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中澳兩國不斷加強貿易聯繫,令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順風順水。然而,近年來,中澳關係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急劇惡化,兩國民眾間的敵意也迅速上升。
究其原因,在於莫裡森政府頻頻作出錯誤選擇,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導致中澳關係出現大幅度的倒退。既然澳大利亞對華態度如此惡劣,它自然是要嘗到一些苦頭,並付出代價。
近段時間,關於「中國叫停進口澳煤炭」的消息引發澳大利亞各界高度關注。「澳大利亞新聞網」18日刊發澳知名記者塔裡克·布魯克的文章稱,如果中國宣布該禁令,可能令澳大利亞每年損失150億美元,導致澳經濟復甦時間延長几個月時間或者一年。
布魯克表示,繼中國相繼宣布對澳牛肉、進口大麥、葡萄酒採取行動,並對澳相關行業造成打擊後,一個更令人擔憂的跡象出現了,中國可能正在將一個規模更大、對澳經濟更重要的行業拉入其「目標清單」中,那就是煤炭出口。
煤炭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僅次於鐵礦石,而中國是澳煤炭的最大買家。當前,澳國內有多達25%的煉焦煤和熱能煤出口到中國。布魯克指出,中國對澳煤炭進口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中國承諾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國內越來越歡迎可再生能源,因此針對澳煤炭的禁令可能會無限期持續下去。
布魯克在文章中還強調,儘管莫裡森政府一再強調澳大利亞的主權和自由「不受中國的影響」,但澳需要承認,這種所謂的「獨立」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他還表示,澳大利亞可能比外界預期的,更早地為其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指出,澳大利亞帶頭在美國遏華戰略中選邊站,充當美國推行極端對華政策的幫兇。在這個時候,對中國有利的生意,應該繼續做。對中國無所謂的生意,有些我們用來表達不滿,就是必要的。澳作為不大不小的一個西方國家,讓它吃點苦頭,也是個需要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