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中清代瓷器竟有簡體字(組圖)

2020-11-26 搜狐網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海泥覆蓋下,青瓷宛然如新

水下記者發現艙內瓷品

這兩個將軍罐價值頗高

鳳尾樽很罕見

  福船復原圖。專家稱,福船與沙船、廣船、鳥船並稱中國四大名船,是福建沿海所造遠洋木船的統稱。

  本報訊昨天,「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了重大發現:考古人員在東4艙發現大量高價值的大型瓷罐。就在大家興奮不已的時候,另一個巨大的謎團又讓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300多年前的清代沉船,但艙內一件器物上的「雙龍」兩字,竟是建國後才有的簡體字!

  自從今年6月,漁民在碗礁海域無意中發現沉船以來,這艘清代沉船就一直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考古的深入,它的謎團卻越來越多,種種猜測讓真相撲朔迷離。

  由於天文大潮的到來,海流情況開始不適合水下作業,加上經過5天時間,考古人員已基本完成對沉船的水下探摸工作。到昨日,福建東海「碗礁一號」大規模的水下考古終於告一段落,近萬件、90多種器形的青花瓷器出水。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的發掘工作僅進行到中期,水下考古仍將繼續。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將對每個船艙進行抽泥、清理,並精確測繪出沉船的各種數據。最後,他們將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狀,並清理船周圍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現場

  東4艙發現

  大量大型瓷器

  在昨天進行的水下考古作業中,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的7名工作人員下水,同時展開對沉船東側第4、6艙的發掘,在之前未進入過的東4艙發現多個碩大瓷罐,由此推斷該艙專門用於裝載大型器物。

  多數瓷器宛然如新

  昨天13時,天文大潮讓碗礁海域的水流落差在5米左右,水流變得更加湍急,而水流速度一旦達到每秒60米,就會將水下考古人員衝走。但專家介紹,變急的水流同時會把泥沙、懸浮物帶走,海中能見度將有所改善。趁著海況較好,7名水下考古人員攜帶著水下照相、衝泥、發掘工具,在13:20左右分別從沉船東、西兩側下水,當日水下作業任務是繼續發掘文物出水,並對船體進行清理、測量。

  下潛到海底後,考古人員發現位於沉船東側偏北位置的第4艙,處在一片泥地上,稍有觸動,細膩的海泥就將海水弄得一片渾濁。在這種情況下,考古人員用特殊的防水手電筒只能照亮前方幾十釐米的一小塊地方,單憑經驗用手慢慢探摸泥中的文物。很快,考古人員發現第4艙中存在大量的瓷罐,由此推斷該艙主要是用於裝載大型瓷器。

  記者通過直播看見這些瓷罐被半埋在泥中,經過沉沒時的猛烈撞擊和300多年海水侵蝕,瓷罐仍然保持著比較完整的狀態,上面繪有精美的花卉、博古圖案。

  發掘出一個將軍罐

  考古人員用網兜兜住3個瓷罐,而後提出水面。在現場的故宮博物院陳華莎表示,其中一個瓷罐高約60釐米,上面繪著花籃中裝滿鮮花圖案,並有一個「福」字,這叫「萬花獻瑞」,是清康熙年間最流行的「將軍罐」。這種青花大瓷罐出口到歐洲後,主要被用在皇家、貴族客廳中的擺設。

  同時發掘出水的瓷罐,一個為青花瓷罐,一個為五彩瓷罐,上面的圖案也非常精美。

  真相

  這是一艘轉貨的小型船

  根據水下探摸了解到的情況,目前可以確定沉船長為13米,寬2米,屬於一艘小型船。船隻北高南低,側向沉沒在泥沙中,頭尾朝著東西方向,埋在泥沙下大約三四米,船頭、尾部分已破損。目前探摸到沉船大約有12個船艙,分別裝運不同貨物,其中東邊的船艙很有可能是裝大型器物的。從這些數據,專家認為這應該是一艘小型的轉貨船,負責將貨物轉運到異地的其他遠洋船隻上。

  有船隻方面專家介紹,在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沿海用的基本上是福船,福船是尖底型海船最優秀的代表,是清代中國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洋的主要船型。由於目前暫未發掘到沉船底部,因此這艘船是否屬於福船有待進一步考證。

