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極限之地奧爾特雲,這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大家快來看一看

2020-12-14 美女小倩談科學

科學是我們人類手裡的武器,因為擁有了科學技術,人類將能夠做到很多的事情,我們能夠探索宇宙的秘密,我們能夠了解高能物理的神奇,所以我們國家一直提倡全面科普,只有全面都開始關注科學技術,那麼我們的國家才能夠強大起來,美女小倩給大家推出很多的有趣科學文章,就是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科學,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探討。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科學話題是奧爾特雲,這個是一個神秘的區域,也是我們太陽系最遙遠的邊界,在這裡擁有著很多的秘密,科學家為此進行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奧爾特雲依舊深藏在黑暗之中,讓科學家十分的無奈,不過科學家並不是一無所獲,起碼我們現在能夠了解一些奧爾特雲的事情,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一起分享,由於我的個人水平限制,希望朋友們得到指正。

奧爾特雲的出現是在一九三二年的時候,當時愛沙尼亞天文學家恩斯特-朱利葉斯-奧皮克根據彗星的研究發現,認為彗星很可能來自於太陽系的邊緣雲團,這個理論初步的解釋了奧爾特雲,當然這個學說,還是有很多的不足。

到了一九五零年的時候,荷蘭天文學家簡-亨德裡克-奧爾特認為彗星在來回太陽系內外運行的時候,會受到很大因素的影響,最終會趨向毀滅,所以彗星的年齡不會比太陽的年齡大,所以他認為這個雲團受到太陽的影響很小,因此十分的穩定,很可能存在著數百萬計的彗星核,這些彗星核會不斷的來回徘徊於太陽系之間。

這位科學家的研究,給奧爾特雲帶來很大新的認識,從而也給很多科學家帶來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研究太陽系邊緣的雲團,此後奧爾特雲的名稱就逐漸的出現了,很多科學家研究發現奧爾特雲彗星的總質量很大,應該是地球質量的五倍到一百倍之間。

奧爾特雲雖然被科學家研究,可是一直沒有一個直接的證據,所以科學家的研究處於一個理論的基礎,至於奧爾特雲和太陽的距離,一直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為奧爾特雲距離太陽,應該在零點零一光年,可是更多的科學家認為至少在一光年左右,這個差距確實讓人感到困難,而且巨大的分歧,讓科學家也無法做出更多的證明。

小行星90377被科學家稱為塞德娜,這是一個被認為是在奧特星雲位置的天體,塞德娜被認為可能是奧爾特星雲的天體,這個小行星的軌道大約為七十六至八百五十個天文單位,這個距離比預計的軌道更加接近太陽,所以也引來一些爭議。

科學家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如果是來自奧爾特雲的話,那麼就說明奧爾特雲會很接近太陽,但是實際上奧爾特星雲內層我人類科學家也一直沒有觀測到,換句話說如果一部分科學家的推測正確,那麼奧爾特星雲的距離就會比以往科學家預計的位置,更加的接近太陽,很可能奧爾特雲的密度也會比以往預計的要高出很多。

通過上面的解釋,估計很多小夥伴覺得奧爾特雲的一些秘密似乎解開了,其實並不是如此,因為我們距離解開秘密還很遙遠,美女小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類的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證據,科學需要直接的證據,可是科學家缺少的就是證據的證明。

現在我們能夠猜測出奧爾特雲的存在,其實是根據短期彗星的軌道以及長期彗星的軌道研究,做出的一個合理的推測,這個推測對於我們研究奧爾特雲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並不能夠證明奧爾特雲就是存在的這個問題。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太陽系內的短周期彗星,比如大家熟知的哈雷彗星,這個彗星的軌道呈現出一個橢圓的形狀,哈雷彗星的遠日點基本在我們的太陽系行星的範圍之內,也就是我們的八大行星的範圍,不會超出這個範圍。

同時哈雷彗星的軌道平面十分意思,我們古人設定的黃道面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差距,所以說哈雷彗星跟太陽系內的很多小行星、隕石几乎沒有什麼太多的差別,所以哈雷彗星基本上屬於太陽系內的自然現象之一。

可是科學家對比哈雷彗星和其他一些長周期和非周期彗星,它們的相互軌道明顯處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況之中,那些長周期和非周期的彗星,它們的軌跡延伸比較遠,甚至可以說我們在地球上的天空望遠鏡難以觀測。

這只是一個區別而已,同時科學家發現,長周期和非周期彗星完全沒有共面性,也就是說他們會來自天空的任意方向,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從任何一角度來到我們的太陽系之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海爾波普彗星的軌道,這個彗星的平面與黃道面呈現出一個九十度垂直的現象。

