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吃這些食物會致癌」的信息,到底可信嗎?

2020-12-16 虎嗅APP


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消委會在官網發布《2020年薯片中外對比實驗報告》,三隻松鼠、鹽津鋪子等諸多零食品牌的薯片被檢出丙烯醯胺含量超出歐盟基準水平值。儘管深圳市消委會11月2日發布通知稱,部分媒體「檢出致癌物超標的說法」的報導有失妥當,但是「薯片致癌物超標」「吃薯片致癌」等說法仍然在網上廣泛流傳。


(圖源:微博話題#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檢出致癌物#)


薯片並不是第一個被報導為能夠「致癌」的食物。有關某種食物致癌的報導早已層出不窮:《女子喝了三年女子喝了三年豆漿後,查出癌症》《可怕!味精高溫加熱會致癌!》《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


在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標題中,生活常見的食物突然成為了「舌尖上的危險」。那麼,這些常見食物是否真的致癌?它們被傳出致癌的原因是什麼?


核真錄記者歸納出了牛奶、豆漿、爆米花、咖啡等24種曾被傳出致癌的常見食物,核查了它們被傳致癌的原因是否屬實,並以此為依據將有關這些食物的報導分為以下四類:


1.   部分報導的食物致癌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包括牛奶、豆漿等。


2.   部分報導將食物和癌症的可能相關性誤導為直接的因果性,包括含糖飲料、雞肉等。


3.   部分報導將特殊生產方式造成致癌風險的食物誤導為該食物本身致癌,包括蟹黃、爆米花等。


4.   部分報導將「含有致癌物」等同於「致癌」,忽略了致癌物的等級分類以及攝入劑量的影響因素。


由於篇幅原因,具體核查過程中僅以代表性食物舉例,具體可查閱下表:




牛奶、豆漿致癌? 謠言,並無科學依據。


部分有關食物致癌的信息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研究支持。


以「牛奶致癌」為例,一篇發布於2017年的文章《牛奶將人類送進墳墓》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子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牛奶中含激素IGF-1是一種致癌因子,會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牛奶中的蛋白質過多,能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患病機率,遲早會將人類送進墳墓。」


(圖源:世界蜂聯 《牛奶將人類送進墳墓》)


然而,記者在美國癌症研究所官網以「milk」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美國癌症研究所並沒有發表過任何關於「牛奶致癌」的研究結果。記者用「IGF1」替換為搜索關鍵詞,發現只有一篇發表於2010年的相關研究論文「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 binding protein 3, and breast cancer risk: pooled individual data analysis of 17 prospective studies」。


該研究結果指出:循環的IGF1與乳腺癌風險呈正相關。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性,該結論並不能表明IGF-1是導致癌症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該研究完全沒有針對牛奶,不能直接證明牛奶能夠致癌。因此,該篇文章所稱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有關的研究」根本不存在,「牛奶能夠致癌」的說法並不可信。


而由中國營養協會編撰、我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明確指出:「全脂奶及其製品與乳腺癌發病風險無關,攝入低脂牛奶及其製品可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牛奶及其製品在一定攝入範圍內與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無關。」


(圖源:《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2016年版 第210頁)


「豆漿致癌」事件與牛奶有異曲同工之處。


2015年,「河南電視臺都市報導」微信公眾號發布報導《女子喝了三年女子喝了三年豆漿後,查出癌症》,文中提到一位女性堅持服用豆漿三年而被查出乳房癌。但是,該報導並沒有用科學研究或其他證據論證豆漿是導致癌症的直接原因,就得出了結論:「如果本身雌性激素偏高的女性,如果連續服用豆漿的話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是讓人心碎的。」


(圖源:河南電視臺都市報導 《女子喝了三年女子喝了三年豆漿後,查出癌症》)


而2017年3月發表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癌症》的文章「Soy foods,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表示:來自亞洲和北美的最新數據表明,大豆食品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並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大豆食品不僅預防乳腺癌,而且有利於患有乳腺癌的婦女。


