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餘秀華的粉絲裡,曾有人把她與千古才女李清照相提並論。這一說法,受到了很大爭議:一個現代詩人,想和李清照比,簡直不知天高地厚。
對於這種作比,筆者也無法贊同,畢竟兩人的文筆差了不只一星半點。但有一點,她們很像,那就是:一直在罵聲中成長。
大家可能無法想像,當不到20歲的李清照寫出「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時,承受了多少壓力。那時候多少人一面驚豔於她的文字之美,一面又口吐著類似這樣的話:啥?一個沒出閣的大家閨秀,居然跑到野外去划船,還有沒有家教!
而當她把唐代大詩人韓偓的《偶見》,改寫成《點絳唇》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誇她牛,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計較詞中的女主人公為何不穿鞋到處跑。這種指責從宋代開始就有,直到近現代,詞學家唐圭璋仍認為此詞:頗似市井婦女之行徑。
了解了這些,我們該覺得慶幸。幸虧易安居士是個有脾氣、有膽識、有魄力的詞人,不然隨便哪一次口水仗都足以將其淹沒,又哪來如今的《醉花陰》、《聲聲慢》?
在罵聲中成長,是一種能力,這一點李清照有,餘秀華也具備。這種堅強,體現在她的文字中,比如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首悽美情詩《泥菩薩》:
這首詩餘秀華曾曬在個人社交帳號上,受到了網友的追捧。不少網友的評價是:「人不可貌相。」是的,論長相餘秀華應該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美女,但她的情詩確實寫得很美。這首詩,從開篇到結尾,都是極有藝術感染力的。
全詩可分為4小節。第一節由雨中的空山開始起筆。花朵因雨水而低垂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詩人用詩意化的語言,賦予其象徵意義。花朵孕育著雷霆,它對春天無比虔誠。說實話,這樣的比喻筆者首次看到,有點怪,卻很亮眼,也很直接地引出在空山裡行走的「我」。
第二節,自然就開始寫我在山中行走時的樣子。兩種疼痛、兩般不舍,是清醒和糊塗間的矛盾和糾葛。卻原來,這場愛情是一場不合時宜、不被世人接受的愛情。至此,也就解釋通了,為何美好的春天都是溼漉漉的。
第三節,繼續在山中行走,並引出「懸崖」這個意象。「鳥鳴山更幽」出自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這一句很突兀。從後兩句的話來看,此時詩人心中如巨浪般洶湧,但最終這些都化在了山的幽靜中。幽靜的環境與對愛情如火的執著,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是很有藝術張力的。
最後一節是全詩最厲害的部分。原來她背上背著的、心裡裝著的「泥菩薩」,就是那份讓她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愛情。至此,女主人公的形象被完整地塑造出來了:她在春雨後,背著「泥菩薩」行走,步步踉蹌,雨來時她用身體護著它。
至此,全詩戛然而止,接下來她會是怎麼樣的命運,雨會不會停、前方是否有懸崖、泥菩薩是否能安然無恙地躲過這場雨,都交給讀者去想像。這種藝術留白的意識,餘秀華的很多詩歌裡都有。一位成熟的詩人,就是該懂得什麼時候落筆。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極難具體化的愛情,全部都形象化了。這份愛有多深,有多徹骨,其實她並沒有用很直接的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讓讀者知曉。
為了配合這一形象,餘秀華引入了山花、春雨、空山、懸崖等多個意象。這些意象的引入很自然,因為它們都是隨著女主人公的行走,一路上看到的、經歷的。這條明線,清清楚楚,所以意象沒有一絲多餘和生硬感。
而作為暗線的雨和泥菩薩,也同樣是貫穿在整首詩裡。這二者之間其實是有一個極強的衝突的,雨水會打溼泥菩薩,所以才需要女主人公去保護,那這份愛情是怎樣的脆弱,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張愛玲的戀愛觀是: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
餘秀華這首詩裡的愛情觀是:喜歡一個人,就像捧著一尊泥菩薩,在山雨中行走
此詩的基調是略傷懷的,但字裡行間卻又是充滿了力量的,這是其最大的魅力。對於真正喜歡詩歌的人來說,餘秀華在生活裡的潑辣、任性等,其實真的不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其詩作本身水平如何,才是最重要的。
當年罵李清照的人,並沒被多少人記住,甚至在900多年後的今天,多數並不知道千古才女曾被人質疑過。人們記住的,只有她的詞作本身,其它的是是非非都不重要,不是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