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塵
農村俗語「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在農村一直流傳著一些話,這些話又被稱為俗語,大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然後口口相傳,傳了一代又一代,或許有些俗語已經在歷史中被埋沒,但是留下來的都是精華。
古代的時候,不如現在的科技發達,在那時,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來命名,例如子、醜、寅等,白天用日晷計時,到了晚上就有五更天的說法,五更天的說法是起於漢朝,在鄉下就流傳有一句關於五更天的俗語,下面就有小編來帶大家看一下。
因為口口相傳,村裡的老人基本都知道這麼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五更天的說法是起於漢朝,那麼這句俗語既然流傳這麼久,就有它存在的意義,下面就由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所謂的一更,就是指戌時,稱黃昏,又名日晚。也就是現在的下午七點到九點鐘,此時的太陽已經落下山了,天色也是將黑未黑。天色一片朦朧,大地上僅存一點落日的餘光,映襯的一片黃色為,所以又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有睡覺,所以稱是「一更人」。
而二更就是指亥時,稱人定。是現在的晚九點到十一點鐘,此時夜已全黑,人們都窩在家中,不再出去,大部分人差不多也都已經睡著,人們都安安靜靜的,所以被稱為人定。此時也就只有二更時分的打更聲會從街巷傳來,咣、咣——兩聲,來提醒人們已經到了二更天了。因此稱為「二更鑼」。
還有就是三更,被稱為「三更鬼」,此時指的是子時,又名中夜。也是現在的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是排在十二個時辰中的第一個,也是夜色最重的一個時辰。毫無疑問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間段,就是因為這墨水般的夜色,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所以在封建迷信中的魂魄,就會開始遊蕩了,也就是俗稱中的鬼。
再然後就是四更在丑時,名荒雞,是指現在的凌晨一點到三點,是十二個時辰中的第二個。一般來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是現實中四更仍然處在黑暗之中,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是睡得最深沉的時候,於是在這比墨水還粘稠的黑夜裡,月黑風高的,就有賊人有了別的心思,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是「四更賊」,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最後五更是在寅時,是在一天中將明未明的凌晨,所以被稱為黎明,是凌晨的三點到五點,是黑夜與白天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往往公雞開始鳴叫,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傳承了很多年的俗語,總有它存在的道理。當然,在現在雖然有了更加準確的計時方式,但是這些俗語在過去也起到過很積極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