(圖源:《Soy foods,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的結論)


上文提到的《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也指出,大豆及其製品消費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


這類食物致癌的信息並無科學依據。部分報導將日常食品造謠為致癌,再冠以「某研究機構表明」「某知名醫生所言」,使文章看起來真實可信。實際上,這些結論背後並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進行支撐。



含糖飲料、雞肉致癌?可能有相關性,但因果性尚無定論。


部分有關食物致癌的報導將相關性誤導為因果性,誇大了食物和癌症的關係。


以「含糖飲料致癌」為例。2019年,多個公眾號發布「含糖飲料致癌」為標題的文章,其中《保健時報》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指出「含糖飲料壞處多,不僅讓你胖,不想患癌就少喝!」



(圖源:部分「含糖飲料致癌」相關報導)


經過核查,記者發現「含糖飲料致癌」這一結論出自2019年7月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英國醫學雜誌》的論文「Sugary drin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該研究指出攝入含糖飲料和總體癌症以及乳腺癌的風險呈現正相關,但並未證明兩者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因此「含糖飲料致癌」的說法並不準確。


(圖源:《Sugary drin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類似地,2019年9月不少公眾號的文章標題出現「吃雞也致癌」、「吃雞肉患癌風險高!」等內容。


(圖源:部分「雞肉致癌」相關報導)


經過核查發現,該消息來自於2019年10月哈佛大學癌症流行病學團隊發表的一篇名為「OP31 Meat intake and cancer risk: prospective analyses in UK biobank」的研究,發表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該研究發現,禽肉攝入與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發生率正相關,但該研究並沒有證明雞肉攝入會直接導致癌症的發生。


(圖源:《OP31 Meat intake and cancer risk: prospective analyses in UK biobank》)


含糖飲料和雞肉致癌這一類的報導的產生不是空穴來風,確有相關研究證明這類食品與癌症可能有相關性,但並沒有證明其直接的因果關係。部分報導在標題中有故意誇大相關性為因果性,誤導讀者的成分。



蟹黃、爆米花致癌?特定生產方式產生致癌風險。


蟹黃、橄欖油、芝麻等食物因為生產過程中部分品牌或者原料地存在汙染,被媒體報導為此類食品都會致癌。


2015年至今,多篇公眾號文章發布了內容類似於「蟹黃致癌」的報導文章。


(圖源:部分「蟹黃致癌」相關報導)


經核查,該說法最早出自《法制晚報》2015年的報導《美國衛生局叫停華人吃蟹黃,因為其可能致癌》,該報導中提到:「據美國《僑報》日前報導,紐約市衛生局最近將華人最愛的蟹黃、蟹膏列為了禁吃部位,因為這些地方包括消化腺、排洩腺和肝胰腺,是化學物質集中之處。」


事實上, 「蟹黃可能致癌」是因為哈德遜河和紐約港水域的工業汙染,這裡的魚類和蟹類可能包含對身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螃蟹都會影響人的健康。


(圖源:法制晚報《紐約衛生局禁止華人吃蟹黃 內含化學物質或致癌》)


與此相似的傳言還有「芝麻致癌」和「核桃油致癌」。前者是2020年11月因為數款法國進口烘焙食品所使用的芝麻被驗出含有可能致癌的環氧乙烷,香港政府呼籲市民不要食用這些食品。後者則是因為2019年7月拉杜藍喬品牌核桃油自查檢出塑化劑成分殘留。此類食品安全情況出現後,一般由政府或是品牌公告要求停止進口或食用某類產品。


除此之外,爆米花、湯圓等食品被報導為致癌是由於其不合規的製造方式,但食物本身並不直接致癌。


有報導稱,「爆米花含鉛會致癌」。經過核查,爆米花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本身並不含有致癌物,但是老式製作爆米花的轉爐內壁塗有含鉛金屬,均勻加熱時,一部分鉛會變成蒸汽附著在爆米花表面,因此爆米花被傳出「致癌」傳聞。


