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首先用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其實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然後是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如果要說瀘州有沒有文化,這其實是一個大課題,兩三萬字都寫不完,當然今天江陽沽酒客不會給大家來一套長篇大論,但是就想聊聊瀘州算不算有文化的城市。
現在有些人把文化跟酸腐交雜在一起,或者一種對自身的自嘲,輕視本土文化,我覺得這種個人好惡實在有點可惜,我倒不是指責誰,就覺得幹嘛要把美好的東西給丟棄了呢?
瀘州古代有很雅稱,古名江陽算一個,後來的江城,酒城又算一個。離不開兩江的交匯和美酒的飄香。出酒的地方不會缺少浪漫,凡是浪漫的地方必定會衍生很多文化,本地人的情懷加上被我們酒香四溢的大曲吸引來瀘的歷代文人騷客,無疑為人文瀘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瀘州稱酒城,由來已久,我個人認為不僅僅是朱老總《除夕》那首寫瀘州的詩,提出了酒城,如果不是歷代的文人墨客與瀘州美酒美景的交情與傳承,憑空是想像不出來的。所有我想酒城之名,自然是由詩而起,卻是因酒投緣,可謂酒助詩興,詩作了城名。
李白有《憶贈江陽宰陸調》古詩留韻。李白作為四川人,我至今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到過瀘州,因為有人曾經憑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據說這是他沿長江出川東下,夜宿瀘州納溪縣(今天為區)的清溪時候寫的。
今天納溪區還有清溪河,長江奔流到川,在瀘州市納溪區將清溪河納入懷中。大渡口鎮民強村村頭,一邊是長江,一邊是蜿蜒23公裡的清溪河。對當地人來說,清溪河流淌著童年的記憶,是他們的母親河。但是他們卻不知道一千多年前,浪漫的詩仙李白,曾經順流而下。
為了這個事情,我看了一下,另外有叫清溪的地方在廣東,顯然跟下重慶不符合。所以這個詩很能證明李白先生到過瀘州,至於有沒有飲過瀘州的美酒,那應該是有的。雖然我手裡沒有史記資料,但是我願意把這段附錄在這裡。
不過他另外一位好朋友,杜甫對瀘州就更加親密了,你可以找到很多杜甫在瀘州的傳說和詩歌。
公元766年,也就是1251年前,苦逼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先生入川的第二年,也是這樣的暮春時節路過瀘州,雖然年邁的他,估計並不能預想自己苟延殘喘的身軀還有四五年的短暫時光,但是他終於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瀘州。據說這裡的長江邊有一塊石灘叫工部灘,灘上一塊巨石,當地人叫灰毛兒石(灰毛兒瀘州方言豆腐乳之意)用來栓船,他和當時的瀘州城的州官,曾經一起在大石上開懷暢飲。
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大麯酒,但是瀘州的高粱燒春依然讓詩人詩興大發。這首《瀘州紀行》即是其中的一首:自昔瀘以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靈氣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來系纜結詩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無字謝主人。
工部灘早已不復存在,灰毛兒石變成了杜甫石,它承載了這段詩意的歷史,日日夜夜浸泡在長江邊上,千百年來給每一個過客講述著過往的軼事。
到了宋代,蘇軾在《浣溪沙夜飲》詞中有「佳釀香飄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間,三杯未盡興尤酣」句。黃庭堅(山谷)在瀘州《戲招客飲解醒》七絕中有「破卯扶頭把一杯,燈前風韻喚仍回」,在《次韻元社春懷》七絕中有「聞道鄰家有酒瓶,三更未盡扣柴荊」句。
唐庚在小市《餘甘渡》六言詩中有「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句。這個餘甘渡口,還是瀘州老八景之一,以舊時渡口有餘甘樹(今天特別補充一下,餘甘樹不是橄欖樹,之前江陽沽酒客弄錯了,糾正一下抱歉。)故名。清代大詩人蘇山有一首盛讚瀘州美女的《餘甘曲》中曾提及此渡:"餘甘渡口樹棲鴉,餘甘女兒顏如花。"即今瀘州市龍馬潭區的小市街道。看來不僅瀘州有美酒,還歷來出美女,才讓那麼多人流連忘返啊!不信你去瀘州的街上隨便打望,迎面走來的妙齡女子,或婀娜多姿,或顧盼生輝,說實話不像C城裡,第一眼看著可以,多看重複審美疲勞,絕對是各具特色。
範成大在瀘州《南定樓》七絕中有「歸煌東下信悠哉,小住危欄酒一杯」。劉光祖在《踏莎行暮春》詞中有「賴有醇香特多情,一杯罷了還更盞」等句。明代,楊慎(升庵)有「江陽酒熟花如錦,別後何人共醉狂」,在《留熊南沙》五絕中有「不看街中花,要飲小市酒」等句。範文光在《搗練子》詞中有「瀘水清,瀘酒甜,瀘川嫵媚惹人憐。自是醇香甜為蜜,春風伴我醉樽前」句。
最愛瀘州的我覺得除了楊慎,就是清代的張問陶《詠瀘州》四首七絕有「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句,而另外一首他寫瀘州的詩歌「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餘何處是江南。」更是直接比作江南,讚譽頗高。在《曉泊瀘州》五律中有「禁愁憑蜀酒,扶醉一開顏」句。這個巴蜀清代第一才子,喝了不少瀘州酒,終究沒有辜負瀘州的情,全部化作詩歌流傳百世了。
李於鎮在《瀘州即景》七絕中有「歸來莫漫愁沽酒,釣得魚兒一尺長」句。民國章士釗在《答筱泉並謝見贈舊窖名酒》七絕中有「名酒善待三百載,卻慚交舊得分嘗」。
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江陽沽酒客,讀到瀘州詩歌不太多,但是詩中直接寫出瀘州「酒城」二字的,的確是朱德。1916年護國戰爭後,朱德駐節瀘州,他的《除夕》詩中有:「護國軍興事變遷,烽煙交警振闐闐。酒城幸保身無恙,檢點機韜又一年」。
瀘州以酒名世,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唱和呤詠,終以酒城之名概括出了瀘州的歷史特性和文化個性。瀘州譽稱「酒城「再合適不過了。
今天其實根本不用質疑瀘州有沒有文化,瀘州的文化在哪裡?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來感受這座城市的詩情畫意。