科學家經過軌道方面的研究發現,這些長周期和非周期的彗星,軌道一般類似於拋物線,所以這些彗星,很可能是雲團內擺脫出來的一些物質,因為軌道如果規律的話,不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奧爾特雲的存在,才被科學家估算出來。

當然科學家的研究還在繼續,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奧爾特雲的存在,可是有一點我們能夠確定,那就是長周期和非周期性的彗星,不可能是平白無故的來到太陽系的範圍之內。

奧爾特雲的提出,無疑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幻想,其中有一些人竟然提出所謂的外星人囚禁輪、以及太陽系伴生星球理論,這些理論有一個特點就是製造一直地球似乎滅亡的理論。其實科學家在研究奧爾特雲的時候,就提出一個理論。

這個理論是現在的奧爾特雲由於彗星的不斷減少,質量已經越來越低,很可能現在的奧爾特雲,只剩下一個空殼而已了,所以那些非自然的謠言,大家千萬不要相信,朋友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留言評論,美女小倩會及時回復。【作者:賈紅宇】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的外殼——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100000個天文單位,最大半徑差不多為1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之一。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 奧爾特雲:一個包裹太陽系的巨大球狀雲團,是絕大部分彗星的故鄉
    地月系是包含地球的最小天體系統,也是我們人類最為熟悉的天體系統,目前人類正在對太陽系進行探索,那麼,地球所處的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呢?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圖對於太陽系有多大這個問題,估計有很多人會拿出「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圖」來說事,認為太陽系的邊界不就是到海王星為止嗎?不對!好吧,那就到矮行星冥王星為止,總可以了吧?
  • 尚處於理論階段的巨大天體結構——奧爾特雲
    科學家們認為,奧爾特雲是一個球形的外殼,包裹住了太陽系內其他的天體。就好像一個由許多冰構太空殘骸聚成的加厚的泡泡壁,奧爾特雲內可能含有成千上百億,體積和大山一般大的太空殘骸。彗星之家因為某些長周期彗星軌道極端的長,科學家們懷疑奧爾特雲就是這類彗星的來源。
  • 奧爾特雲真的是太陽系的邊緣嗎?
    奧爾特雲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層是盤狀的希爾斯雲,外層則是球狀的奧爾特雲。在奧爾特雲中,可能分布著多達上億塊冰狀天體,它們是早期太陽系的殘餘物。關於奧爾特雲存在的第一個證據是長周期彗星。最初,天文學家簡奧爾特(Jan Oort)通過研究長周期彗星發現,這些彗星的周期要比冥王星長得多。
  • 包圍著太陽系的奧爾特雲是什麼?它是科學家的假設還是真的存在
    儘管人類觀測星空的歷史有上千年之久,可是人類至今卻並不了解太陽系,迄今為止,人類還並沒有完全了解整個太陽系的結構,因為太陽系太大了,太陽系的半徑大約是100000 AU(天文單位,1A.U.=1.496x108千米)。所以太陽系的邊緣究竟是怎麼樣的,人類至今還沒有搞清楚。
  • 太陽系是扁的,旅行者號向上向下飛,不就很快飛出太陽系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旅行者1號和2號沒有向黃道面的上方或者下方飛出太陽系,這樣豈不是很快飛出太陽系嗎?雖然太陽系看起來是扁平的,呈現為圓盤狀,各大行星基本上共處一個平面,但太陽系其實根本就不是平的。那麼,為什麼各大行星基本上會共面,但太陽系又不是平的呢?為什麼行星基本上共面?
  • 揭秘旅行者一號,飛出太陽系要17571年,2025年電池耗盡
    截止到2019年10月23日,旅行者一號處於太陽系211億公裡區域的範圍內。旅行者一號是人類發射過最遠的外太陽系探測器,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旅行者一號至今都還沒有飛出太陽系。旅行者一號發射升空以後,就已經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它帶著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獨自前往宇宙的未知深處。截止到2020年,旅行者一號已經孤獨地在宇宙中飛行了43年之久。
  • 旅行者號將在500年後飛入奧爾特雲,它們能安全離開嗎?
    廣義的太陽系邊界是奧爾特雲,這是覆蓋整個太陽系的球殼形區域,其中遍布早期太陽系殘留下來的各種小天體,長周期彗星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這裡。據估計,奧爾特雲的內邊緣與太陽的距離可能為0.03光年,即2000天文單位;外邊緣與太陽的距離最遠可能達到3.2光年,即20萬天文單位,但也有可能只有1光年,即6.3萬天文單位。
  • K15·通識·028·柯伊伯帶、離散盤和奧爾特雲
    柯伊伯帶過去曾經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布著直徑從數公裡到上千公裡的冰微行星。柯伊伯帶類似於小行星帶,但範圍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寬20倍,重20至200倍。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在由冷凍的揮發成分(冰),如甲烷、氨和水組成。