目前用微波爐等方式製作的爆米花的含鉛量低於安全標準。早在2015年1月3日,央視財經《是真的嗎》欄目對電影院的爆米花進行了重金屬檢測,結果發現6份爆米花樣本中有4份含鉛,不過含量均未超過國家標準。因此,食用微波爐等方式產生的爆米花並不會直接致癌。


湯圓被傳致癌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2006年,《北京晨報》報導稱:市面上的「彩色湯圓」違規添加人工色素,長期食用可能致癌。但是湯圓本身但與是否致癌並無直接關聯。


上述所提到的若干食品本身並不直接致癌,都是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受到汙染,或是不符合操作規範而使得食品某幾項化學成分超標,出現了食品安全隱患。但是不少媒體報導和傳言直接聲稱食品本身會導致癌症,與事實相悖。



薯片、可樂致癌?含有致癌物不等於致癌。


某些食品中本身含有致癌物,部分報導將其誤導為此類食品會導致癌症。根據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致癌物可以分為以下4類:


(圖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核真錄記者梳理了媒體報導的含有1類和2類致癌物的常見食物,包括燒烤、薯片、油條、咖啡、紅肉、可樂,並對此進行核查。


其中,「燒烤」含有一種叫苯並芘的致癌物,屬於1類致癌物,也就是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因此,「燒烤可以致癌」的說法較為準確。


除此之外,大多數常見食物中的致癌物都屬於2類致癌物,例如薯片、咖啡、油條等。


上文所提到的有關「薯片致癌」的報導,經核查是由於薯片的製作過程中經過高溫油炸的過程從而產生了丙烯醯胺。相似的報導標題還有「星巴克咖啡被發現含有的高濃度丙烯醯胺——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油條不能吃,吃了會致癌」等。


薯片、咖啡、油條等油炸食物被報導為「能夠致癌」的原因都是由於其生產過程中產生了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事實上,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經過高溫油炸、高溫燒烤,發生美拉德反應後就會產生丙烯醯胺。


同時,記者發現大量「紅肉致癌物」的報導,比如「紅肉是致癌物!」「為什麼說吃紅肉致癌,這回科學家給出了分子證據!」,其報導依據也都是源於紅肉被列入「2A類致癌物」清單這一點。


(圖源:部分「紅肉致癌」相關報導)


可樂也被報導成為「致癌」的飲料。該說法來自於2012年3月5日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曾發布報告「carcinogens in Coca Cola and Pepsi products」稱,「可樂中的焦糖色素含4-甲基咪唑,並稱這種物質可能致癌。」據核查,4-甲基咪唑本身屬於2B類致癌物,目前只在嚙齒類動物試驗中存在可致癌的可能性。


以上食品確實存在致癌物,但是致癌物本身具有一定分級。對於2類致癌物而言,目前尚無明確的證據表明其與癌症存在明確的關聯性,無法得出「致癌」結論。


同時,2類致癌物的攝入量與致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學界尚未有定論。記者以常見的致癌物丙烯醯胺為例:


一方面,國際以及國內沒有限量的規範性標準。根據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官網信息,目前國際上以及國內並沒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醯胺限量的法規或標準。測量所採用的歐盟基準水平值是用來驗證緩解措施有效性的績效指標,並非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因此,丙烯醯胺含量超過歐盟基準水平和是否導致癌症的關係並不確定。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和理論推算表明需要攝入大量含丙烯醯胺的食物才會達到致癌劑量。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數據顯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醯胺平均含量為13微克。2010年發表於「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研究「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中表明,丙烯醯胺的致癌劑量大約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據此推算,一個5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需要每天喝下至少10公斤咖啡,才會喝到致癌劑量。


