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2020-12-14 漢周讀書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

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

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太陽高懸天空中央,人的影子在此時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刻,陽氣盛,適合做殺人這種陰事兒。

死刑犯無論是犯了啥罪,都要在死後變成鬼的。

雖然執行死刑是罪有應得的懲罰,可是變成了鬼就會來糾纏活著的人——比如抓捕他的捕快、判他死刑的官員、執行他死刑的劊子手等等。

據說選擇在陽氣最盛的午時三刻,就可以有效迴避死刑犯死後來糾纏,讓死刑犯做不成鬼,從而保障活人的安全。

對罪行較輕的罪犯可以選擇午時其它的時間,讓他死後可以做鬼。

而十惡不赦的罪犯,必須在午時三刻標準時間執行,目的是讓這樣的罪犯做不成鬼。

重罪的死刑犯被押赴刑場,一定要等到標準時間,如果錯過,只能帶回監獄,第二天再執行。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正午的午時三刻,是人比較睏倦的時候,選擇在人懨懨欲睡的時候執行死刑,也是考慮到減輕犯人的痛苦程度,還挺人性化是吧。

午時三刻問斬來源於戲劇、小說的描述,並不是歷朝歷代統一的標準。

比如說唐朝、宋朝,不能執行死刑的日子有很多,比方說正月、五月、九月不可以執行死刑,而每月的初一、初十、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也不可以執行死刑。

另外,二十四節氣、祭祀日、齋戒日、皇帝壽辰、太后壽辰、「雨未晴、夜未明」、春季萬物復甦等日子也不可以處決罪犯,這樣算下來,一年之中可以執行死刑的日子可謂寥寥可數,不過幾十天而已。

唐宋時期,執行死刑的時間大約在未時到申時之間,也就是下午一點到五點之間這段時間。明清沿用了唐宋的法律規定,但是對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文規定。

古代執行死刑有「秋後問斬」的說法,季節一般選擇在秋末冬初,古人認為這段時間萬木凋零,象徵著肅殺,這個季節處決罪犯,是為了順應天意。

相關焦點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裡面有什麼門道?
    在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問斬罪犯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我國古代的計時器主要是日晷、滴漏等。其中,滴漏一般是用銅壺盛水,標上刻度,將一晝夜分為100刻。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犯人被處斬時,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其中的寓意讓人不寒...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 為什麼古時斬頭都要在午時三刻?有三種猜測,第二點最靠譜
    說到「午時三刻」這個詞語,許多人並不陌生,在古裝影視劇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面,朝廷命官處決犯人時,總會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如果時辰沒有到,朝廷命官和劊子手都不敢開刀問斬。何為「午時三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是指中午12點,一是指12點45分。秦漢時期,長安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時期,都城則為北京。按時區來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鐘,當北京是12點45分時,西安才12點。那麼,為什麼古代斬頭時要選在午時三刻呢?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大概有三種。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文/三叔小記小說裡,或電視劇中,總有這麼一段精彩又扣人心弦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一、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
  • 古代時刻表是怎樣算的,午時三刻究竟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的計算,既牽扯到古代計時方法的規律,也與經緯度有關係,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演變史。11:45和12:45的分別,具體對應的是西安和北京的區時。古代朝代早期多建都於西安,晚期以北京居多,故而午時三刻的計算多以兩地為參考系。
  • 「午時三刻」,「一畝三分地」,它的具體數值你知道嗎?
    古代的「午時三刻」你知道它是幾點嗎?生活中有很多計量單位,聽著耳熟,但是你知道準確值是多少嗎?古代殺人通常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它具體是幾點?你知道嗎?午時三刻」是古代斬殺犯人的時間,一般在中午的12點45分左右。據說這個時候陽氣最盛,殺人能夠一刀斃命,而且還會讓其永不超生。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中,午時三刻是陽氣最旺盛,陰氣消散最快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斬殺犯人能夠讓他們連鬼都做不成。「一畝三分地」多大面積?
  • 古代處決死刑犯人,為何非要在「午時三刻」?了解這是幾點就懂了
    古時候執行死囚,時間都在午時三刻。有些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花這樣的時間?這些東西有什麼講究嗎?回答是肯定的,封建社會對死刑犯被執行的時間和季節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遵守時間規定,任意處死死囚,則監獄長可處以八十杖。那死刑犯什麼時候會被執行呢?
  • 「午時三刻,三更五更,一炷香……」等時間概念,換成現在是多久
    午時三刻日晷午時三刻可謂是關於古代類影視、戲曲和小說中的高頻時間概念了,常常出現在處決犯人的場景中。古代有十二個時辰(地支時),我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換算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分為八刻鐘,即一刻鐘相當於現在的十五分鐘,因此三刻鐘時間就相當於現在的四十五分鐘時間。
  • 原來是有特殊講究的
    有何講究?古時候行刑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在小說集和戲劇中,人們經常能夠見到或聽見在處死犯人時,官府的命官說:「午時三刻,開始行刑」尤其是犯人被押在刑場,假如時間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間一到,才能問斬。為何行刑設在午時三刻?實際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古人做事經常會避開午時這個點,難道僅僅是因為迷信?
    了解歷史的人都清楚,在古代一旦犯了什麼大罪,不僅要承受牢獄之災,而且還隨時可能會被砍頭,電視裡就常見到,被押上去砍頭的犯人,後面還有監斬官看守,而旁邊站著的就是屠夫,威武兇猛,但是砍頭也有個規矩,那就是必須要在午正三刻斬首,這是為什麼呢?這個時間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
    古代死刑」斬立決」和」斬監候」有什麼區別?斷頭飯為何放生肉?古代被判了死刑,距離砍頭還「早」呢,除了三司會審,還要等時間「相國終身保治平,不同非鞅死刑名。只緣用志能卑遜,縱曰傷殘亦覺輕。」不過,就算是立即處死也還是有流程要走。
  • 《煙雨江湖》外賣小哥什麼時候出現 外賣小哥午時四刻任務攻略
    而在拉陶淵益入隊的前置任務鏈中有一個環節就是前往客棧找到外賣小哥,但是這個外賣小哥卻只有在特定的... 煙雨江湖外賣小哥什麼時候出現?玩家在行走江湖之際有時可能可以經由達成指定的事件來邀請俠士加入自己的隊伍。
  • 晚清刑場舊照:犯人被斬時,民眾神情麻木,浸豬籠的女子一臉絕望
    而在下面這張照片中,就是刑場中問斬的場面。那時候的大部分百姓還沒有剪掉辮子,出於人道考慮,為了能夠儘量減少犯人的痛苦,需要有一個人專門把辮子提溜起來,畢竟成束的辮子柔韌性還是很好的。而周圍則是站滿了看客,仿佛這只是一場可以湊的熱鬧而已。
  • 古代犯人被斬首,劊子手都是一刀砍下頭嗎?
    古代被判為斬首的犯人,除了重犯或是非常時期應立即處決外,一般都是將犯人在獄中關押,到一定時候才處決。執行死刑的時間,從古至今都定在秋後,《左傳》中就有「常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說法,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現一派肅殺之氣,此時行刑,正是順應了天道肅殺之威。雖然是在秋天,但行刑的具體月份,各代的規定略有不同。西漢時規定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