  船上都是外銷瓷

  專家表示,從目前出水的瓷器近萬件、器形90多種的情況來看,這條船上所載的瓷器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都是相當少見的,是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收穫最大的一次。這些瓷器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鎮民窯的外銷瓷,有部分是康熙早期的產品。瓷器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做工十分精細,有的花紋體現了濃鬱的歐洲風格,一部分則相對粗糙。可見這些瓷器的銷路各不相同,至少可以確定其中一部分是銷往歐洲國家。

  在出水瓷器中,發現為了防止瓷器破碎,古人在瓷器運輸過程中採用了非常有意思的保護方法:除了綑紮嚴實以外,還用種子和海泥填充其中,澆上水,這樣種子在長時間的運輸過程中慢慢發芽生長,把瓷器再牢牢地纏住。有的商人則把瓷器和茶葉混裝在罈子、罐子裡,這樣既保護了瓷器,到目的地後也可以將茶葉出售,一舉兩得。由於海泥的保護,此次發現的填充物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植物種子,有關專家將把這些種子送往實驗室化驗,以確定是何種植物。

  謎團

  「碗礁一號」沉船仍謎團籠罩

  謎團一:為何不同年代器物同在一船?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慄建安介紹說,目前「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按照製作工藝術判斷,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中期,由景德鎮製造的外銷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卻明顯為清康熙早期的,為何同批貨物中會有不同年代的瓷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華莎認為,這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才能揭開謎底。

  陳華莎表示,瓷器採用的是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而成,工藝水平並不亞於官窯。能用被稱為「御土」「官土」的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民窯,陳華莎認為這可以說明當時為出口而開禁「御土」的使用,一個繪著和官窯相似龍紋的瓷器隱約證明著這點。

  謎團二:康熙瓷器怎麼有簡體字?

  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許多難解之謎。比如一件瓷器上,繪有騎馬狩獵圖案,從人物的髮型上可以看出,騎馬的男子為契丹人,陳華莎表示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現契丹人物,但騎著一匹花馬、手持一隻「海東青」的女子卻身穿漢族服裝,難道她就是王昭君?在一個正面繪著梅花的小盤背面,用簡體字寫著「雙龍」,這兩個被深深燒入瓷器的文字是工匠的姓名還是裝飾圖案,為什麼在清康熙年間就會出現簡體字?專家難以解釋,只表示小盤是標準的清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謎團三:瓷船緣何沉沒在此?

  「碗礁一號」因為什麼原因沉沒在這裡也是考古人員感興趣的一個內容。此前有專家認為沉沒有幾個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後從景德鎮由水路運至長江出海,而後在到福州途中沉沒。另一種可能是景德鎮瓷器從陸路運到福州口岸裝船,而後在碗礁海域等待船隊集結遠行時遇難。但是廈門大學教授、原中國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通過比照清代福建港口圖後認為,這艘船還沒有完全駛出福州港就沉沒了,其中是遇到意外還是船隻自身原因而沉沒目前還不得而知。

  謎團四:「海絲」航線到底怎麼走的?

  專家除了關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這艘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是否有關聯,沉沒地點是否位於「海絲」的航線上。有專家把這次「碗礁一號」沉船與廣東、福建一帶發現的其他沉船遺址聯繫起來,希望能從中勾勒出一個比較明晰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專家介紹,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來形容當時景德鎮瓷器風行的程度。康熙年間,景德鎮是外銷瓷的主要產地,運輸主要走海路,而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成為重要的出海口。

