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產業融合發展新畫卷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打造「農業矽谷」系列報導之二
中國昌吉網訊(記者劉茜 通訊員劉歡歡)小種子形成大產業,農旅融合助力脫貧路,「網際網路+」農業前景廣闊……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探索「旅遊+」「農業+」「文化+」「網際網路+」等產業新業態,形成全鏈條發展、多業態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
農旅融合擘畫振興新圖景
走進園區華興生態旅遊景區,「自治區林木種苗示範基地」、人工湖小木屋、燒烤園小池塘、水上遊樂場迷你動物園、卜魯格雲小院等,成為遊客休閒體驗的童話世界。
看到旅遊產業發展的巨大潛能,華興生態旅遊景區先後投資一億多元用於農家樂升級,並精心打造千畝有機葡萄種植基地和葡萄酒莊。現在這家由昌吉民營企業華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景區不僅是「自治區四星級農家樂」,而且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
白綠漸變的新品種,造型精巧的綠雕,瀑布式的懸崖菊……萬千花國,菊花最具秋韻。2018年9月21日,第七屆新疆昌吉菊花展在新疆農業博覽園開幕。這裡已成為全疆農旅融合金牌路線點,並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國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將菊花展納入102個系列活動之中。
近年來,農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使得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不經意間駛向一片開闊的新藍海。園區加快推動149家農場全面升級,藉助智慧農業「點石成金」,把設施農業引上旅遊「觀光路」,探索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今年園區將加強旅遊新業態『研學實踐』基地建設,從江蘇引進了葡萄大世界,屆時將呈現一顆葡萄樹上嫁接56個品種等特色景觀。近年來,旅遊與其他產業全域融合、互動並進,促進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促進園區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全域旅遊成為園區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書記張明清介紹說,「我們力爭到2020年,在園區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文化旅遊產業集群,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要的文化旅遊中心和自治區級遊客集散中心。」
「農業+」產業枝繁葉茂
走進新疆雪山果園食品有限公司OTO體驗中心,5000多平方米的展廳鬱鬱蔥蔥,小橋、流水、鮮花和高大的綠植點綴其中,120多種乾果單品將展櫃擠得滿滿當當。
作為新疆特色乾果行業的領軍企業,雪山果園在天貓、京東、1號店、阿里巴巴等12家平臺上建成品牌電商旗艦店,在成都建成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網上年銷售額突破億元。目前,雪山果園在全國擁有1000個各級代理商,30多個分公司,擁有百萬畝種植基地,輻射帶動農戶3000餘戶,產品銷售覆蓋北京、上海、重慶、西安、成都、廣州、南寧等全國200多座城市。
絲綢之路岐峰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園,引進農貿、電商、物流等1000多商戶入駐,年蔬菜交易量50萬噸,帶動5000餘戶蔬菜種植戶增收;與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引進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海鮮產品進疆銷售;與天貓新零售等知名電商達成合作營銷,年交易額達30億元。
近年來,園區著力培育引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了現代種業、農業生物技術、現代食品製造、農業裝備製造、智慧農業等產業集群。
泰昆集團飼料,全疆市場佔有率超過30%;新疆遠航肉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僅原料採購帶動農牧民增收1億多元,促進了全疆畜牧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進程。
「去年一畝地產出160公斤左右種子,每公斤賣到18元。」3月16日,昌吉市六工鎮下六工村村民史貴方說。
和史貴方一樣,下六工村很多村民都靠制種農業過上了好日子。「村裡有耕地1.1萬畝,得益於園區種業快速發展,村民種植制種絲瓜、豇豆、葫蘆瓜等,每畝每年最少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下六工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建喜說。
對許多人來說,與園區的不期而遇,是因為種交會的如期而至。每年八月初,一場業內期盼的中國新疆(昌吉)種子展示交易會都會準時在園區上演。
圍繞「西部種業之都」建設,培育種業龍頭企業60餘家,其中,中國種業十強企業4家、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4家。園區著力提升種業創新能力和企業競爭力,帶動昌吉州年產各類種子40萬噸,產值30億元,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西甜瓜制種示範推廣覆蓋全疆80多個縣市、國內30個省區以及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15個國家和地區。玉米制種帶動昌吉州成為全國第二大玉米制種地區,良種輻射區域從疆內延伸到東北、華北、黃淮海及西南四大玉米種植區。依託天康、泰昆、華牛等龍頭企業,建成年提供種豬7.5萬頭、種禽4000萬羽、優質胚胎2萬枚的畜牧業種源示範基地,園區在新疆種豬、種禽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80%、60%。
農業「再出發」
構築產業發展高質量「矩陣」
新疆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以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總部,統籌、協同全疆38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資源、政策、成果等,建成了網絡支撐平臺、協同創新與產業促進服務平臺。
九聖禾種業圍繞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種子研發、生產加工和營銷服務,在北京成立九聖禾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新疆、遼寧、河南三個分院,在喀什、塔城、奎屯、巴州、阿克蘇等地建成30萬畝種子生產基地,全面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泰昆集團建成「帕戈郎」品牌產品200家專營店、2000個專銷點,成為全疆品牌建設的典範,產品出口到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天康集團在烏魯木齊米東區、石河子、庫爾勒、喀什等建設種豬繁育基地5個和生產示範基地16個,打造了年繁育出欄100萬頭優質商品豬產業基地。
園區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了一批特色顯著、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有效帶動了產業發展。截至2017年,園區共培育全國知名品牌3個、新疆知名品牌36個、註冊商標384個,「昌園種源」品牌價值達14.74億元。「慧爾」獲中國水溶肥品牌上榜企業第一名,成功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品牌創新發展工程」品牌庫。
從2012年起,園區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及藍山屯河、巴斯夫等開展聯合攻關,重點突破生物降解地膜專用料研發、生物降解地膜加工、大面積推廣應用示範等關鍵技術,為徹底解決農田殘膜汙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通過持續努力,已經開發適用於新疆不同區域棉花、番茄、玉米、甜菜、馬鈴薯等作物的生物降解地膜專用料和7個品種生物降解地膜產品,獲得發明專利和制定了地方標準。2017年,全疆生物降解地膜示範面積已超過16萬畝。
截至2017年底,園區在綠色增產、良種繁育、農業節水、生態修復、智慧農業等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和國內領先的現代農業成果100餘項。2016-2017年,園區參與的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選育技術及應用、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累計推廣8000餘萬畝,增加經濟效益130餘億元。
園區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建設範圍,兩年多來,園區培育與建設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國家棉花產業聯盟、國家西部果業創新聯盟、絲綢之路農業科技園區聯盟、新疆綠色農業集群聯盟等50多個研發機構、產業聯盟,培育了中糧糖業、泰昆、九聖禾、大北農、慧爾等50餘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研發引進、集成組裝、示範推廣了300多項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建設了330多個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為促進全州全疆乃至西部乾旱地區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農村增綠髮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新疆現代農業的示範窗口和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創造了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昌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