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專賣「義烏小商品」的「連鎖超市,日前悄然出現在廈門。
2元的批發價、6元的銷售價,被稱為世界上最廉價的「義烏小商品」,僅經過義烏—廈門這一直銷環節,不少商品就可截獲數倍利潤。
記者調查發現,小攤販的合法化預期或催生小商品的大商機;而佔據廈門小商品銷售半壁江山的「義烏小商品」供銷環節的變臉,對潛在商機或是一種提前反應。
「X元店」變臉
廈門首現 「義烏小商品」連鎖超市
在廈門摸爬滾打十餘年的溫州商人潘克峰,終於當上了老闆。
潘克峰原本在廈經營並不起眼的 「2元店」,是在廈門成千上萬個義烏小商品涉足者中毫不起眼的一員。
因「X元」店出於價格限制難以擴容及區分產品,且過於低端讓消費者審美疲勞。為使更多的義烏小商品名正言順地入店,潘克峰決意將店更名為 「義烏小商品直銷超市」,銷售價格從2毛錢到400元不等的數千款商品。
「就是將一些市民常用的小商品,從義烏批發過來,並改變之前在市場上分散零售的方式,儘可能多地把它集合成專賣店。」潘的愛人郭女士親自把守一家位於蓮坂的主力店,她表示,直銷超市就是要集合在各個檔次「X元」店裡熱銷的小商品。
在郭所稱的兩家位於廈禾路沿線繁華地帶的主力店內,雖裝滿數千款產品,卻幾乎沒任何裝修。「鬧市區並不寬敞的店面月租就上萬元,比如,一件標價2.5元的商品,往往進貨成本只有1元,分攤店租、僱員等開店成本也要1元,然後商家再賺5毛錢。」潘稱,如此簡陋是基於小商品薄利多銷的成本考慮。
出乎潘意料的是,作為「廈門首家義烏小商品直銷連鎖超市」,試營業以來,效果良好,每家小商品超市的月淨利都可望上萬元。
跳過「義烏批發市場」
廈門二級批發商直接找廠家進貨
轉型的並非只有零售終端,記者調查發現,出於縮短供銷鏈的考量,廈門經銷商正試圖擺脫對義烏批發市場的依賴。
「在廈門市場上出現的小商品,多數來自義烏。」經營禮品批發的陳先生,幾乎每隔一個月就會到義烏進貨。他介紹,最低「一箱產品」起批發,這幾乎是在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內的潛規則。
據了解,以前日用品店、地攤等經營戶只是小量批發的散戶,基於出差費用以及貨運 (貨運一般為0.5元/斤)成本等考慮,到義烏直接進貨划不來。因此,廈門逐漸出現了「二級」批發市場,即專門到義烏規模批發小商品來廈做二級經銷,其中又以海峽小商品批發市場最具規模。
顏世林是這一市場最大的經營戶之一。顏稱,義烏的小商品至少為批發市場貢獻一半以上的貨源,也佔據廈門小商品市場半壁江山。
「扣除開店成本,我們一般加價20%,其中約5%用於抵消客戶的退貨損失。」顏世林透露,從義烏進貨,批發價只有上漲30%—40%才有利潤可言。
但眼下,義烏的批發市場、從業人員不斷膨脹,多手「倒賣」現象流行:很難找到廠家設在義烏的直銷店,很多批發商都是從各地進貨(不乏來自漳州、廈門的廠家)後運到義烏、再運到批發地,小商品經這麼一來回折騰,其實已是第二手、第三手貨,且幾番加價。
與此同時,浙江等地網店高度發達,因其無需「店租」,售價逼近義烏批發市場的批發價而吸引了不少散戶。網購降低了散戶對二級市場的依賴,給類似顏這樣的二級批發商帶來一定壓力。
如今,「義烏—廈門」的批貨模式已悄然生變。「為了降低批發成本,公司已改變策略,即避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直接找廠家進貨。」顏世林透露,「我們經過統計,找廠家進貨,比到義烏進貨整體要便宜10%左右。」二級批發市場某種程度上,最後也就這10%純利。
記者了解到,避開義烏大市場的批貨模式,正在被廈門的經銷商效仿。
商機
攤販合法化
或催生小商品大機遇
事實上,相當份額的小商品,是通過小攤販等進入消費者手中。「可能會佔到4成左右」,顏世林預估。原本很多攤販擔心擺攤不能長久,不敢大量批貨,這使得進貨成本偏高,「很多攤販在島外,來回一趟,也就批發個一千多元,頻繁批發」。
但現在,廈門開始試點攤販掛牌上崗後,攤販有望「合法化」。這在相關業者看來,使得類似海峽小商品批發市場這樣的二級經銷商,免費獲得了大量有效的下遊渠道。「為此,我們正在專門批發一些物品,擬供小攤販採購」,有業者表示,現在廈門僅集美一街道,就試點500個小攤販,未來小攤販試點可能上萬個。這將催生巨大的批發商機。
潘克峰同樣看好這一商機,他向記者坦言,高額的店租 (有時佔到小商品售價近半)使得小商品售價居高不下,但幾乎零店租的小攤販將拉低這一成本,進而降低零售價,如何整合資源,搶奪這一商機正是他在考慮的。
(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 易福進 實習生 陳維麗)
相關新聞
山寨產品潛伏 以次充好獲取暴利
記者調查發現,從類似廈門二級經銷商批發出去的小商品,再經過第三級經銷時,長期蔓延著「以次充好」獲取暴利的亂象。
以「手壓手電筒」這一熱銷的小商品為例,在網店、海峽小商品批發市場、上述「義烏小商品直銷超市」、普通商店、大超市等均有銷售,價格卻相差近10倍。
在網店的批發價在2元-3元;在海峽小商品市場內,批發價也在3元左右;在「義烏小商品直銷超市」內,直接標價6元;在蓮坂一精品店內,售價為10元;而一品牌超市內,售價甚至高達19.9元。
「就這種商品,還有兩元以下的呢?」同樣在海峽小商品批發市場批發玉器、飾品的馮繼偉稱:事實上,同一個手電筒,材質成本相差就好幾倍;由於小商品多數沒有品牌,現在一些山寨廠家,你出多少價,他就生產多少錢的商品給你,手段無非是偷工減料。
「暴利其實就出在這」,馮繼偉認為,大家都在談論山寨手機,其實山寨小商品更多,外表酷似品質相差懸殊;而不少終端銷售商,習慣買次品充當高價精品,而消費者很難辨識,成了高價的「犧牲品」。
「部分熱銷的新產品,消費者對價格往往沒感覺,確實存在數倍的利潤。」潘克峰坦言,沒有任何的統一定價標準,這正是經營小商品誘惑所在,也是困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