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供應鏈金融
——專訪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財資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 楊長浩
記者:張銘研
進入三月份,疫情仍在蔓延,防控不能鬆懈。
針對疫情,國務院及各部委以及各地方人民政府等單位密集發布一系列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政策,穩定企業生產人民生活,同時進一步強化金融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
花旗中國財資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楊長浩對《貿易金融》記者表示,「疫情期間,花旗全員上下一條心,積極行動,發揮金融對保障企業正常運營和抗擊疫情的支持作用。」
據了解,花旗捐款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0萬元)用於支持湖北省的一線醫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同時,也發起員工捐款,設立捐款通道並免除相關捐款手續費。
當然,花旗銀行抗疫行動遠不止於此。
抗疫服務靈活應變貿易金融等業務為企業保駕護航
花旗銀行的供應鏈金融、結算、跨境資金池等業務靈活應變,抗疫期間為客戶解決了很多難題,確保貿易金融業務高效有序開展。
楊長浩指出,疫情當下,花旗盡全力滿足客戶的緊急貿易融資和資金劃撥需求,為其供應鏈穩健高效保駕護航,儘量減少因疫情對相關業務造成的影響。遇到特殊緊急的情況,銀行在對客戶有著完善的盡職調查以及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增加臨時審核的機制,簡化相應的手續,適當地採取展期處理的方式。
花旗中國的一家客戶為現代醫藥供應鏈服務企業,總部位於上海、以藥品分銷為核心,為上海乃至全國各地區疫情防控提供著物資供應保障。2月3日,花旗在得知該企業於一周及其後需要擴大票據融資,以確保採購流動性資金的充足快速到帳,銀行客戶經理、銷售人員、產品部門、以及操作部門通力協作,主動為其降低貿易融資利率,提供先線上網銀放款、後補紙質材料的特別通道,並優先加大人員配置進行操作安排,確保該企業採購資金最快速準時送達供應商,配合客戶加班加點確保防疫物資及時準確到位。
針對特殊時期企業的結算及資金需求,花旗在1月27日率先開啟了綠色通道,以保證企業捐贈、購買物資和發放工資付款不受影響。同時及時調整服務舉措,包括提高小額支付系統貸記業務金額上限,並對通過小額支付系統或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向湖北等疫區相關帳戶捐款或匯劃防疫專用款項的,免收跨行轉帳手續費。
同時,花旗也發揮產品和服務優勢,通過跨境資金池業務,幫助北京國內某知名餐飲企業實現境內外流動性管理,順利彌補緊急資金缺口。
此外,花旗也為防疫相關企業提供救災資金緊急清算的支持。對於需要跨境協調救災物資的企業客戶,提供應急結售匯和跨境付款綠色通道,以協助企業快速實現境外購買各類醫用物資以及儀器設備等目標。
數位化助力「戰疫」
線上貿易融資產品更具優勢
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交易銀行備受國際商業銀行的重視和推崇,因為業務特點具有長期穩定的盈利能力、低風險經營的突出特點以及高效的客戶粘性,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國際大型銀行均強化了交易銀行數位化轉型和產品創新等,來擴大市場份額。
楊長浩分析道,數位化金融產品是銀行在未來的推廣重心,和傳統的金融產品相比,數位化金融產品的優勢主要在於:高效和便捷。
其實,花旗在在日常的收付款業務中,一直積極推廣線上服務平臺,通過為客戶搭建網上銀行/銀企直聯來實現銀行端和客戶端的無縫對接,該類渠道用於傳遞跨境付款指令、交易單證或對帳單,從而提高付款和對帳的處理效率,同時客戶能夠享受更為便捷的支付體驗。
再比如,相比傳統的貿易融資產品,銀行提供的線上貿易融資產品具備不少優勢,客戶端的操作更為便利,潛在的欺詐和風險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業務處理的時效性也更佳,利用電子票據代替紙質票據也更環保。
特殊時期,為了避免人員接觸,將更多的線下業務轉移至線上辦理顯得尤為重要。
花旗銀行鼓勵企業客戶使用電子銀行平臺CitiDirect進行國內跨境付款交易,在線傳遞付款指令、存款指令以及資金池指令等,查詢帳戶餘額和對帳單。
當客戶在收付款或貸款相關支持文件的籤字、蓋章等實際操作上遇到困難時,花旗銀行盡職調查的基礎上,向客戶推廣「無紙化傳輸系統」這一解決方案,為企業開通「線上」提交交易單據的渠道,提高操作上的便利性,確保資金能夠及時地進行清算。
疫情期間,北京某生物製藥公司急需獲得外債資金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花旗的客戶經理立即響應,協助客戶通過外匯局在線服務平臺申請外債額度登記,在北京外匯局、北京銀保監局和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大力支持下,極大縮短了企業開戶資料傳遞時間並降低企業工作人員出行風險,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外債帳戶開戶審核和開立工作。
金融科技助力數位化
完善的內控是核心
楊長浩指出,隨著數位化逐漸接近終端客戶,客戶的商業模式也在改變,銀行也需要運用金融科技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而此次疫情確實讓銀行更體認到加速銀行線上化、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與機會。
他進一步說道,花旗已經投身於這場改革之中。花旗全球的創新實驗室和風投公司聯合開展AI集成、機器人和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在全系統和支撐構架上做持續性的大量投資,並且通過幫助客戶管理反洗錢風險以及網絡安全、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商業發展。
通過數位化轉型,楊長浩認為,未來的銀行業將是「全球連通」的運作模式。銀行的基礎設施將向非銀行機構開放,全球銀行的運營將被標準化,全球的交易清算能夠得到實時處理,每家銀行、清算系統、企業和政府都將通過API(開放應用程式編程接口)進行連接,形成超連通的環境;銀行也通過與第三方平臺合作,以開放API共享金融數據,實現開放銀行的理念,使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多元的金融服務,享受到更好的用戶體驗。
目前,花旗對於數位技術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推廣「無紙化」方案,遠程傳遞支持性文件。通過 「無紙化」方案,客戶能夠通過網上銀行遞交交易的支持性文件,取代線下遞交大量紙質文件的模式,極大地提高銀行和客戶的運作效率。
第二、運用大數據原理對客戶的歷史交易進行集成分析,為客戶定製專署的付款報告,幫助企業的財資團隊開展資金預測等工作。例如,當遇到異常付款時,系統能夠自動識別、並且觸發預警系統,以便客戶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曉情況。
第三、加強與政府以及第三方機構的協作,運用金融科技搭建數位化平臺,共同推動銀行業的數位化轉型。例如,花旗正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大灣區內企業集團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業務。
完善的內控制度是銀行運作的核心。花旗在上線任何產品之前,都會對每一個風險點進行梳理,將風控細節落實在整個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制訂完整的風控制度。同樣地,在提供數位化、線上服務時,也將風險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此外,對於監測可疑交易方面,花旗正在探索系統層面的改造升級。通過導入企業的歷史付款數據,並設置相應的內部閥值,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有效提示高風險可疑交易。尤其是對於短期內業務快速增長或下降、與註冊資本嚴重背離或結算方式、貿易商品、交易對手等明顯變化的交易,系統層面要能夠自動識別,並發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