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美東,就像是閱讀一部美國革命史。
跟隨當地的華人旅遊團,從紐約曼哈頓出發,沿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走廊——新澤西州一路南行,首先到達位於賓夕法尼亞州東南的費城。
325年前(1681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將這片遠在北美的富饒之地封賜給當時的大貴族威廉•賓,理由很簡單:因王室曾經欠下賓氏家族一大筆錢。當然,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威廉支持新教的諸多做法,讓國王陛下感到了頭痛。 然而,無論如何賓家得到了土地,並且將這一榮耀永遠留在了大洋彼岸這個美麗的的地方——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意思就是「賓家的土地」。
抵達費城,已然是萬家燈火時分,奔波一天的我們,被安置進一家三星級酒店。費城的夜色是美好的,費城的歷史襯託著這些美好。這座200萬人口的小城,堪稱美國革命聖地:眾所周知的美國《獨立宣言》在此通過;《美國憲法》在此起草;1790~1800年,費城曾經是美國的首都……
假如城市也可以和人一樣,擁有自己的血統,那麼,費城從它誕生的那天起無疑就擁有良好的民主基因,1861年,當身為新教教會派骨幹成員的威廉.賓飄洋過海來到這裡,他同時將「平等」「自由」、的理念帶給了這座城市——據說,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最初也是從這裡興起。而Philadelphia(費城)是希臘語,意為「充滿兄弟之愛的城市」。
旅行團在費城僅半天,只匆匆瀏覽獨立宮、國會廳、自由之鐘陳列館,以及美國造幣廠,都是免費的。獨立宮建於1772年,三年後(1775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在這裡召開,會議正式決定了:對英國宣戰、發行紙幣、向外國購買軍火、組建「美國大陸軍」。1776年7 月4 日,《獨立宣言》在此通過;華盛頓被正式任命為美國大陸軍總司令。現在,這裡仍然展有籤署獨立宣言所用的墨水瓶,以及華盛頓將軍當年坐過的椅子……「自由之鐘」,據說原在獨立宮的鐘樓上,《獨立宣言》籤字後,曾經鳴響此鍾召集市民宣讀……
由費城出發,沿高速公路南行,依次是德拉瓦州與馬裡蘭州。這兩個州地域雖然不大,在美國歷史上卻具有重要意義。據說,在1776年費城大陸會議上,就是德拉瓦州的代表凱撒•羅德尼在會議即將結束的前幾分鐘,匆匆趕到會場,為《獨立宣言》投出了關鍵性的一票;而在1787年12月多佛舉行的大陸會議上,德拉瓦州作為東道主,又是第一個投票贊成憲法,從而成為加入美國聯邦的第一州!
馬裡蘭州也是美國最早的13個州之一,據說,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的歌詞就是在這裡寫成。美國內戰中, 南北兩軍最殘酷的一場戰役也是在這裡進行的,當年的戰場,現在已被修建成戰爭遺址公園……
美國首都華盛頓,地處馬裡蘭與維吉尼亞兩州之間的哥倫比亞特區,英文名:DistrictofColumbia,美國人習慣簡稱其D.C。
將首都建立在南北自然分界的波託馬克河畔,是傑斐遜等人的主張,後來經過規劃,決定將國會會址選在市區最高的琴金斯山頂,使它成為全城的中心,白宮(總統府邸)則處在與國會的同一軸線上,然後從這兩個地方向四周輻射出多條以各州名稱命名的街道……
對華盛頓最深的印象,是它的恢宏、大氣,看到它,我便聯想到「盛唐」、「長安」……能有如此氣度的城市,全世界包括歷史上不會幾多!其實,一座城市也就像一座府邸,並不是只要它金碧輝煌、擺設闊綽,就一定是受人敬重的名門望族。所謂鐘鳴鼎食之大家,是需要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特別是一種經過歷史沉澱的成熟的道德與價值觀的力量的,這些東西與政治的、經濟的實力相加在一起,才足以影響他人,影響世界,乃至影響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
在華盛頓,從國會大廈到白宮,到各種紀念堂、公園,乃至鱗次櫛比的各類國家級博物館,全部都是免費對國內外遊客開放,免費索取圖文資料。我覺得一個大國的首都就應該這樣:以政府的公務和文化、旅遊為主體,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大片綠地,極少商業氛圍……反之,你的GDP數字越大,就會越像一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暴發戶政府」。
在華盛頓,我們依次參觀了國家自然博物館、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憲法公園、傑斐遜紀念堂、富蘭克林、羅斯福紀念公園、白宮等景點……一聽就是走馬觀花,不過沒有辦法,雖說是這裡的景點全部免費,可時間卻不免費——總共一天,實在緊張!以我對各類博物館的情有獨鍾,卻只能眼看美國「國家美術館」、「國家宇航博物館」「國家建築博物館」等一塊塊皇皇「牌匾」,與我們擦「車」而過,實為一種痛苦……
在走馬觀花的諸多景點中,我要提一提託馬斯•傑斐遜紀念堂,或者更確切的說是想說一說傑斐遜這個人。因為對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白宮、克蘭富林這些名詞,如今的中國人大多耳熟能詳,惟於這位曾經對美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建國之父」卻知之甚少。實際上,傑斐遜是美國歷史上首先提出脫離英國的人;也是舉世聞名的《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後來,又與富蘭克林等55人共同參與了制憲會議。對於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傑斐遜起初是不贊成的,主要擔心過於強大的政府會與廣大民眾相對立,甚至取代革命前的英國殖民地政府,成為新的壓迫人民的工具,使《獨立宣言》中所闡述的那些權力(生存權、自由權、追求幸福權、變更政府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讀史至此,我每每都為傑斐遜在220年前所擁有的這些憂慮感動著——這是一種多麼簡單又多麼深刻的對於人性的了解與憂慮!為了這樣一個憂慮,55名被後來的美國人民尊為國父的革命領袖也是制憲代表,經過三個多月的激亢爭執、艱難抉擇,才最終設計出今天這樣以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為原則的權力體制。美國的憲法一經制定,220年不曾改變,也無人敢變!
紀念堂是一個圓形建築,傑斐遜高大的青銅立像,矗立在54根漢白玉的石柱中央,四周牆壁雕刻他的名言,一切都是簡簡單單。
託馬斯•傑斐遜後來在華盛頓政府中擔任國務卿,並於1801~1809年連任兩任總統,此間,他成功完成了「路易斯安那購併」,使美國版圖增加了134382平方公裡;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打開國門接納歐洲移民;取消對選民的財產限制;廢除華盛頓執政時,政府中貴族政治的陋習,使人民空前團結,國家經濟總收入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