(圖源:「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


以薯片為例,丁香生活研究所發布的報導《薯片檢出致癌物?商家還說符合標準?一篇幫你捋清楚這個迷惑事件》以此次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檢測的焙烤型薯片丙烯醯胺平均含量計算,得出結論:一個50公斤成年人每天吃3~4千克薯片才能有致癌的風險。


因此,食物中含有致癌物是否會導致癌症不僅需要從致癌物本身的分類去判斷,還需要依據其攝入量的多少進行綜合的判定。部分報導將「致癌物」等同於「致癌」本身,並且忽略了攝入量的信息,誇大了食物致癌的風險。


總結


飲食和癌症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機制。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全球癌症報告》指出,食物中含有數千種化學物質,它們可能發生複雜的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的生物效應,使得在調查飲食與疾病關係及其潛在的生物學機制時,很難區分開單個化學成分的作用。


但是,大量有關於日常食物致癌的報導都或多或少對於食物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做了簡單的線性關係的敘述,即「吃了某種事物就一定會致癌」,從而對讀者進行了誤導。


實際上,對飲食與疾病之間關係的報導不應該做一對一的簡單化聯繫、非有即無的簡單化判斷,而是更加科學、系統地看待兩者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核查:「吃這些食物會致癌」的信息,到底該信嗎?
    有關某種食物致癌的報導早已層出不窮:《女子喝了三年女子喝了三年豆漿後,查出癌症》《可怕!味精高溫加熱會致癌!》《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在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標題中,生活常見的食物突然成為了「舌尖上的危險」。那麼,這些常見食物是否真的致癌?它們被傳出致癌的原因是什麼?
  • 食物那些焦黑的地方吃了會致癌嗎?
    食物那些焦黑的地方吃了會致癌嗎?現在,所有的美味都集於這細嫩中帶點爽脆的肉上,吃還是不吃?聽說焦黑的食物吃了會致癌,這是真的嗎?曾經有一段時期,日本國立癌症治療中心所發行的《抗癌防癌十二條》中的第8條就說到:「不要吃烤得太焦的東西」。像魚、肉等食物中所含色氨酸焦黑後的產物,是色氨酸P1和色氨酸P2,確實被歸類為「有可能致癌」的物質。在動物試驗中,將這類物質直接投餵給大鼠之後,的確能夠誘發大鼠的肝癌。
  • 大蒜熗鍋會致癌嗎?
    大蒜熗鍋會致癌嗎?近期又網友求助說:我很喜歡用大蒜來熗鍋,可是聽說大蒜過油會致癌,我就不敢吃了,我想問一下大蒜熗鍋到底會不會致癌呢?這個求助視頻一發出,就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大蒜熗鍋會致癌嗎採訪市民一號說:那大蒜都吃一輩子了,烹飪大蒜都說會致癌,都吃一輩子了都沒事!
  • 蕨菜致癌是真的嗎 哪些食物會致癌
    蕨菜是常見的食物,很多人都喜歡吃,那麼,蕨菜致癌是真的嗎?哪些食物會致癌呢?我們吃什麼可以防癌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蕨菜致癌是真的嗎蕨菜對人的健康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的,目前來看,若不是很喜歡吃蕨菜,就沒有必要去嘗試,若是很喜歡吃的,偶爾吃一下也可以,只要不是頻繁吃就行,這樣對健康影響不大。
  • 烤焦的食物會致癌嗎?是扔了,還是繼續吃?
    國人對待食物的烹調方法多且繁雜,同樣的食物,甚至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如烤的、炸的、煮的、蒸的。在製作這些食物的時候我們不是廚師,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食物被破壞,如被烤糊了。那麼這樣的食物還能吃嗎?聽過烤糊的食物會致癌?  為什麼說烤糊的食物會致癌?
  • 吃烤焦的食物會致癌?真相在這裡
    「食物上焦黑了的地方不能吃!吃了會得癌!」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在餐桌上這樣教育孩子,網上很多文章也是這麼說的。果真如此嗎?「理論上致癌」不等於「實際上致癌」日本癌研有明病院,在胃腸等消化道惡性腫瘤診療方面,在全日本1607家醫院中位居榜首。
  • 消費- 蕨菜和魚腥草致癌嗎吃了會致癌的食物有哪些
