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是沒有鐘錶的,所以他們把夜裡的四十刻分為四個段,五個節點。這些節點被稱為「更」,因此一個晚上會有五更,人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兩更之間相差的時間為現今的2.4小時。一更天大概是19:12分,兩更天是21:36分,以後再以此類推。
古代打更的時候需要敲鼓,鼓聲能穿得很遠,大家都能聽到,也就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打更的人叫更夫,等他敲一鼓的時候,城門就要關閉了,進城和出城都不允許了。敲二更鼓的時候,人們都要上床睡覺了。於是在古時候就流行這樣的話「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更的時候天色已經將黑未黑,並且太陽已經落山了,人在這個時候還在活動著。但是進城出城就受到了限制,城門這時候已經關閉。這也是為了保護人們的安全,因為在這個時候出去,外面是非常危險的。而二更的時候夜色已經很深了,因此人們都停止了活動,都該上床睡覺了。
三更就是子夜,這時候是晚上12點,也是十二個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它是一個晚上中最黑暗的時刻,也是人們傳說中的鬼出來活動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三更鬼。等到了四更的時候,天色還是非常暗的,而人們這時候睡得最沉。因此在這個時辰很多賊人就出來活動了,趁著人們熟睡,他們會來偷東西。等更夫的鼓點敲到五下後,這時候就是黎明了,也是夜與日的交替之時,人們養的雞也開始鳴叫,人們也從睡夢中醒來了,就開始新一天的勞作了。
看到這,各位小夥伴是不是都長見識了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