慶豐說,孔雀糞便不僅可以作為有機肥料,而且通過加工後,還可以作為一種中藥,對周圍環境不會造成汙染。
徐慶豐高興地說,現在孔雀園有800多隻大大小小的孔雀,每年收入十幾萬元。他們帶動村裡的貧困戶一起發展,增加收入,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網絡圖片
黨建引領,走文旅融合之路
創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王波夫婦的孔雀園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當地基層黨組織的大力支持。
徐慶豐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探索,如今飼養孔雀已經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但由於孔雀在市場上售價昂貴,很難打開銷路。
一旦孔雀銷售不出去,就難以形成利潤。萬裡村扶貧「第一書記」黃天忠、萬裡村黨支部書記陳龍在走訪時,了解這個情況後給他出了主意。
黃天忠是區文化旅遊委的幹部,陳龍又是企業主出身,他們對文化旅遊產業有一定經驗,建議王波夫婦利用孔雀園的優勢,融合餐飲、休閒、觀光等項目,打造產業鏈條,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網絡圖片
王波夫婦接受了這個建議,在孔雀園開展多種經營項目。現在,這些經營項目都紅紅火火,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孔雀,效益顯著。
不久前,在黃天忠的牽線搭橋下,區文化旅遊委在孔雀園開展了一次技能培訓課程,此舉不但為孔雀園增加了收入,還擴大了孔雀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下一步,萬裡村將孔雀作為一種超前的養殖項目加大推廣,融入觀光、環保、生態、綠色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配套旅遊開發,形成「一村一品」的「孔雀」村。
「黃書記和陳書記為我們創業者解決實際問題,我們非常感激。以後,我們將帶動更多貧困群眾一起發展,一起走上致富大道。」徐慶豐深有感觸地說。
來源:開州日報/何仁勇
謝謝您的觀看!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