    現在人們吃的東西越來越講究了,所以很多個關於食品安全的消息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過一直聽說很多病都是與吃的東西有關的,所謂的病從口入,那麼我們吃的蕨菜和魚腥草致癌嗎?吃了會致癌的食物有哪些?蕨菜和魚腥草致癌嗎在消費者的舌尖安全方面,各種食材總是魔幻般的給我們驚喜,同時也飽受非議。致癌、治病、有毒、不健康,傳統的食材正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那蕨菜和魚腥草致癌嗎?「魚腥草會導致腎病腎癌」、「蕨菜致癌」,甚至出現了「大米也會致癌」的謠言,這讓消費者摸不到頭腦。
  • 收藏| 隔夜飯、炸雞都致癌?真正致癌的食物是這些!
    在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文章:《一家人愛喝隔夜茶、吃剩飯,竟然得了癌!》《炸雞、薯片會致癌,都別吃了!》《紅肉是致癌物,還是改吃素吧……》《震驚!豆漿有雌激素,喝了會得乳腺癌!》這麼多食物竟然都會致癌?那到底還能吃點啥?丨別怕,真正靠譜的答案來了!丨是否致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才是真的權威!
  • 蕨菜真的能致癌嗎? 蕨菜到底能吃不能吃?
    蕨菜真的能致癌嗎? 蕨菜到底能吃不能吃?時間:2017-08-09 12:27   來源:花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蕨菜真的能致癌嗎? 蕨菜到底能吃不能吃? 說到蕨菜,我們可能都吃過,這種菜分布比較廣泛,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這種菜。
  • 吃這五種食物易致癌 到底如何防癌?
    核心提示:每當說到癌症和吃的關係時,當然離不開「吃什麼致癌」的話題。有些食物有更高的致癌風險,如酒精可能增加肝癌風險;紅肉和加工肉可增加結直腸癌風險;廣式鹹魚和泡菜酸菜可能增加鼻咽癌風險等。   不論是在報刊雜誌還是網站微博上,「吃什麼致癌」、「什麼食物能防癌」這類的文章和信息都不少見,也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
  • 致癌食物 這些食物強致癌千萬不要再吃了
    生活當中的飲食是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的,有很多食物是會致癌的,生活當中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那麼吃什麼食物會致癌呢?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癌症呢?今天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下面大家就跟著我一起來看一看吧!這些食物強致癌千萬不要再吃了黑亮瓜子瓜子的正常顏色是黑灰色的,如果是黑亮的瓜子就不要吃了,裡面含有對人體健康不利的成分,甚至還會致癌。
  • 吃葵花籽、油條會不會致癌?這些微信「忠告」靠譜嗎?
    原標題:吃葵花籽、油條會不會致癌?「酸性體質」的人患癌機率是不是更高? 怎樣防癌治癌更科學?(關注·這些微信「忠告」靠譜嗎?①) 多吃鹼性食物可降低患癌機率,孕婦穿防護服可有效防範電腦輻射,餐前吃水果營養吸收更好,多吃酵素能排毒……一段時間以來,微信朋友圈裡各種「富有」科技含量的「忠告」越來越多,讓人難辨真偽、無所適從。 這些看起來滿含善意、頭頭是道的「忠告」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事實的真相又是什麼?科技視野版從今天起推出「這些微信『忠告』靠譜嗎?」
  • 臭豆腐會致癌嗎 盤點10種致癌食物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飲食健康,吃什麼,怎麼吃,成了人們考慮的頭號問題。近日,在微信上盛傳的「十大致癌食物」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十種食物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真有說的能致癌那樣邪乎嗎?小編馬上給你深入解讀一下。
  • 吃鹹菜到底會不會致癌
    吃鹹菜到底會不會致癌 吃鹹菜不會致癌。鹹菜雖然有亞硝酸鹽,但是我們每天吃的量是達不到毒害身體健康這個程度的,除非是天天大量的吃。另外鹹菜在醃製的過程中,雖然在醃製時間在幾天到十幾天內其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比較高,但在20~30天之後,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逐漸的降低,並且會達到一個很安全的水平。也就是說,吃醃製了一個月左右的鹹菜,基本是對身體沒啥危害的,致癌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 常有哪些食物可致癌呢