  • 太陽系中的神秘土衛六——泰坦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土星的衛星泰坦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擁有較厚大氣層的衛星。(圖片: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也就是泰坦,可能是太陽系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了,泰坦衛星上有碳氫化合物湖,冰凍的冰殼,還有和行星一樣厚的大氣層,泰坦的核心究竟在發生著什麼?
  • 太陽系中最遙遠的天體是什麼?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關於天文學家揚·奧爾特的去世)太陽系是我們生活的恆星系,這裡面的一切都由太陽主宰,雖說我們目前對內太陽系的巖石行星非常熟悉,而且對外太陽系的氣體世界現在也不陌生。但是在太陽系的邊緣呢?那裡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比如天王星的距離,我們在地面上已經用肉眼很難分辨,而海王星更是無法看到,必須藉助強大的望遠鏡。
  • 太陽系是扁平的,旅行者號為什麼不垂直黃道面飛行?
    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太陽系整體呈現出扁平狀的結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被稱為黃道面,其他七個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貼近於黃道面。八大行星中只有冥王星比較特殊,它的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有大於17°的傾斜,其他行星相對來說就小一點。
  • 太陽系沒有上下之分,那麼我們如何判斷方位?地球就是最好的例子
    宇宙物質是非常複雜的,除了輻射、粒子等物質以外,宇宙是由各種各樣的星系構成的,目前人類可觀測的宇宙只有930億光年,光在這個空間內就有太陽系、銀河系、 奧爾特雲、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等星系,可想而知整個宇宙的物質有多複雜了。
  • 太陽系曾有2個太陽,如今只剩下一個,另一個到哪去了?
    因為有了太陽,我們才擁有了光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陽屬於黃矮星的一種,在宇宙中並不罕見,以人類對銀河系的觀測來看,絕大多數的恆星系統中,不止存在一顆母恆星,而是兩個。所以將其稱之為雙星系統,換而言之,太陽或許也有兄弟姐妹,只是它們並沒有被我們找到而已。
  • 旅行者號如何穿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而不發生碰撞?
    旅行者號已經在太空中遨遊了四十多年,目前它們依舊沒有離開太陽系,但是進入了星際空間,接下來它們將會穿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那才是真正的離開了太陽系。在柯伊伯帶,或外小行星帶,距離甚至更大,而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實際上是空的。首先,奧爾特雲在性質上與小行星帶完全不同。這是一個理論領域跨越2光年的距離,它們內部的東西之間的平均距離相當於地球和土星之間的距離(12億公裡)。因此,奧爾特雲大部分是空的空間。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需要17571年,宇宙深空究竟有多可怕
    但是你可能不會相信,旅行者1號舊沒有飛出太陽系,它依舊處於太陽引力的依統治範圍。那麼按照現在的飛行速度,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還需要多長時間呢?1977年9月5號,旅行者1號探測器搭乘「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飛天,它攜帶者人類最美好的希望一飛沖天,飛向了茫茫的宇宙深空。從次,旅行者1號離開家鄉,開始了一場不回頭的冒險傳奇之旅。
  • 有離開太陽系了嗎?
    首先我們要確定下,光年中的年是什麼意思,因為在天文學上年的定義有恆星年,回歸年,儒略年......假如用人類當前最快的速度跨越,比如用新視野號的速度:21KM/S,那麼需要:T=521424739.45年 即:5.21億年!很顯然這是一個誰都無法接受的時間!那麼用傳說中的9.9999級曲速的199516倍光速需要多久呢?
  • 太陽系最外層奧爾特雲來自何方?是如何發現的?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圖解:奧爾特雲和太陽系各大行星及最接近的兩顆恆星的相對距離示意圖。圖中橫軸以地日距離(1 天文單位)為比較基準,依對數尺度繪製(非等比例的線性尺度)。更頻繁進入太陽系內部的訪客被稱為短周期彗星,所以奧爾特雲是以奧爾特命名的。圖解:奧爾特雲及柯伊伯帶示意圖奧爾特雲中可能有數千億,甚至上萬億的冰體。
  • 旅行者1號飛行43年,在太空遇到什麼?究竟有沒有飛出太陽系?
    宇宙在14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形成,而地球則誕生於46億年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員,太陽系又歸屬於宇宙,並且在宇宙中有無數個太陽系般的星系,宇宙如此之大,人類對它的研究可以說微乎及微,目前而言,人類也僅僅只是對太陽系中地球周邊的幾個星球開始探測研究而已,就比如今天所介紹到的旅行者1號,也就是由美國宇航局研發的一艘無人空間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