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自從1861年農奴制改革之後,資本主義在沙俄得到較快的發展,然而與其他列強相比還比較落後。19世紀末葉,沙俄向歐洲、近東、中亞等地的擴張遭到挫敗之後,便把侵略的目光轉向遠東,圖謀侵佔朝鮮和中國東北、西北的領土。以期許同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爭奪海上霸權,以達到稱霸遠東的目的。
為了給侵略遠東提供方便, 1886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下令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並計劃連接中國東北,為沙俄在遠東尋找一個出海口。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修築到貝加爾湖時,鐵路走向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條是沿黑龍江北岸修築鐵路到海參崴,另一條是穿越中國東北腹地到達海參崴。第二條線路不僅縮短900俄裡的路程,同時還可以修一條支線,將鐵路延伸到大連港。因此沙俄財臣維特的主張最終佔據了上風。維特提出經由中國東北直至海參崴,這樣不僅縮短了距離,節省了費用,加快了工程進度,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修築鐵路實現了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修築這樣一條鐵路,不僅經濟意義巨大,政治及戰略意義更大。於是,這個建議得到了沙皇的批准。沙皇俄國通過《中俄密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
至此中東鐵路建成,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大批的俄國毛子來到東北,原產於立陶宛的紅腸也隨著毛子紮根在了東北這片土地上,並得到改良更適應中國人的口味。
哈爾濱紅腸,俄語譯音為「裡道斯」「Красн кишк」,「裡道斯」和哈爾濱紅腸是一個概念。許多哈爾濱人稱哈爾濱紅腸為「裡道斯紅腸」,也有人喜歡用「哈紅腸」的簡稱。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豬肉、牛肉、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四分之一是瘦豬肉,四分之一的肥豬肉,四分之二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後來因為。哈爾濱紅腸為哈爾濱特產的代表。哈爾濱紅腸做法精良,產品光澤起皺,燻煙芳香,味美質幹,肥而不膩,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是酒宴、冷飲的上等佳餚,已成為各階層消費者不可缺少的饋贈禮品和消費食品。
正宗的哈爾濱紅腸的外觀棗紅色,經過數小時的煙燻,表面沒有浮灰,用紙巾擦拭,紙巾不會染上任何顏色,這樣的紅腸才是健康衛生的紅腸,所以正宗的哈爾濱紅腸是可以直接吃的,吃的時候也可以把腸衣一起吃掉,這才是真正的哈爾濱紅腸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