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專家說:沒有想到,它的沉沒原因竟與鐵鍋有關

2020-12-22 歷史店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文物應該出土於古墓、窖藏或遺址中,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其實在水下也有很多人類尚未發現的文物寶藏。著名的「南海一號」出水之後,專家們在其內部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而其中的一種文物,卻被定義為船隻沉沒的罪魁禍首。它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8年時,廣州救撈局曾與國外海上探險公司合作,準備尋找打撈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雙方合作努力搜尋,並未找到目標沉船,卻在23米深的海水之下,發現了另一艘古代沉船。經過初步探測打撈,很多珍貴文物相繼出水,專家認為其價值巨大,同時將沉船命名為「川山群島海域宋元沉船」,這也就是後來盡人皆知的「南海一號」。

「宋元沉船」中的文物數量十分巨大,大概有143000件,其中包括大量的瓷器、錢幣、絲綢、金屬製品、漆木器,以及大量動植物遺骸。專家們根據文物風格斷定,該沉船應為南宋初年的外貿商船,是我國古代出口商品的重要實物證據。「宋元沉船」在海底靜靜地躺了800年,而船上的諸多文物也受到了歲月的侵蝕,其中有很多都已經面目全非。面對如此景象,專家們感到非常痛心,隨即從心底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宋元沉船」究竟是如何沉沒的?

專家曾對「宋元沉船」進行過實景模擬,並根據船隻遺骸在海底的沉沒狀態推測,「宋元沉船」很可能是「以近乎完美的直立狀態沉入海底的」,至於其沉沒原因,應該是重心的嚴重偏移所至。

經過細緻的勘察研究,專家們發現「宋元沉船」的裝貨方式非常特別,其貨倉最下一層擺放的是各種瓷器,而最上一層擺放的卻是一塊塊造型奇特的鐵鏽疙瘩。

鐵鏽疙瘩究竟是什麼?它們是一口口疊在一起的鐵鍋,因為鐵的物理性質活潑,導致海水侵蝕嚴重,它們才會鏽蝕粘連成一塊塊大鐵疙瘩。由此專家推測出了「宋元沉船」的載貨方式,即商船先在泉州港裝載瓷器,隨即向南到達廣州港,在此地裝載數量巨大的鐵鍋,之後再駛向東南亞各國。如此裝載方式,很可能是船商規划船只到達目的地後,先卸下鐵鍋,之後再卸下瓷器。

可是這位「愚蠢」的船商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次看似完美的「載貨」規劃,卻最終成為了商船沉沒的導火索。因為有種貨物遇到風暴後,在船艙中發生大面積移動,導致了船身發生重心偏移。專家們經過長時間的推演,終於確定了改變重心的貨物,正是已經凝結成鐵疙瘩的一口口大鐵鍋。我們可以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宋元沉船」在下層船艙裝載瓷器後,又在最上層的船艙,陸續裝載了大量的鐵鍋,由於鐵鍋造型結構特殊,因此只能一摞摞地暫時安置在船艙中,並未加以特殊的固定。