  據介紹,目前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商船由廣東、福建等沿海港口碼頭出發,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是非洲,將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僅有史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但「海上絲綢之路」具體路線、有哪些停泊港口還是一個謎。從「碗礁一號」發現大量外銷瓷來看,這裡也許能為進一步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碗礁一號」沉船揭秘(組圖)
    出現在考古隊員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器,他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發現。令人萬分痛心的是,盜寶分子不擇手段地盜掘和瘋狂搶奪,致使這艘清代沉船遺址中心到處是慘遭毀壞丟棄的文物,海底一片狼藉。  從破碎的瓷片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沉船中有許多難得一見的中大型青花瓷器。  這是第一艘發現於碗礁附近的古代沉船遺址。
  •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在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幅行書四條屏中,出現了簡體字「亂」的身影,就被認定為是贗品。經過媒體宣傳,更加深了人們「以繁簡、分古今」的思維定式。然而,這並沒有什麼道理。 一些媒體以此為依據,毫不客氣的斥其為贗品,並再一次抨擊書畫鑑定體系,引發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 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
  • 載有大量中國明朝景德鎮瓷器!土耳其沉船在地中海被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21日報導,考古學家在地中海發現了一處沉船殘骸,裡面有數百件人工製品,包括中國瓷器、水壺、咖啡壺、花椒和非法菸斗。一支由英國領導的探險隊使用機器人,在地中海東岸1.2英裡深處的海床上發現了12艘船隻。這些船隻來自公元前300年開啟的希臘、羅馬和奧斯曼帝國的香料和絲綢貿易的古老航線。
  • 集大成的清代瓷器特點
    清代瓷器可以說是集大成的瓷器,各時期瓷器也是各有其藝術特點。紫色百合香以最簡單的語言為您匯總了清代各時期瓷器精華知識,使您對清代瓷器逐步了解。一、集大成的清代瓷器清代是我國制瓷歷史上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也可以說是集大成的一個時期,其制瓷業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瓷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而且天然原料十分充足,加上皇室的高度重視和督陶官親自管理燒造,使得清代瓷器成就非凡。
  • 清代官窯瓷器造型藝術
    在傳統陶瓷燒造生產過程中,陶瓷造型居於主導地位。造型不僅決定著器物的基本形態和功能作用,造型還與構成陶瓷的原材料性能和生產工藝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造型是器物形式美的根本。本文從清代康熙時期官窯陶瓷造型藝術特點著手,全面認識當時的陶瓷造型藝術,思考其造型藝術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現代陶瓷製造業發展的意義。
  • 英國在地中海發現12艘古沉船,內有大量完好中國明朝景德鎮瓷器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1日報導,近日,一支名叫「謎團沉船計劃」的英國考古探險隊使用精密的機器人在黎凡特海面以下1.2英裡(約1.93千米)的海床上發現了12艘古代沉船。這些船據信在埃及和土耳其伊斯坦堡之間航行時在1630年左右沉沒。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瓷器中的特殊款識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清代民窯瓷器中的草記款清乾隆 豆青釉青花山水紋盤乾隆朝民窯中有一種獨特的豆青釉地青花瓷器,民間比較常見,此類瓷器紋飾以山水人物為主,器型以盤最多,其次有碗、瓶、罐等,器底均用青花書
  • 清代皇家瓷器中的珍品——琺瑯彩
    琺瑯彩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一朵奇葩,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極為名貴的御用器。其誕生後的二百年內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鎮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燒造,民間幾乎沒有也不知道,至民國三年故宮第一次展覽後才被社會所知。
  • 清代瓷器幾個鑑別點,非常通俗易懂
    清代三代官窯精品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其瓷器燒制手藝已完全成熟,在武藝上堪稱完善,再加上康、雍、幹三朝帝王對瓷器的熱愛,並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物力全心製作,以是燒制出來的青花瓷可謂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製作,具藝術鑑賞和珍藏價值。清代三代瓷器是由窯長嚴格挑選的,如果有任何缺陷,他們會很快被銷毀。因此,在民間傳播很少,現在市場競爭激烈。
