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
本報訊昨天,「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了重大發現:考古人員在東4艙發現大量高價值的大型瓷罐。就在大家興奮不已的時候,另一個巨大的謎團又讓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300多年前的清代沉船,但艙內一件器物上的「雙龍」兩字,竟是建國後才有的簡體字! 自從今年6月,漁民在碗礁海域無意中發現沉船以來,這艘清代沉船就一直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考古的深入,它的謎團卻越來越多,種種猜測讓真相撲朔迷離。 由於天文大潮的到來,海流情況開始不適合水下作業,加上經過5天時間,考古人員已基本完成對沉船的水下探摸工作。到昨日,福建東海「碗礁一號」大規模的水下考古終於告一段落,近萬件、90多種器形的青花瓷器出水。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的發掘工作僅進行到中期,水下考古仍將繼續。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將對每個船艙進行抽泥、清理,並精確測繪出沉船的各種數據。最後,他們將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狀,並清理船周圍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現場 東4艙發現 大量大型瓷器 在昨天進行的水下考古作業中,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的7名工作人員下水,同時展開對沉船東側第4、6艙的發掘,在之前未進入過的東4艙發現多個碩大瓷罐,由此推斷該艙專門用於裝載大型器物。 多數瓷器宛然如新 昨天13時,天文大潮讓碗礁海域的水流落差在5米左右,水流變得更加湍急,而水流速度一旦達到每秒60米,就會將水下考古人員衝走。但專家介紹,變急的水流同時會把泥沙、懸浮物帶走,海中能見度將有所改善。趁著海況較好,7名水下考古人員攜帶著水下照相、衝泥、發掘工具,在13:20左右分別從沉船東、西兩側下水,當日水下作業任務是繼續發掘文物出水,並對船體進行清理、測量。 下潛到海底後,考古人員發現位於沉船東側偏北位置的第4艙,處在一片泥地上,稍有觸動,細膩的海泥就將海水弄得一片渾濁。在這種情況下,考古人員用特殊的防水手電筒只能照亮前方幾十釐米的一小塊地方,單憑經驗用手慢慢探摸泥中的文物。很快,考古人員發現第4艙中存在大量的瓷罐,由此推斷該艙主要是用於裝載大型瓷器。 記者通過直播看見這些瓷罐被半埋在泥中,經過沉沒時的猛烈撞擊和300多年海水侵蝕,瓷罐仍然保持著比較完整的狀態,上面繪有精美的花卉、博古圖案。 發掘出一個將軍罐 考古人員用網兜兜住3個瓷罐,而後提出水面。在現場的故宮博物院陳華莎表示,其中一個瓷罐高約60釐米,上面繪著花籃中裝滿鮮花圖案,並有一個「福」字,這叫「萬花獻瑞」,是清康熙年間最流行的「將軍罐」。這種青花大瓷罐出口到歐洲後,主要被用在皇家、貴族客廳中的擺設。 同時發掘出水的瓷罐,一個為青花瓷罐,一個為五彩瓷罐,上面的圖案也非常精美。 真相 這是一艘轉貨的小型船 根據水下探摸了解到的情況,目前可以確定沉船長為13米,寬2米,屬於一艘小型船。船隻北高南低,側向沉沒在泥沙中,頭尾朝著東西方向,埋在泥沙下大約三四米,船頭、尾部分已破損。目前探摸到沉船大約有12個船艙,分別裝運不同貨物,其中東邊的船艙很有可能是裝大型器物的。從這些數據,專家認為這應該是一艘小型的轉貨船,負責將貨物轉運到異地的其他遠洋船隻上。 有船隻方面專家介紹,在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沿海用的基本上是福船,福船是尖底型海船最優秀的代表,是清代中國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洋的主要船型。由於目前暫未發掘到沉船底部,因此這艘船是否屬於福船有待進一步考證。 船上都是外銷瓷 專家表示,從目前出水的瓷器近萬件、器形90多種的情況來看,這條船上所載的瓷器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都是相當少見的,是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收穫最大的一次。這些瓷器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鎮民窯的外銷瓷,有部分是康熙早期的產品。瓷器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做工十分精細,有的花紋體現了濃鬱的歐洲風格,一部分則相對粗糙。可見這些瓷器的銷路各不相同,至少可以確定其中一部分是銷往歐洲國家。 在出水瓷器中,發現為了防止瓷器破碎,古人在瓷器運輸過程中採用了非常有意思的保護方法:除了綑紮嚴實以外,還用種子和海泥填充其中,澆上水,這樣種子在長時間的運輸過程中慢慢發芽生長,把瓷器再牢牢地纏住。有的商人則把瓷器和茶葉混裝在罈子、罐子裡,這樣既保護了瓷器,到目的地後也可以將茶葉出售,一舉兩得。由於海泥的保護,此次發現的填充物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植物種子,有關專家將把這些種子送往實驗室化驗,以確定是何種植物。 謎團 「碗礁一號」沉船仍謎團籠罩 謎團一:為何不同年代器物同在一船?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慄建安介紹說,目前「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按照製作工藝術判斷,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中期,由景德鎮製造的外銷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卻明顯為清康熙早期的,為何同批貨物中會有不同年代的瓷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華莎認為,這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才能揭開謎底。 陳華莎表示,瓷器採用的是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而成,工藝水平並不亞於官窯。能用被稱為「御土」「官土」的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民窯,陳華莎認為這可以說明當時為出口而開禁「御土」的使用,一個繪著和官窯相似龍紋的瓷器隱約證明著這點。 謎團二:康熙瓷器怎麼有簡體字? 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許多難解之謎。比如一件瓷器上,繪有騎馬狩獵圖案,從人物的髮型上可以看出,騎馬的男子為契丹人,陳華莎表示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現契丹人物,但騎著一匹花馬、手持一隻「海東青」的女子卻身穿漢族服裝,難道她就是王昭君?在一個正面繪著梅花的小盤背面,用簡體字寫著「雙龍」,這兩個被深深燒入瓷器的文字是工匠的姓名還是裝飾圖案,為什麼在清康熙年間就會出現簡體字?專家難以解釋,只表示小盤是標準的清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謎團三:瓷船緣何沉沒在此? 「碗礁一號」因為什麼原因沉沒在這裡也是考古人員感興趣的一個內容。此前有專家認為沉沒有幾個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後從景德鎮由水路運至長江出海,而後在到福州途中沉沒。另一種可能是景德鎮瓷器從陸路運到福州口岸裝船,而後在碗礁海域等待船隊集結遠行時遇難。但是廈門大學教授、原中國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通過比照清代福建港口圖後認為,這艘船還沒有完全駛出福州港就沉沒了,其中是遇到意外還是船隻自身原因而沉沒目前還不得而知。 謎團四:「海絲」航線到底怎麼走的? 專家除了關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這艘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是否有關聯,沉沒地點是否位於「海絲」的航線上。有專家把這次「碗礁一號」沉船與廣東、福建一帶發現的其他沉船遺址聯繫起來,希望能從中勾勒出一個比較明晰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專家介紹,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來形容當時景德鎮瓷器風行的程度。康熙年間,景德鎮是外銷瓷的主要產地,運輸主要走海路,而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成為重要的出海口。 據介紹,目前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商船由廣東、福建等沿海港口碼頭出發,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是非洲,將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僅有史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但「海上絲綢之路」具體路線、有哪些停泊港口還是一個謎。從「碗礁一號」發現大量外銷瓷來看,這裡也許能為進一步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