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中旬,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引種的多種景觀竹子陸續發出新芽,意味著南竹北種成功。
2015年,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浙江農大達成了科技合作協議,就新品種引進、新技術使用進行了試驗、示範。當年4月,園區從浙江引進紫竹、斑竹、金鑲玉竹、黃杆烏哺雞等筍用和景觀竹子品種10種,10000株,在阿拉爾當地進行了栽培實驗。
本實驗主要從竹子繁育、抗寒抗旱、抗鹽鹼及需水需肥等特性進行了研究。針對竹子繁育,主要採取分兜育苗法,簡便易行,易成活,通過在本地育苗、煉苗,增加了竹苗的適應性和種植竹子的可操作性,相比從南方購買的竹苗更易成活,更易生長。針對竹子喜溼的特性,設計了三種用水量方案,逐漸使其適應本地乾旱氣候;針對冬季低溫氣候,設計了用稻草覆蓋保護和常規兩種方案,研究其越冬習性;在鹽鹼地適應性方面,採取了增施農家肥和間作生草的辦法。
通過試驗研究,在總鹽5‰、PH值9左右的土壤條件下,通過採取10天滴一次水,種植第一年需簡易防寒保護、第二年不需保護,畝施農家肥5方、間作生草、油菜等技術措施,竹子大部分可以正常生長。今年4月初,通過田間調查,篩選出了紫竹、斑竹、金鑲玉竹等8個品種,在本地能正常生長、順利越冬;淘汰黃杆烏哺雞、黃紋竹等2種不耐鹽鹼、抗寒性能較差的品種。
園區已建立了竹子育苗圃2畝,形成了一套北方竹子種植技術規程。今年4月,園區又從浙江引進5個竹子品種,繼續進行系列試驗研究。 竹子的引種試栽成功具有重要的應用、推廣意義。因竹子的筆直、顏色各異為師市城市綠化美化的又增添一道亮麗景觀,豐富了城市綠化美化樹種;另外因避免了長途運輸,北方市民也可以吃到新鮮的筍子,也可製作竹子手工藝品。
【農業園區 羅琳 餘彩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