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三更五更,一炷香……」等時間概念,換成現在是多久

2020-12-19 茅廬說遊戲

古往今來,歷史中出現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我們常常對他們的事跡感興趣,由此衍生出不少的古裝影視作品。那麼古時的時間概念換到如今來說是怎麼樣的呢?

午時三刻

日晷

午時三刻可謂是關於古代類影視、戲曲和小說中的高頻時間概念了,常常出現在處決犯人的場景中。古代有十二個時辰(地支時),我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換算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分為八刻鐘,即一刻鐘相當於現在的十五分鐘,因此三刻鐘時間就相當於現在的四十五分鐘時間。

標有現代時間的日晷

但是古代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子時並不是我們現在的新的一天開端凌晨0:00-2:00這個時間段,而是現在的晚上11:00到凌晨1:00這段時間,因此我們就可以推算出古代的午時三刻約摸就是現在的11時45分這個時間。

三更與五更

古代報時的更夫

三更五更這兩個時間概念常常關聯在一起,例如,「三更半夜,小心火燭」、「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等等這些熟悉的詞話。

古時一夜分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古代百姓夜晚照明不便,夜生活也較少,天黑入夜是一更天,雞鳴之時五更天結束天就開亮了,該起床準備勞作了。一更天為戌時對應現在時間19:00 - 21:00,三更天恰恰是深夜夜半之時,對應子時(23:00-01:00)這個時辰,五更天就是現在的凌晨03:00-05:00,即寅時。

一炷香

一炷香

古代經常提到一炷香這個時間概念。「一炷香的功夫」,這個時間到底是多久呢?其實目前是沒有確定的說法。有說一炷香是20分鐘左右的。又有說一炷香是兩刻鐘的時間,即30分鐘。還有的說一炷香的時間是一個小時,也就是半個時辰。

推測,不確定一炷香時間這個概念是多久,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香的長短粗細沒有統一標準,且香的用料工藝不同也影響燃燒的時間;

二、用香環境也影響香的燃燒時間,不通風的房間燃香燒得慢,而屋外或山口等環境下燃燒速度加快;

三、古代人民生活中一炷香、一盞茶等時間也許只是表示個大致時間概念,似例如,「一眨眼間」,「一轉身的功夫」這類較模糊性時間概念,或者是在同等環境同等條件下作為計時工具,例如,比賽或活動的時候都是在同一環境,使用同一作坊的同一工藝和材料制出來的大小粗細相同的香,可以較為準確計時。其並不能代表換算成現在的非常準確的時間段概念。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二、刻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我們在古代作品中經常看到「午時三刻」的說法。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京劇《定軍山》有個經典唱段:「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助我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 大小兒郎聽根苗;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進退俱要聽令號,違令難免吃一刀。三軍與爺歸營號,到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
  • 一更、二更都是什麼時間?三更為什麼叫半夜?
    經常在電視中聽到起來打更的喊,二更,三更的,這個到底是在現代是什麼時間呢?之前研究過一些梅花易數和易經,古時的時間不是現在的24小時,而是12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地支,我們熟悉的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古今時間對照表,寫小說必備
    五更天:寅時03:00 - 05:0019:00打一更,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咚——咚!」23:00打三更,一慢兩快,聲音「咚!——咚咚!」1:00打四更,一慢三快,聲音「咚——咚咚咚!」3:00打五更,一慢四快,聲音「咚——咚咚咚咚!」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裡面有什麼門道?
    在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問斬罪犯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我國古代的計時器主要是日晷、滴漏等。其中,滴漏一般是用銅壺盛水,標上刻度,將一晝夜分為100刻。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看著時間,來提醒自己該做什麼事了。現在我們到了午後都會用13點來表示下午一點。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而今天咱們也用農村老俗語說一些養生的話,比如這句:「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有哪些道理: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的意思: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更、什麼是一更和五更:在電視劇中常常看到更夫們在打更,而「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自然也成了更夫最常說的一句話
  • 古代時刻表是怎樣算的,午時三刻究竟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的計算,既牽扯到古代計時方法的規律,也與經緯度有關係,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演變史。11:45和12:45的分別,具體對應的是西安和北京的區時。古代朝代早期多建都於西安,晚期以北京居多,故而午時三刻的計算多以兩地為參考系。
  •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三更五更」是指什麼時候呢?一夜有五更,即一更到五更。三更是半夜,是在當天的23點到第二天的1點,三更又名子時,是深夜時分。五更是黎明時刻,即3點到5點。這時公雞啼叫。正所謂「雄雞一聲天下白」,不久天就大亮了。很多人讀到這裡時不解,讀書從大半夜一直到黎明,整宿不睡覺,人會犯困,這恐怕是受不了的。漢朝的孫敬為了夜晚讀書不打瞌睡而把頭髮系在懸梁上。
  •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計時單位如今有多種,而在古代大家都是用時辰來計算,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現在大家所說的兩個小時,所以古人是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這樣依次推算下去。還有「更」也是古人用來計算時間的單位,這個大家應該在電視劇裡看到過。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耕育更時」概念及計時方式「耕育更時」就是把現今使用的24小時計時系統和中國的五更計時方法相結合,變革成一種新型的24小時計時方式。中國古代五更計時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和一百刻(百刻制與漏刻有關),其中四十刻歸於夜,六十刻歸於晝。四十刻中,每十刻為一段,共四段,加上首尾共五個結點,記為五更。由於非整除的關係,每個時辰的刻數不是完全一致的。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啥意思,你知道嗎?
    比如說農村裡面有一句老話叫做「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一更三更五更分別是幾點?要想理解這句俗語,首先我們就必須搞清楚一更天三更天和5更天分別是幾點?
  •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據說選擇在陽氣最盛的午時三刻,就可以有效迴避死刑犯死後來糾纏,讓死刑犯做不成鬼,從而保障活人的安全。
  • 「午時三刻」,「一畝三分地」,它的具體數值你知道嗎?
    古代的「午時三刻」你知道它是幾點嗎?生活中有很多計量單位,聽著耳熟,但是你知道準確值是多少嗎?古代殺人通常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它具體是幾點?你知道嗎?午時三刻」是古代斬殺犯人的時間,一般在中午的12點45分左右。據說這個時候陽氣最盛,殺人能夠一刀斃命,而且還會讓其永不超生。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中,午時三刻是陽氣最旺盛,陰氣消散最快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斬殺犯人能夠讓他們連鬼都做不成。「一畝三分地」多大面積?
  • 「一炷香」是多長時間?「一剎那」又是多久?長見識了
    我們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視劇上經常會聽到「一炷香的功夫」這樣一句話,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在比武時通常會以「一炷香」為時間的界限,那麼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呢?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比較落後,鐘錶的出現是近代才有的,人們只能以燃燒香來計時,不過由於受到環境風力香的長短,相料的乾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不過一炷香的燃燒時間大約為一個小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半個時辰,因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是啥?
    在我國古代,人們是沒有鐘錶的,所以他們把夜裡的四十刻分為四個段,五個節點。這些節點被稱為「更」,因此一個晚上會有五更,人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兩更之間相差的時間為現今的2.4小時。一更天大概是19:12分,兩更天是21:36分,以後再以此類推。
  • 古代犯人被處斬時,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其中的寓意讓人不寒...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 古代人是如何計量時間的?打更確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現在人們經常用十二小時制或者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發明了多種計時方法,尤其是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給你一炷香的時間」、「又過了半個時辰」「半夜三更」這樣的話語,那麼古時候的「一炷香」「半個時辰」放到現在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呢?古代人又是如何計量時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