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為何六萬國民黨殘軍及後代出境後,不願去臺灣,最後都成泰國公民
全國解放之後,國民黨軍隊或逃到臺灣,或在國內被消滅。有部分國民黨的軍隊逃出國境後,為何不願去臺灣,最後都成了泰國公民。這支部隊是在雲南解放時逃出國境的國民黨第8軍237師709團。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國民黨64軍末代軍長,海南島戰役後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劉鎮湘被俘後,六十四軍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國民黨又重新組建了六十四軍,這個六十四軍只是一個空殼,不久後又一次被解放軍全殲。按理說,兩次被全殲後,六十四軍的番號應該被取消,不過卻有一個人一直為重建六十四軍而奔波,此人就是六十四軍末代軍長張其中。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國民黨軍入越,周恩來在北京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法越當局,指出導致一切嚴重後果應由法方承擔。轉運臺灣1950年上半年,駐印支法國殖民軍與越盟戰事失利,蒙陽及萊姆法郎處戰火邊沿又毗近廣西,法軍感受中共軍隊和越共武裝的威脅,乃將入越國軍遷禁於西南邊遠的富國島,住陽東、介多兩營區。
-
利用最後三天打下海南,守住中國南大門!一代名將是這樣煉成的!
南海的北端有我國的第二大島——海南島,現在的海南島並不起眼;但如果假設海南島在國民黨手裡,我們就會發現:南海與中國大陸的聯繫被隔斷,保衛南海無從談起;且現在經濟極為發達的深圳、廣州等地都會在其作戰半徑之內。這個時候,人們會驚奇地看到:原來海南島真的很重要!但海南島差一點就成為第二個臺灣!這一切都不得不感謝一代名將韓先楚!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1949年最狂妄的國軍司令馬繼援,87歲給汶川捐款,希望落葉歸根
解放戰爭爆發前,國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佔據絕對優勢,加上背後還有美國人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需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受此影響,老蔣手下那幫將領們也一個個狂得不行,吹牛說大話的比比皆是。胡璉就曾狂妄地說給自己三個軍就可以對付華野;張靈甫更是豪稱十個整編師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
-
蔣介石退守臺灣因得哪位高人指點?
1949年初,經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已被消滅過半,在大陸的統治也面臨徹底垮臺。國民黨何去何從讓蔣介石徹夜不眠,各大要員登門遊說均被蔣介石搖頭拒絕。張其昀認為:以長江天險分割天下,不過是國民黨一廂情願的主張,勢如破竹的共產黨絕不會同意。退守西南、海南也只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唯有臺灣才可成為國民黨最後的庇護之所。臺灣是塊風水寶地,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藉海峽天險,退可守,進可攻。憑著國民黨海軍和空軍的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軍和空軍的共產黨。起碼可以爭取時間,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
-
陳曉平: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都」廣州
(4月30日《申報》)這個時候,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上海巡視防守、布置撤退臺灣事宜,代總統李宗仁賭氣飛到老家桂林去了,廣州群龍無首。隨即,一批又一批的黨政要人爭相飛去桂林促駕。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看到李宗仁這樣躲避不是辦法,5月2日親自去桂林勸駕。5月8日,在一輪又一輪說客「轟炸」之下,李宗仁終於不情不願,來到「行都」廣州。他選擇住在迎賓館北樓(今廣東迎賓館碧海樓位置)。
-
28軍9000將士血戰金門,韓先楚「犯上直諫」,40軍強奪海南島
1949年10月28日,這一天對於指揮「攻臺計劃」的解放軍「戰神」粟裕來說,是一個非常煎熬和痛苦的日子。 在廈門海灘上 ,3萬多名解放軍怒目圓睜,趴在海岸邊死死的注視著對面僅僅只有幾公裡遠的金門島。就在三天前,9000餘名將士乘坐衝鋒艇、木船,執行攻臺計劃中的第一個任務,攻佔金門島。
-
中國歷代各王朝,為什麼都喜歡往東南沿海地區逃跑?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王朝,他們的覆滅都是向東南沿海不斷地撤退,逃跑,最終落得跳海的結局。最著名的莫過於北宋亡了,皇帝跑到杭州去建立南宋,金兵打來了,皇帝再往海上跑,甚至跑到大船上躲起來。與宋不同的是,大明朝航海業還是要發達一些,於是鄭成功收復了臺灣。最近的一個莫過於國民黨了,也是往那邊跑,最後躲到了臺灣。
-
蔣介石秘書憶:1949年時臺灣人曾熱盼中共來解放
胡宗南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顧祝同)副長官兼參謀長,代行軍政長官職權。蔣介石留下他在西南統領大局,繼續打遊擊;3月27日,他倉皇逃到臺灣時大軍全無,孤身一人,「光杆司令」連秘書都打丟了。這是後話。 蔣介石几乎是驚魂未定逃到臺灣的。而此時,夫人宋美齡還在華盛頓向美國人哀求美援而不得。他身邊只有蔣經國和幾個奉化老家的貼身侍衛和總裁辦公室的人員。除此之外,身邊幾乎無可信賴的人。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同時,臺灣北有日本,東有關島,南有菲律賓,都有美國勢力,利於美、臺協防。而海南周邊的國家多為英法屬地,協防難度很大。其次,臺灣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遠遠好於大陸其他省份,尤其是二戰後,日本在臺灣大力發展重工業,滿足軍事需求。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薛嶽逃到臺灣,他手下的5個軍長結局怎麼樣?
1949年12月,國民黨方面成立「海南防衛司令部」,任命薛嶽為總司令。薛嶽的司令部下轄62軍、63軍、64軍、32軍與第4軍,合計五個軍十餘萬人。那麼薛嶽逃到臺灣後,他手下的五個軍長的結局怎麼樣呢? 第一,62軍軍長李鐵軍 李鐵軍是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1949年12月,海南防衛司令部成立後李鐵軍被任命為副司令,同時兼任62軍軍長,配合指揮官薛嶽守衛海南島。
-
1950年中共為何放棄進攻臺灣計劃
經過兩個半月的戰鬥,福建全境基本解放,儘管有金門戰役的失利,但基本實現了攻取臺灣外圍、「去其手足」的戰略目的。到1950年夏天,又相繼解放了海南、舟山群島。解放軍幾十萬精銳部隊在福建沿海迅速集結,下一個目標顯然已是劍指臺灣島。毛澤東指定粟裕組織渡海攻臺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臺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準備,陸軍主要由三野負責準備。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