隨著海上的一場風暴襲來,此時尚未被固定的鐵鍋,開始在顛簸狀態下發生了偏移滑動,隨後全部疊倒於船隻的船首一側。由於鐵鍋重量與數量都十分巨大,因而船的重心瞬間偏移,讓整艘商船形成直立狀態慢慢沉入海底。不得不說,「宋元沉船」的發現讓人又喜又悲,可喜的是,沉船內部數量巨大的珍貴文物,是我國考古史上一筆不可多得寶藏;可悲的是,800年前因為船商一個小小的疏忽,而釀成如此巨大的損失,如此血的教訓值得我們後人深深銘記。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南海一號沉船博物館今開館 水底走廊觀沉船[圖]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次展覽是自「南海一號」出水後第一次大規模展示出水文物。展覽展出的200多件展品均是遴選出的精品,大多是瓷器,也有小部分的金、銀器和銅錢。 中新社發 引煒 攝  2008年5月16日,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南海驚夢--「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展》在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端門大殿內正式開展,36件從該船打撈出水的宋代珍貴瓷器首度與公眾見面
  • 揭密「南海一號」打撈:動用巨型「鋼籃」
    而據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說,那片海的海面看似平靜,其實水下水流湍急,潛水非常危險,而且海蜇頻繁出沒。    據介紹,「南海一號」是至今為止全世界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整體打撈世界首次    據介紹,探測發現的「南海一號」是至今為止全世界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洋貿易商船,該船正是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上。為了有效解決「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後的收藏、保護,廣東省有關專家提出古沉船整體打撈就地保護的方案,日前正式獲得國家文物局通過。
  • 「南澳一號」今開始打撈 附近可能還有其他沉船
    中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記者皮玲玲)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8時33分報導,2007年5月廣東省南澳縣雲澳海域發現大批古瓷和一艘千年古沉船,隨後廣東市有關專家初步將這艘船命名為「南海二號」,今天打撈工作正式開始。
  • 沉船中清代瓷器竟有簡體字(組圖)
    到昨日,福建東海「碗礁一號」大規模的水下考古終於告一段落,近萬件、90多種器形的青花瓷器出水。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的發掘工作僅進行到中期,水下考古仍將繼續。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將對每個船艙進行抽泥、清理,並精確測繪出沉船的各種數據。最後,他們將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狀,並清理船周圍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 「南海一號」打撈現佛山鐵鍋 古代佛山鑄造竟這麼強大!
    冶鑄篇「南海一號」所承載的佛山古代冶鐵業2007年4月,水下考古人員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時,發現大量黑色鐵鍋重疊,由於沉入海底時間太長,鐵鍋和周圍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變成巨大的凝結物……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
  • 海南省博物館沉船展:南海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在海南省博物館二樓「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如夢如幻的展廳裡,市民和遊客紛紛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駐足,陶醉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裡。「美麗的南海,是中國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水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南海水下文物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海南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黎吉龍說。
  • 1961年瓦薩號戰船被打撈出水,專家經研究,破解它首航便沉沒之謎
    在世界上,曾經發生過多起著名的沉船事件,包括鐵達尼號沉沒、瑪麗羅斯號軍艦沉沒、以及路西塔尼亞號沉沒等等,可是這些巨輪沉沒的原因都是意外造成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沉船事件,卻完全是由人為因素造成,以至於其剛下水10分鐘就迅速沉入海底。它究竟是哪一艘巨輪?沉沒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 南澳一號古沉船啟動發掘 難度大於南海一號(圖)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25日10時,「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啟動儀式在汕頭市南澳縣舉行,廣東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方健宏親赴南澳宣布開始對這艘明萬曆年間的古沉船進行考古發掘。這艘承載過萬件瓷器的古沉船會否出水?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表示,將視天氣以及水下情況再定沉船打撈方案。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4月6日,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20個考古項目進入終評, 其中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在終評名單之列。
