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在中國市場通過數位化渠道獲取的信用卡新客戶佔96%,幾乎所有新客戶均開通數字銀行服務。數字錢包用戶數增長30%,佔支出類交易量的70%
《投資時報》記者 馮錦浩
入鄉隨俗,柏達仁(Darren N.Buckley)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這位花旗中國個人銀行業務總裁履新不久就學會了給自己的員工發紅包,儘管那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直至微信紅包在2014年1月27日突然出現。「這簡直太棒了」,柏達仁說。
中國金融科技的突飛猛進正在讓世界刮目相看,即使已有206年歷史的花旗銀行的高管們也不得不正視這一點。
事實上,作為以資產計目前美國第三大銀行,其悠久的歷史上從不缺乏以創新引領業界潮流的案例,從旅行支票到複利計息,包括通過國個人電腦與銀行系統連接以及觸屏式櫃員機,幾乎每一次花旗銀行都在扮演旗手角色。
然後,當一批金融科技企業在風險資本鼎力襄助下以顛覆姿態殺入傳統銀行的「後花園」,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同。
2016年3月,花旗集團內部研究部門拋出了一份長達112項極度悲觀的報告:數位化顛覆。在這份報告中,研究人員一方面指出金融科技公司在至2020年的4年內收入可能增長10倍,且再過3年將佔據北美個人銀行服務市場17%的份額——要知道那從來是花旗這類老字號不容外人插手的禁地。與此同時,隨著技術改革,傳統銀行將有三分之一員工面臨失業。
為此,這家坐擁近2萬億美元資產的銀行在當年成立了40人的金融科技團隊。或許為了表明改革的決心,該團隊甚至遠離曼哈頓的銀行總部大樓而選擇在皇后區辦公。這裡沒有VIP包間,不提供羊肚菌奶味蘆筍濃湯,倒是擺上了桌式足球機。
自主研發當然是方法之一,但同時也不排除向那些「寒武紀」裡冒出的新生物取經。花旗銀行高管們發現,除了西海岸的矽谷,其實一直在「彎道超車」的中國現在也成為絕好的學習樣板。
這確實是個不小的反差。作為最成功的全球零售銀行,花旗銀行的個人業務一直是中國眾多銀行家效仿的對象,但由阿里、騰訊等第一方陣領銜,中國最近幾年在金融科技上快速發展,讓這家素來具有敏銳觸覺的國際化大銀行最終決定放軟身段。
在7月16日該行於北京舉辦的媒體見面會上,《投資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花旗銀行正與中國金融生態的夥伴密切合作,進而吸收中國金融科技的成功之處。而該行所選擇的切入點就是中國市場的個人業務。
也是在此次見面會上,柏達仁向與會者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即中國市場在花旗銀行全球的數位化發展中已具有戰略性意義,而其在中國市場取得的所有進步將成為該行未來全球平臺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某種意義上,花旗銀行準備複製「中國進步」。
中國之於花旗銀行,一直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1902年5月開設的上海分行是後者在亞洲地區的首家分支機構。目前,花旗銀行的香港旺角分行仍為其亞洲最大分行。
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回歸中國內地;7年後正式開展個人銀行業務;至2012年拿到所有個人銀行的相關業務許可。某種意義上,花旗銀行的一系列進程恰是中國進入全球化軌道後國際金融機構不斷獲取「東方紅利」的縮影。
如今,這種融合顯然又上了一個臺階,這家國際頂級銀行開始向中國的同行乃至向整個金融生態圈學習轉型的經驗——數位化與金融科技,並希望將之利用在自己一直擁有傳統優勢的個人業務上。
柏達仁向《投資時報》記者表示,當國際銀行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很多本土銀行都很希望學習國際銀行的經驗。但是風水輪流轉,今天中國本土一流銀行在個人銀行方面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已足以教授外來銀行很多東西。
《投資時報》記者獲悉,與中國本土大型銀行做法相似的是,花旗銀行正在中國擴大與大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電信領域公司、航空公司的廣泛合作,並同步開展大數據分析。
在中國市場運用金融科技對個人業務進行轉型,也給花旗銀行帶來不俗的業績。數據顯示,該行在中國市場通過數位化渠道獲取的信用卡新客戶佔96%,幾乎所有新客戶均開通數字銀行服務。數字錢包用戶數增長30%,佔支出類交易量的70%。此外,超過60%的帳單分期業務通過數字渠道辦理。
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私人財富市場,僅過去十年間,這一市場的規模即提升了5倍。截至2017年,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已達到188萬億元人民幣。更重要的是,至2025年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將達8.03億,為全美人口總量約2.47倍。毫無疑問,在國際化大型銀行的眼中,今天的中國市場已經處在全球個人銀行發展的前沿。但另一個客觀現實是,擁有個人銀行業務的外資銀行屈指可數。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個人業務中所取得的成就依舊有限。
既是「硬骨頭」,也是前沿和寶地,柏達仁也承認「要想成功必須花費較大力氣」。不過,各家銀行正極力在個人業務方面通過擁抱金融科技搶先轉型,以期佔得先機。
柏達仁向《投資時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花旗財富管理客戶數量年內已增長15%,管理資產規模增長7%。除此之外,該行今年的同比支出預計將下降8%,盈利預計增長25%。而這些這些數字在柏達仁看來還只是一個滯後性指標。隨著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銀行還將迎來更大的市場機遇和更好的市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