    這些我們常吃的食物被冠以「致癌」之名,有些人更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食物致癌」的說法五花八門,到底哪些食物有致癌依據?它們的「致癌等級」如何?致癌物分4個等級致癌物是指能誘發人患癌的「壞物質」,它的範疇包括任何能增加人類患癌風險的化學、物理物質及生活、工作方式等。
  • 葵花子排在致癌首位?這份「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有點不靠譜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網上傳言稱「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的發布者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然而,早在2014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相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已否認發布過這份「黑名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2014年公布過的致癌食物,其實是醃製燻制食品、燒烤食品、黴變食品等。那麼這份所謂「黑名單」上的食物,真的會致癌嗎?
  • 酸菜到底會不會致癌?這些食物才真的不能吃,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有一段時間,曾經流行著「酸菜會致癌」的說法,有些人認為酸菜中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而怕吃酸,那麼酸菜真的會致癌嗎?其實,酸菜發酵是因為乳酸菌分解白菜中的糖類而產生了乳酸。而且,白菜變酸後,其所含的營養成分不易損失,因此吃酸菜對人體有益,一般不會致癌。如果酸菜遭到黴菌侵染,出現色澤變暗、香氣喪失、過鹹過酸或鹹而帶苦等現象,則表示酸菜已經變質,不可再吃。吃酸菜對人體有益,一般不會致癌,下面這些食物才真的會致癌,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培根會致癌嗎 八類致癌食物不可忽視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將宣布培根屬於致癌物質,其毒性堪比砒霜,那除了培根可以致癌?還有哪些食物是強致癌的食物呢?以下8類致癌食物不可忽略。  1、醃製食品:無論是鹹肉、鹹魚還是各種鹹菜,都會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亞硝酸鹽進入體內就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鹹蛋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所以在日常飲食中應儘量少吃。
  • 瓜子也能致癌?致癌食物名單中的誤解
    一則《致癌食物名單,分享一次救無數人》的信息快速在網上流傳。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瓜子、口香糖、果汁、爆米花都上了「黑榜」,不少網友大聲驚呼「中槍」。這些吃了幾十年、上百年的食物到底有多可怕?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這則網絡信息披露的十種致癌食物中,七種基本沒有致癌風險。1.瓜子:未黴變不會致癌瓜子一直是很多居民的「當家零食」。網傳瓜子會吸收土壤中的鉛、鎘、鎳等重金屬,吃瓜子還會消耗大量的膽鹼,使人體脂肪代謝發生障礙,導致肝臟集聚大量脂肪。「這有些危言聳聽了。」
  • 隔夜菜能吃嗎?吃了真的會致癌嗎?
    好像無論多麼色香味美的食物,只要與隔夜兩個字連在一起,就成了洪水猛獸。那麼,我們傳統的節儉習慣還能繼續保持嗎?隔夜菜真的不能吃嗎?今天,我來跟大家講一講這裡面的學問。 所謂隔夜菜不能吃,主要是因為剩菜裡面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這是個致癌物質。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到底含有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食物種類,二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保存,三是保存了多長時間。比如肉類比蔬菜超標更多;常溫下儲存比冰箱保存含量更多;儲存時間越久,亞硝酸鹽含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