  • 「碗礁一號」沉船揭秘(組圖)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隊的執行隊長林果給我們講述了最初的發現經過:「當時我們收到了一條手機簡訊,只是說發現了沉船,有人在搶沉船的東西。」  對水下考古學來說,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然而,第一次的水下調查,就讓考古隊員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驚喜。
  • 明代古沉船南澳一號出水文物今大批亮相(圖)
    本報汕頭訊(記者王鵬、陳正新、龍成通、肖成 通訊員林春偉攝影報導)今日,廣東汕頭市南澳縣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號」重啟打撈後的出水文物將第一次對媒體展示。在廣東省文物局的組織下,包括《廣州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將在今日登上「南天順」打撈船一睹水下沉睡數百年的文物。本報記者昨日提前趕赴南澳島,並率先獲得首批出水文物的部分照片。
  • 中國南海發現英國沉船,滿載清朝皇家文物,英國喊話:它屬於我們
    在世界海洋史中,發生過很多件沉船的事故,其1545年英國軍艦瑪麗·羅斯號沉沒事件、 1982年阿根廷戰艦貝爾格拉諾號沉沒事件、1941年德國戰艦俾斯麥號沉沒事件、 1915年英國郵輪路西塔尼亞號沉沒事件、 1912年遊輪鐵達尼號沉沒事件,這五大沉船事故最為知名,史稱世界五大著名沉船事件。
  • 世界三大沉船博物館,唯有我國這艘沉船是和平之船
    以古代沉船為原型而建造博物館,肯定是有它自身的價值。但古代沉船那麼多,也不是都能夠以此來建造博物館的。現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館,世界上有三個: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瑞典的瓦薩博物館、中國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瑪麗露絲博物館
  • 「南海一號」宋朝黃金項鍊獲外媒稱讚:看起來就像是昨天製作的!
    近日,廣東省博物館展示了兩條黃金項鍊,它們都是從南宋時期的沉船中打撈出來的。其做工的精細程度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讓你很難想像它們竟是800多年前的產物。該貿易船是中國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失事船隻——南海一號。
  • 它是廣東第一海灘,風光毓秀,粗獷壯闊!
    博物館主體工程包括「水晶宮」,是一個巨型的大玻璃缸,其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都與「南海一號」沉十裡銀灘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樣。「南海一號」沉船打撈出水後,將從海底平移到「水晶宮」中,供人們觀瞻欣賞。省政府多次就「南海一號」沉船的發掘和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設進行討論研究,此次安排的1.6億元建設專款,是目前廣東省地級市中最大一筆文化項目建設專款。「南海一號」是一艘宋代商船,沉沒於陽江海域水下20米深處,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蓋。
  • 南海Ⅰ號從海裡撈起 宋朝
    今年五月初,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榮獲二○一九年度中國大陸十大考古新發現。「三十三年磨一劍」,「南海一號」一路被高度關注,終獲「功名」。 「南海一號」因承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信息,多年來一直被業內高度關注。
  • 重讀「黑石號」(上):沉船何來,亮點何在
    為深入了解沉船的相對年代,專家曾採用放射性碳 14 對沉船上出水的龍腦香、八角茴香和船體木料等物品進行了年代檢測,但所測年代均未能取得滿意的結果。通過此碗的紀年文字可以推斷,沉船時間是寶曆二年(826 年)或更晚些時候。這一件器物的出現,使不少研究者認識到,9 世紀 20 年代末,是「黑石號」最可能的沉沒時間。也有國外學者甚至直接把它稱為「826 年的勿裡洞唐代沉船」。圖 1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 800多年前的一艘宋代沉船,裡面竟然有一壇鹹鴨蛋!
    「南海一號」 是宋代的一艘沉船 自2007年被打撈出水後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目前出水的文物大部分還要進行後期的細緻清理才能識別更多的信息,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有關致遠艦的信息也會越來越豐富。  陳悅說:「此前在打撈濟遠艦時候發現,有的艙門的密封性好,水都沒有進去,裡面的東西,包括紙和圍巾還是幹的,期待致遠艦上也會有此發現。」
  • 鐵達尼號沉船時間那麼久了,為什麼人們還是沒有將它打撈出來?
    9月15日,考古隊員在大連莊河海域海床以下五米發現了一所沉船,在船艦的外壁上懸掛著「經遠」艦名字牌,通過專家的鑑定可以確定該船就是經遠艦。但是,遠在大西洋深處的鐵達尼號卻至今還是一個謎。經遠號是在1894年沉入海底的,18年後,鐵達尼號於1912年也沉入了海底,僅僅相差18年的兩艘船,如今卻面臨著不一樣的命運,經遠號已經成功打撈,而鐵達尼號並沒有一點打撈的消息,雖然以當今的科技而言,打撈一所沉船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鐵達尼號對我們而言,依舊只是電影的回憶和哀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