  • 清代康熙瓷器鑑定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漿胎瓷器,由於器胎淘洗過細,把胎土中的粘性致堅物質淘洗掉了,效果使胎變得粗松,比較糠,不堅密,分量較輕,這種漿胎器物所佔比例很少。二、瓷釉康熙時期瓷器的釉質十分堅密,釉面極點光潤,瓷釉和瓷胎結合得十分嚴密,比明代時有很大跋涉,漿胎在外。
  • 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專家說:沒有想到,它的沉沒原因竟與鐵鍋有關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文物應該出土於古墓、窖藏或遺址中,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其實在水下也有很多人類尚未發現的文物寶藏。著名的「南海一號」出水之後,專家們在其內部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而其中的一種文物,卻被定義為船隻沉沒的罪魁禍首。它究竟是什麼?
  •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全面鑑定技巧
    青花瓷器以淡雅之風著稱於世,清代雍正時期的青花瓷器更是精品中的佳作。雍正青花瓷器以精細和線條優美馳名中外,製成的器物可與明代永樂年間的瓷器相媲美。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雍正年間青花瓷器各時期的特點與仿製品風格,使您在鑑賞精品瓷器的同時更加了解雍正青花瓷器的全面鑑定技巧。
  • 乾貨:清代瓷器鑑賞口訣大全
    清代三百多年歷史處於中國瓷器工業已經成熟,世界手工業大發展和歐洲工業革命的時代。在瓷器製作業,清政府派督陶官督造官方用瓷。而官方以欣賞和把玩要求制出賞品瓷。加之這時的制瓷工業受國內外影響深,外來的琺瑯彩被用在中國瓷器上,瓷器的其他方面也極度發展,如:有瓷製作的宮廷用轉心瓶,鏤空雕塑複雜的燻爐等。
  • 清代各個時期瓷器的工藝特點!
    由於皇帝的高度重視,此時景德鎮御窯廠有了長足的發展,瓷器產量增大,質量亦高,釉色品種空前豐富。胎土選料精細,工藝要求極嚴,燒結火候適度,瓷化程度好,因而胎體潔白細膩堅緻,成形規整,胎體輕薄。造型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樸之風,代之以秀美端莊之貌,線條柔美舒暢,各部比例協調適中,秀美纖細程度堪稱清代之最。紋飾仍以繪畫為主,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
  • 清代瓷器茶葉罐,從藝術到生活化的真正內涵
    在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中有的人一味追尋金 錢的回報,有的人一心扎進歷史的海洋,去探索研究鮮為人知的故事,有的人搞清代瓷器茶葉罐收藏則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所以往往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給我們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它可以使我們開心快樂,可以使我們鬱郁不振,總之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要有一顆平淡的心
  • 重讀「黑石號」(上):沉船何來,亮點何在
    不過,「乾元通寶」銅錢和「揚州江心鏡」並未能成為「黑石號」沉沒時間的依據,出水多達 50,000 餘件的唐代長沙窯瓷器中,有一件不起眼的青釉褐綠彩瓷碗,內壁有綠彩及褐斑裝飾,外壁釉下暗刻「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九字。(圖 1)此碗於當年中元節次日製成,雖製作粗糙,但最終成為沉船上最有明確斷代依據的實物,也是「黑石號」沉船最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器物之一。
  • 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原標題: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究竟是怎樣的?通過唐代沉船「黑石號」的珍寶可見一斑。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近期推出「唐代沉船」珍寶展,與參觀者分享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沉船的故事。
  • 清代瓷器粉彩和五彩的區別
    清代瓷器的高質量的發展是在康熙十九年(朝廷指派專員至景德鎮督造窯務)之後,發展的步伐更加加快起來,康熙一代的瓷器尤其是以顏色釉為主,如郎紅、豇豆紅等等,而諸如青花、五彩、鬥彩等官窯雖然均有燒制,但並非官窯的重點,而康熙民窯的五彩瓷和皇室的琺瑯彩對於雍正朝的粉彩盛行起到了非常好的積澱作用
  • 清代以後,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
    清 博及漁人麻姑獻壽 局部進入清代以後,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縣境各地。白瓷的生產規模與數量,雖然不如青花瓷器,但其地位與影響仍不容忽視。詩中所稱道的白瓷,除了白釉器外,還可能包括以白釉為罩面的釉下青花器。從總體發展趨勢看,康、雍、乾三朝是瓷業的昌盛期,嘉、道以後漸趨衰落。清 粉彩花鳥紋花口盤由福建民俗博物館與南越王宮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瓷國明珠——福建德化瓷展」於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隆重開展。
  • 收藏:清代官窯瓷器上的三果紋圖案
    圖1三果紋是清代瓷器上常見的吉祥紋飾之一  江蘇省鎮江博物館就藏有不少這種紋飾的清代官窯瓷器。今介紹兩件如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象徵著長壽;「荔枝」與「立子」諧音,所以人們用荔枝來預祝生子,有祝早生貴子之意,同時荔枝亦可取其諧音「利」、「立」,都為吉祥之意;石榴綻開,露出果中百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